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益昌
社会工作目标从最初的救助穷人和弱者转变为“助人自助”,这种转变给当前高校资助工作诸多启示:将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受助主体的精神世界,物质上给予受助主体以帮助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其加以精神层面的引导,对经济困难、心理“贫困”群体进行帮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
助人自助 高校 资助工作 启示
一、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解读
(一)社会工作模式的变化
社会工作是针对社会中的问题的出现而出现,并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最初的社会工作是直接面对和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而存在的,即它只扮演着补救者的角色,任务是诊治受助者的问题,这就形成了最初的社会工作目标的“治疗”和救助为主的倾向。然而,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和复杂化,社会工作愈发感到单纯的治疗型社会工作十分被动,而且,治疗型社会工作把服务对象看得过于被动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如何激发和发展服务对象的能力,使他们能与自己一起解决问题就成为社会工作者考虑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也希望通过工作和服务对象自身的发展去预防问题的再度出现,于是,预防也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一个工作取向。这样,社会工作就走出了单纯的治疗、求助的旧框框,治序预防、求助发展就成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社会工作不断关注现有问题的解决,而且特别注重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这就使得社会工作的目标追求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社会工作的最初目标由救助穷人和弱者变成不但“授之以鱼”且“授之以渔”“助人自助”反映了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二)“助人自助”社会工作理念的分析
“助人自助”即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工作对象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同时,注重恢复和增强对象的社会功能,调整对象与社会,对象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促进工作对象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单纯的治疗、救助到促进工作对象自身的发展,这不仅是社会工作目标的转变也是社会工作理念的变化。“助人自助”本身就包涵了两个内在联系的目标体系即助人和自助,通过助人而达到自助的最终目标,后者是一个更高的层次也是前者的目标,正如“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变化,授鱼的目的是为了授渔,教给受助者生存发展的本领,而非停留于给予暂时的需要的满足。“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内在地体现了社会工作的三点内涵:一是尊重人的能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体现。社会工作者相信工作对象能够通过受助而达到自助的目标,相信其有改变自身条件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二是本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满足人的需要更侧重对人的发展的引导的体现。社会工作者对对象的帮助不仅停留于对其暂时需要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激励其斗志给予正确引导而促进其发展。三是注重工作的长期性和实效性,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
高校资助工作对校园困难群体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虽不同于社会工作者对对象的帮助、治疗及预防,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目标所包括的内涵对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有许多启示,其目标就是在充分利用好国家各项关于高校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将贫困生资助与贫困生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保障学业的顺利完成,促进其全面、协调、更深层次的发展。然而,现阶段国家在推进高校资助政策方面的力度不断在加大,受益于国家资助政策的大学生贫困人群也在逐年增多,但是,这与庞大的在校生基数驱动下的大量受助人群相较,国家资助政策的扶持范围、周期还是比较有限。针对这一客观实际,“助人自助”的助人理念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应运而生,同时这也是国家在高校开展各项资助政策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而这正好也与社会工作的根本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贫困生资助教育工作也属于学校社会工作的范畴。其本质都是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和谐。
二、“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带给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启示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者致力于对求助者心灵的一种支持,帮助求救者“自救自助、自主人生”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本着坚信求助者的领悟力、自决力和创造性,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一个过程。其原则是,不求教训他人,而求开导他人,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减少求助者的依赖性,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意志,自主决策,使求助者从“由他助”转向“自助自主”,做掌握自己幸福命运的主人。这一过程支持与现价段高校资助工作的目标、过程以及期望效果是对等一致的。
首先,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在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过程中承担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而受助群体正是高校现有大量的贫困人群,这一人群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为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口,争取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其次,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依然存在,国家关于高等教育费用制度的改革空间还比较有限,因此国家关于高校资助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度等现状还将长期存在。也就是说,从国家的层面上讲,还不能从物质上根本保证所有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大学教育的情况下,“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资助理念与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的初衷是相辅相成的。第三,在实际的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的支持。例如,如何减少受助贫困学生的依赖性,启发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帮助贫困学生从“由他助”转向“自助自主”等等,这些都是在做好高校资助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的内容。
因此,本着“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充分贯彻落实国家现有各项资助政策,从高校具体实际出发,需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工作环节。
(一)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应是做好高校资助工作的主要环节
