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200240)冀丙青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热处理行业的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对处于关键环节的淬火冷却介质,会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合理科学地配置出长寿命等温分级淬火油,对于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产品质量,增强我国热处理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配置出一款适用于120℃左右的等温分级淬火油,既需要具备一定的冷却能力,同时又能有效控制变形量,环保绿色,健康安全,设计指标要求如表1。
冷速测试依据:JIS K2242
表1 等温分级淬火油设计要求
设计思路:600℃以上高温区快速突破蒸汽膜阶段,及早进入沸腾阶段,350℃以下则尽量缓冷,减缓变形。为了达到目的,需要合理正确地搭配基础油和添加剂。配置出的最终产品,在此文中命名为M—22,适用温度范围为100~140℃。
配方中摒弃了传统的焦油沥青、乙丙烯共聚物、水杨酸盐、丙烯酸树脂、脂肪酸盐等添加剂,调配后的M—22的组份如下:
①基础油500N 75%~85%。
②光亮油150BS 10%~20%。
③聚异丁烯基丁二酰亚胺 0.2%~1.0%。
④复合碱性磺酸盐 0.2%~2.0%。
⑤聚异丁烯 1.0%~4.0%。
⑥N-苯基苯胺与 2,4,4-三甲基戊烯的反应物0.1%~0.5%。
⑦酚类盐 0.1%~0.5%。
⑧其他 0.1%~0.5%。
为检验性能,挑选了国内使用较广泛的两款同级别知名产品进行对比,一款为出光公司的另一款为好富顿公司的MAR-TEMP 355,物理数据见表2。
(1)冷却曲线图 测试依据:JIS K2242;淬火油状态:油温100℃,静止状态,连续冷却。图1,图2冷却曲线为实测曲线,图3冷却曲线摘自出光公司产品介绍。
表2 新油典型数据对比
(2)冷却数据对比分析 为更加方便、直观地进行对比,我们依据上述图表,整理数据后列于表3。
从表3得到的H值,利用阪大式淬火烈度表5进行查询,得到800~300℃冷却时间,对比时间数值见表4。
表4中的M—22及MAR-TEMP 355 在800~300℃的冷却时间,测试值与查表值基本相近,出光公司的介绍值与查表所得数值有出入,根据表5及出光公司介绍的冷却曲线图查询,ダフニーハイテンプオイルX 的淬火烈度H值应为0.126 cm-1(100℃),如果按照淬火烈度0.128cm-1的数值,利用阪大式淬火强烈度H值表来查,ダフニーハイテンプオイルX在800~300℃的冷却时间应为6.7s,而非产品介绍图上的6.9s,两者相差0.2s。
图1 M—22 冷却曲线
图2 MAR-TEMP 355 冷却曲线
图3 冷却曲线
表3 冷却数据对比
表3 冷却数据对比
表4 查询阪大式淬火烈度H值表所得时间对比值
通过对比发现,MAR-TEMP 355虽为等温分级淬火油,但其淬火烈度数值很高,在300~ 200℃区间冷速依然较快,其冷却特征更加接近于快速淬火油。实际在等温淬火过程中,在650℃以上高温区和400℃以下低温区,并不需要快速冷却,尤其在300~200℃之间,需要缓慢冷却,以减少热应力和组织应力综合作用而造成的变形影响。
40℃时,M-22的粘度高出ダフニーハイテンプオイルX 很多,但两者的冷却效果却基本相同。虽然M—22有较高的特性温度,但是特征冷却时间方面ダフニーハイテンプオイルX却能追赶上M—22,同时在800~400℃的冷却时间方面,ダフニーハイテンプオイルX表现出非常短的特性,但是800~350℃以及800~300℃的冷却时间,两者却非常的接近。
从配方上可以推断出ダフニーハイテンプオイルX使用的低粘度油品所占比例较高,高温区主要通过大量催冷剂来提高冷速,在低温区,则尽可能地利用油品自身的冷却能力来冷却;而M—22在高温区会合理利用自身高粘度的特性来获得一定的冷速,低温区则需要通过少量催冷剂来调节冷速。虽然设计思路不同,但是在等温分级淬火中,两者均有较好的冷却能力及变形控制效果。
表5 JIS K2242 阪大式淬火烈度 H 值 (cm-1)
此款等温分级淬火油的配方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能够很早进入沸腾阶段,减少了蒸汽膜阶段过长而带来的风险,800~400℃以及800~300℃的冷却时间、淬火烈度等数值均较为理想,设计达到了最初的要求,其在100~140℃区间内使用时,能够获得较好的冷却能力和变形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