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凡晓 职心乐 刘欢 张强 高磊 黄国伟
摘 要:目的: 提高医学院校学生掌握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技能,制定课程教材和授课规划,开设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的教学课程。 方法:文献查询国内外重点医学院校相关课程设置,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推广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管理培训内容和授课模式,经学科组成员与院外专家研讨,确定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教学课程。 结果:形成以系统讲解的理论知识,方法技能为基础,以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为补充的36学时教学课程。 结论:通过国内外文献分析和业内专家论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管理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医学生了解此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其在未来工作中应对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爆发,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此课程建立亦有助于完善的预防医学体系的教学建设。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卫生应急 预防医学 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R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b)-0095-02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社会性、多变与多元性和严重危害性等特征。
2003年SARS的肆虐,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禽流感事件等,突显建立高效,高素质卫生应急体系的重要性[1]。有文献报道表明,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存在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专业队伍缺乏 [2] 。而预防医学生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后备军, 他们的素质教育关乎到其今后在工作中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控制效果。我国目前现行的公共卫生教育体制和教学计划不能满足学生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知识的需求[3]。最近国内一项调查表明78.1%医学生认为掌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知识能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84.8%的学生认为现行专业教材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知识很欠缺,75。2%的认为应增设专业实习内容[1]。本课题组自2010年起开始筹备组建教学团队,研究开发适合医学生应用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学教材和教学课程,妳补了之前预防医学体系下教学内容的不足。
1 目的
开设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的教学内容,完善预防医学体系建设。确立以系统讲解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为补充的36学时教学课程,提升医学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2 方法
本课题研究开展得到以下项目的资助:天津市教学改革重点基金资助项目(B01-1004K)和世界卫生组织驻华办事处卫生应急资金项目(CHN-2013-EHA-00197)。 针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本课题组成员调查查找有关文献, 对近十年来国内外著名大学,教育培训机构(包括美国霍普金森医学院,乔治华盛顿大学,英国剑桥和曼彻斯特大学,中国北京医科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的相关课程进行梳理归纳,并吸收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亚太地区公共卫生应急(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Asian and the Pacific Area-PHEMAP)培训教材核心内容和授课形式,初步形成一套较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课程预案,经专家论证现已确立了该课程的设置规划。
3 结果
调查表明美国超过半数的医学院校均开设了此类培训课程[4] 。内容重点涉及新发传染病,灾害事件,生物恐怖,院前急救和大规模伤亡医疗救援等;注重理论知识授课与现场模拟演练相结合的培训教学。例如美国霍普金森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开设有较系统的灾害医学和灾害流行病学课程。国内大学未见有明确系统的应急管理课程设置,针对新发传染病和生物恐怖袭击应对的内容也仅出现在开展重大传染病案例分析课程中[5]。
鉴于国内医学院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课程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本课题组结合预防医学教学体系的特点,引进国际上倡导的先进应急管理理念和核心内容,制定一门36学时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课程,授课对象主要为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内容详述如下:
(1)基本概念,术语,核心知识(6学时):主要讲述卫生应急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应急事件中的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风险管理方法要点;公共卫生核心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测与报告撰写;应急预案和应急准备计划制定; 应对媒体与公众的风险沟通原则与技能。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以预防为主,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应急理念和管理方法。
(2)传染病爆发事件(4学时):介绍WHO在应对疾病爆发应用的国际卫生条例的政策和指导方针;介绍传统和新发传染病预警和监测系统构建;讨论疾病爆发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对公共卫生设施的破坏,重点病例的诊断,治疗好饿预防策略。
(3)自然灾害事件(4学时):介绍灾害后人口统计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应用;灾后人群健康评估和紧急需求评估;灾后CDC卫生应急服务的技术指南和医疗机构应对大规模群体伤亡的处置和紧急救助。
(4) 食品保障与饮用水安全(4学时):讨论突发事件中食品保障原则;灾害中常见的食品和饮水污染物;食源性疾病与水性疾病传播特点和方式;安全饮用水的获取和检测;讨论安置点灾民食品供给和安全评价体系。
(5) 职业中毒和核事故(4学时):介绍我国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流行趋势;讨论职业病事故(含急性职业中毒)的调查,处理与控制对策;常见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介绍核(放射)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与分级;核(放射)突发事件的人员防护与应对措施;核事件应急响应,应急状态终止与环境恢复。endprint
(6)心理危机干预(4学时):介绍危机心理干预的基本概念、内容与对象;心理危机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讨论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的干预过程与内容,危机心理干预的常用技术方法;了解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急性应激心理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和创伤相关心理障碍的治疗与康复的技术要点。
(7) 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10学时):在系统学习了卫生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术语,核心知识和每个专题理论知识基础上, 针对不同突发事件安排具体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环节。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接到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现场调查报告,卫生核心信息收集评估,伤员转运和救治方案,疾病爆发和流行病学监测报告及公共卫生应急资源需求与紧急配置。本环节主要以模拟真实情景的形式进行现场模拟演练。通常将学生随机分为10人一组的若干小组。每组学生根据假定的爆发事件情景,被分配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演练。 参演者通常会扮演当地卫生部门行政管理者,医院急救医生,当地CDC人员,现场流行病学专家等,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明确各自任务与职责,通过网络电话,现场调查,实时沟通协作,在全程演练过程中实践如何制定出应急方案,如何实施处置事件。模拟演练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成员作总结报告发言,授课教师根据现场发现问题与不足,作指导性的归纳总结。
4 讨论
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管理教学内容研发和综合国外知名大学相关课程设置情况分析,本课题组归纳如下建议供此类课程建设与完善:
(1)课程教授的内容应该以学生全面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传授以预防理念为基础的卫生应急的应急准备,预案制定,风险评估,流行病学报告撰写,疾病监测等预防医学应急技能和方法的培训。
(2)因本学科内容涉及跨专业,跨部门特点,课程建议开设在学生完成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课后,毕业实习之前。学生在具备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前提下可为学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奠定基础。
(3)本课程因设置有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环节,授课难度加大。需聘请具有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经验的专家和CDC专业人员定期开设讲座,以丰富和提高授课教师因缺乏参与应急事件现场所致的经验不足。亦可考虑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医院联合,让学生观摩或参与模拟演练的全过程。
(4)本课程于2013年为2010级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了试讲课程。课程讲授的质量效果,学生的满意度,和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完善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予以佐证。
5 结语
通过国内外文献分析和业内专家论证,结合世界卫生组织推广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管理培训内容和授课模式,本课题组历时3年开发了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课程。希望本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医学生了解掌握此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其在未来工作中应对可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亦望有助于鉨补现行教育体制还不能满足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连生,常微.预防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需求和效果评价[J].疾病控制杂志,2009,13(2)200-202.
[2] 安学军,李冬梅,王莉,等.从SARS流行反思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1):10-11
[3] 王国庆,朱昌蕙,陈丹镝,等.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浅析[J].卫生软科学. 2008,22(3):252-254
[4] Cassoobhoy M, Wetterhall SF , Collins DF, Cantey PT , et al. Developmentof an interactive bioterrorism and emerging infections curriculum for medical student s and internal medicine residents[J] .Public Health Rep , 2005(1):59-63.
[5] 姚振江,周俊立,曾转萍,等。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课程完善流行病学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7):98-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