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精神是“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给高校资助工作的启示,然而如何面对与解决目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过程中人文精神欠缺的问题值得思考。对处在高校资助体系还不完善的我国高校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精神应成为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克服功利思想,不能为了机械的落实资助款项而忽视对受助主体心理、自尊的保护,在完成资助过程中,更多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看待资助、如何发挥资助的最大效益、如何以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社会,对于现有的资助政策、资助体系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将这种外在的助学资源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所谓“授人以鱼,一日享用。教人以渔,终身受用”之理。以学生为出发点扎实开展各项资助工作。endprint
高等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具体到高校资助工作中,就是要坚持建立以人为本的资助制度,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既尊重现有的资助体系以及各类资助制度,也要尊重受助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主体地位,做到资助体系与受助主体相适应,受助主体与广大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爱护、相互激励,共同营造一种和谐共进的资助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高校资助工作既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成才、全面发展的必要保障。英国学者怀特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备的。而目前我国高校校园中人文精神的欠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时候,资助工作都被当成了一种任务,机械的加以完成,或是被当作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表面上大张旗鼓,报道漫天,而实际上他们忽略了受助主体在此过程中心理与自尊方面受到的极大冲击。因此呼吁人文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在充分尊重受助学生的基础上,使其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以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二)满足主体需要更注重对其引导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工作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五个层次的基本需求,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工作者在给予对象帮助时,不仅满足了他们最基本的生理、安全方面的需要,也给予了他们满足高层次需求的帮助,尤其是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帮助,这种帮助是通过对受助者加以正确引导实现的,是实现由“助人”到“自助”的重要环节,社会工作从满足对象需求上升到引导受助对象自我实现的过程给当今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以重要启示。
满足受助主体的贫困需求是资助工作的基础。不否认物质方面的帮助对于贫困生而言是资助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现。尤其对广大受助大学生而言,这无疑会解决其在校生活的费用的一时之急,并且这些良好的外部条件会使学生逐步认同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明礼修身、团结友爱,志存高远、回报人民、感恩社会等健康的需要,但也不能忽视一些不良需求在高校受助主体身上存在的客观事实。主要表现在:首先,价值观念上的等、靠、要倾向。作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基本要求,学校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资助方式在内的有机资助体系,在资助的过程中学校引导学生从“他助”到“自助”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鼓励学生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通过付出劳动获取物质上的保障,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工作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提升自身能力,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其次,生活方式中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倾向。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校园里攀比之风盛行,穿品牌、用高档、住高档、跟潮流、拥时尚等成为学生的向往和追求,而视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作风为笑料。面对当前的实际状况,高校在评估资助对象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困难学生生活习惯的积极、正确的引导。
(三)正确处理“受助与自助”的关系是做好高校资助工作应思考的问题
如何引导高校贫困学生正确认识“受助与自助”的关系,是高校资助工作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应在价值观念上给予正确导向。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确立并逐步成熟时期,受助本身并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他是我们国家在发展高等教育过程中一项有效的政策措施,同时也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表现在:第一,保障和谐社会下全体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让社会广泛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第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因此,高校资助政策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项内在保障,其自身包含的崇高价值理念应对学生加以灌输,激起学生对学习、生活目标与人生理想的追求,塑造大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面貌。其次,应发挥资助政策对学生行为目标、行为方式上的导向作用,对学生消费方式加以引导,提倡理性的消费方式,从而影响广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呈现积极、健康的作风。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受助对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让对象回归社会,在社会适应中生存和发展下去,提高他们社会生存的能力。高校贫困学生作为社会集体的一分子,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如何在现有国家高校资助政策的前提下,保障每一分子的这一权利,这给我们开展高校资助工作带来新的启示,即帮助广大困难学生的同时应注重增强大学生自身的自助能力,最终达到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的效果。
高校资助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系统,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方面。从理论上讲,物质帮助对广大受助学生未必是最好的,他们面对的是整个社会,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被动的接受物质上的援助,并且这种帮助对于大学生整个在校的费用来讲也是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受助群体来讲他们要学着从受助到自助的转变。真正践行现阶段国家关于高校资助政策的初衷,将资助政策的效用真正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刘向信.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中国社会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