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齐磊+徐胜君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育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第一课堂的日益完备,专业知识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但是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依旧处于探索阶段。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自2006年开始实施大学生素质提升课程,立足于辅导员“德育教师”身份,以辅导员日常工作为主线,贯穿学生四年生活、隶属第二课堂。与其他课程不同,该课程以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两门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选修两门选修课为牵引,采取课堂授课、小组讨论、案例剖析、影音赏析、专题讲座、素质拓展等形式授课,目前该课程体系已经日渐成熟,成为软件学院学生素质提升的主渠道。
素质提升辅导员课程体系一、课程主题与思路
大学生素质提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载体,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作为素质教育和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组织者,辅导员在大学生素质提升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依照学生成长规律,辅导员授课为主的大学生素质提升课程体系由此发轫。
2004年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搬迁至开发区校区,软件学院开始独立办学,这为课程的形成与推广提供了条件。在大连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中,徐胜君联合教务处、团委等部门联合申报的项目《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成功获批并顺利结项,为课程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2006年软件学院开设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以辅导员日常工作为主线,贯穿学生四年学习生活、隶属第二课堂课的大学生素质提升课程正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
2010年,软件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与研究中心成立,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实施载体,为辅导员走上讲台,提升职业化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随后几年,继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之后,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选修课也成功走进大学课堂。其中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为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选修为选修课。四门课程的授课方式采取课堂授课、小组讨论、案例剖析、影音赏析、社会实践、专题讲座、素质拓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专业的授课团队发挥着重要作用,授课教师包括不同层次的一线辅导员、外聘教师以及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二、课程实施方法与教学过程
课程实施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将“探索与适应”“发展与实践”“定位与提升”“应用与过渡”四个主题融入到大学四年教育中,按照“自由选课、分年级、专题式、重体验”方式,与学生日常管理结合,通过级队会、班会、级队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不断推进,具体形式包涵课堂授课、小组讨论、案例剖析、影音赏析、社会实践、专题讲座等,丰富多样,学生喜闻乐见。
1.课程设置
大学生素质提升课程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角度出发,按照职业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实践素质等几方面分别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选修课以及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等课程。学生需要在大学阶段修读完成4学分、64课时的大学生素质提升课程。
在课程上课时间的设置上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不拘泥传统的课程表,学生按照学期选课后,上课时间根据学业安排适时调整,机动灵活,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
课程考核方面,按照大连理工大学教学管理的要求,课程组对两门必修课采取日常表现与课程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同时制作了专门的“大学生素质提升课程记录卡”,学生每按照教学计划参加课程学习和实践,均要在记录卡上进行登记,以此作为两门必修课日常表现以及两门选修课最终考核的主要依据。记录卡既是课程记录卡,也是学生成长卡。
2.课程内容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通过专题讲座、职业规划大赛、就业技能指导、就业心理调适、就业一对一咨询服务等形式指导学生开展学习生涯、职业生涯规划。校内辅导员老师、职业规划师与校外知名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共同构成了授课教师力量,授课内容生动,实用性强。寒暑假开展的“橙梦企航”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了解职业发展、熟悉职业成长环境。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采取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训练项目,经历锻炼,达到自我启迪、自我教育的目的。主要环节包括“组队”、“团队文化展示(队名、队歌、口号等)”、“户外拓展项目”、“心得分享”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课堂教学与日常心理咨询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心理测评了解自身心理状态,然后与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预约谈话,进行心理疏导,也可以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学习心理健康常识。
大学生文化素质选修通过学生社团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志愿服务平台、学科前沿知识讲座平台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几大平台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软件学院还将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与第二课堂学分挂钩。以软件学院青春之声合唱团为例,学生参加合唱团后坚持每周参加声乐训练,一年之后即可获得第二课堂学分,在教学安排上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
3.师资力量
课程授课教师主体为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老师,课程实施七年来,前后有二十余名教师参与课程体系建设。目前除课程主讲教师徐胜君之外,还有授课教师17人,包括国家心理咨询师8人,德育系列副高级职称2人,讲师4人。除日常教学教师外,还有一批特聘教师也参与到课程建设与实施中,如以东软(大连)集团人力资源总监袁茂林为代表的知名企业高级管理者,以我校人文学部政治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马莹华教授为代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endprint
三、课程实施的主要成效与经验
大学生素质提升课程实施近七年来,教学团队先后面向四个年级(2008级—2011级)的学生开设大学生素质提升课程,近3200名学生通过课程提升了综合素养,获得学分。大学生素质提升课程已经成为《大连理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软件工程类及软件工程日语强化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程实践不断推进的同时,课程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课程负责人先后承担并参与了1项国家级、1项省级、1项市级以及2项校级课题研究,为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师团队还获得了相关国家级奖项3项,省部级奖项6项,市校级奖项5项。教学团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的结合,不断总结凝练,共完成自印教材五本。
从辅导员队伍建设角度,课程体系的构建为辅导员作为德育教师走上讲台提供了机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将日常工作内容与形式与大学生素质提升课程相结合,开拓了一条提升学生工作的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途径。
四、课程建设方向
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辅导员队伍人才流动性大,对长效机制建设产生消极影响。课程组将着力探索如何在工作队伍流动基础上,保证课程实施的连续性。
1.教师队伍专业化亟待提升
辅导员课程建设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目前在开展辅导员课程过程中,虽然已经有部分辅导员老师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认证考试,但是还远远未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所以课程组还将进一步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化,加大培训力度。
2.课程教材亟待完备
辅导员课程建设中教材编写依旧停留在探索阶段。大学生素质提升课程在建设中也遇到了缺乏科学、权威教材的困难。出版并制定指导书目对辅导员课程长远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课程组将系统整理、总结近年来的教育实践成果,编制出版《大学生素质提升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书,为课程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波,于阳.试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传承与创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1):63-67.
[2]肖潇,张光旭.拓展训练在大学生素质提升中的作用[J].青年探索,2008,(02):72-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