王潇苓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六人民医院,四川 攀枝花 617022)
肿瘤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抗癌联盟的数据统计,全球约有超过2500万人罹患恶性肿瘤,每年约有超过700万人死于肿瘤[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及医学知识的逐步完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发展逐年提升,但是化疗仍然是恶性肿瘤最基础的治疗手段。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临床上正广泛的借鉴使用,其中利妥昔单抗注射液[Rituximab,商品名为美罗华(Mabithera)]是一种嵌合的人鼠抗体,是CD20抗原特意嵌合性单抗,与B淋巴细胞上的CD20结合可以引发B细胞溶解的免疫反应[2]。我院在此基础上对自2010年2月~2013年7月内五科收治的82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和吡柔比星注射液分别治疗,以观察利妥昔单抗在治疗上的优势及有效率。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0年2月~2013年7月接收治疗的82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进行排列,偶数号作为观察组,奇数号作为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32~72岁,平均(42.5±5.8)岁,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17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BL)13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CLL)11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33~74岁,平均(43.0±6.0)岁,NHL为17例,BL为12例、CLL为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可以用于临床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吡柔比星(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0126)治疗方案。吡柔比星20 mg/d,持续3~5 d,根据患者身体状况40 mg/d,持续1~3 d,中间给予环磷酰胺(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0111)200~600 mg/d,持续1~3 d,长春新碱(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0131)1~2 mg/d,第1天或者第8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周期结束后间隔14 d,再进行第2个周期,共治疗6个周期。
1.2.2 观察组:采用利妥昔单抗(德国Roche Diagnostics GmbH生产,进口注册证号:S20120002)注射液 375 mg/m2,500 ml0.9%生理盐水(安徽万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0223)稀释至1 g/L,第1天开始静脉滴注,流速控制在50 mg/h,最大流速为400 mg/h,在患者每个周期化疗前1 d开始采用。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之前30 min患者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应用心电监护仪器监测血压、脉搏等。其中治疗中间采用环磷酰胺200~600 mg/d,持续1~3 d,长春新碱1~2 mg/d,第1天或者第8天静脉滴注。患者21 d为1个治疗周期,1个周期结束后患者休息14 d后进行第2个周期的治疗。两组患者化疗期间均采用托烷司琼(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0130)5 mg止吐,同时给予碱化尿液水化处理。6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采用《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判断治疗效果,完全缓解(CR):CT扫描可见的病灶区域直径≤1.5 cm,骨髓形态学或者组织学检查均正常,至少稳定时间30 d;部分缓解(PR):全部可测的病灶与治疗前比较缩小程度>50%;稳定(SD):CT扫描观察病灶缩小程度<50%,但是增大程度<25%;进展(PD):CT扫描全部可测量病灶与治疗前比较增大>25%,严重者出现新的病灶。总有效率=(CR+PR)×100%。
1.4 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监测两组患者肝肾功能、电解质,CT扫描监测骨髓抑制情况,治疗后坚持每周复查1次,观察记录患者胃肠道反应等。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48%,与对照组60.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例(%)]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轻中度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及胃肠道不适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指的是造血干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4]。目前,治疗疾病最主要的手段是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是化疗对机体的选择性差,不良反应差,造血干细胞移植会产生植物抗宿主病,临床易复发。
随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靶向治疗近几年来已经逐渐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它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5],虽然目前尚未找到一种彻底而治愈的方法,但是靶向治疗对于揭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最终的治疗作用具有比其他药物更加明显的优势及意义[6],新的研发产品在不断进行研发及临床试验,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是一个CD20抗原特异嵌合性单抗,其商品名为美罗华,是第1个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应用的单抗。利妥昔单抗主要应用于治疗复发或者难治性低度恶性以及滤泡性B细胞NHL、侵袭性NHL、弥漫性大 B 细胞 NHL[7]。
利妥昔单抗靶向表达于恶性和正常B淋巴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在B细胞NHL上的表达量超过90%[8],利妥昔单抗通过诱导在外周血中快速靶向清除B细胞,从而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利妥昔单抗在单独用于治疗对化疗耐药的B细胞CLL患者中,广谱的用药量选择更增加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在利妥昔单抗被用于氟达拉滨、FCM联合治疗处于进展期的B细胞CLL患者中,利妥昔单抗单药的治疗效率达到了23% ~45%[9],在接受了6个疗程的氟达拉滨和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后,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0%。在一项针对利妥昔单抗药代动力学研究中,伴随其连续静脉给药增加的血药浓度和血浆半衰期,被临床研究认为是与外周血循环中CD20表达阳性B淋巴细胞的快速靶向清除和CD20抗原结合位点的饱和或者下降程度有关[10]。因此,在利妥昔单抗药物治疗肿瘤的作用中,其自身的特点成为治疗中的重要基础。在与吡柔比星治疗效果比较中,利妥昔单抗药物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80.48%,而且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小于化疗药物,与化疗药物比较这是一个明显的优势。
单克隆抗体由不断改良的基因工程技术日益被医学研究中应用,其中以利妥昔单抗为主的CD20抗肿瘤药物以及发展的第2代、第3代药物不断发展,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有效的靶向药物[11]。本研究采用了利妥昔单抗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具有临床治疗应用前景的新药,为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提供了平台。
[1] 蔡铭慈,赵维莅.利妥昔单抗在血液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 内科理论与实践,2012,7(2):137.
[2] Coucxmum MS,Crib Lopez AJ,White CA,et al.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ow B cell lymphoma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chemic anti CD20 monoclonal antibody and CHOP chemotherapy[J].Clin Oncol,2006,17(1):268.
[3]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2,228-236,349-360,385-387,396-401.
[4] Stevenson FK,Stevenson GT.Follicular lymphoma and the immune system:from pathogenesis to antibody therapy[J].Blood,2012,1(1):100.
[5] 陈 琳,应明真,王雅杰.利妥昔单抗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3):170.
[6] 杨光华.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1,24(2):123.
[7] 王录贤,刘发栋,刘有胜,等.支原体感染并发血液系统损害12例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5):7480.
[8] Huang BT,Zeng QC,Yu J,et al.How to determin post-RCHOP therapy for risk-tailored adult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ddition of maintenance rituximab or observation:multicenter experience[J].J Cancer Res Clin Oncol,2011,138(1):125.
[9] 陈 海,董会卿,刘 峥,等.利妥昔单抗治疗长脊髓损害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免疫和神经病学杂志,2012,19(2):82.
[10] 范娜娜,丁 倩,赵田田,等.单克隆抗体药物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1,33(9):1015.
[11] 刘 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1):4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