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鸣 陈 实 赵艳杰 邹良玉 张 睿
1)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深圳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 深圳 518020 2)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深圳 51802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记忆力和智力逐渐衰退以及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逐渐丧失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1]。AD患者脑功能逐渐衰弱,早期表现为健忘、言语迟钝,进而表现为定向能力改变、智力下降、性格改变,最后发展到智力完全丧失,直至最后失去基本生活能力。AD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2]。但迄今为止,国际国内仍无有效治疗AD的方法,因此如何尽早发现AD患者,预防AD的发生和发展尤为重要。为了解深圳地区社区老年人AD的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为AD的早期发现、诊断、早期干预提供流行病学依据,于2013-01—06对深圳地区7个人口比较密集的社区的3 368名≥65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地区7个人口比较密集社区的3 368名≥65岁的老年人作为本次调查对象。3 368名老年人中女1 620名(48.1%),男1 748名(51.9%);65~70岁1 864名(5.34%),71~75岁837名(24.85%),75岁以上685名(20.36%)。
1.2纳入标准年龄≥65岁的老年人;在调查地居住时间2a以上;在调查过程中无言语交流障碍,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3排除标准调查对象均排除脑部肿瘤、帕金森病、活动性癫痫;调查对象3个月内无急性脑血管疾病史、无抑郁、狂躁、谵妄、焦虑等精神疾病史。
1.4方法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员必须经过经统一培训。通过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得联系,采用调查员入户调查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体调查的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面访调查。资料收集完成后,在检查当日由专人检查核实,最后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一般人口学特征,吸烟、喝茶、是否喜欢到在家中、是否喜欢做家务、是否喜欢运动等日常生活方式,以及既往的患病情况。
1.5诊断标准在国家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确诊为AD;调查对象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下降,并根据美国神经学、语言障碍、卒中-老年期痴呆和相关疾病学会标准[3]进行访谈后予以确诊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1.6统计分析采用SPSS 18.0进行数据录入及分析,定性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不同人口学特征社区老年人AD患病率比较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及月收入的社区老年人AD患病率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大,AD的患病率明显升高(P<0.05);婚姻状况中,再婚的社区老年人AD患病率明显低于独居的老年人(P<0.05);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AD的患病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力劳动及月收入高者,AD的患病率也明显降低(P<0.05)。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社区老年人AD患病率比较
2.2不同生活习惯老年人AD患病率比较调查结果显示,喜欢读书看报、做家务、热爱运动的老年人AD患病率明显低于不具有这些习惯的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生活习惯老年人AD患病率比较
2.3不同慢性病老年人AD患病率比较调查结果显示,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出血的老年人,AD患病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慢性病老年人AD患病率比较
2.4 AD患病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以社区老年人是否患有AD为因变量,以单因素筛选出来的可能影响因素(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是否喜欢呆在家中、喜欢读书看报、喜欢做家务、喜欢运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龄、文化程度低、独居、低收入、喜欢呆在家中、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患AD的危险因素,再婚、高学历、脑力劳动、常喜欢读书看报、喜欢做家务、喜欢运动是患AD的保护性因素。见表4。
表4 AD患病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XXX社区老年人AD患病率为5.26%,略高于太原(4.86%)[4]、保定(4.9%)[5]地区的研究结果,与Zhang等[6]采用统一标准诊断和调查程序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4个主要城市对65岁以上老年人AD患病率的研究相近。该结果也显示,我国AD患病率与西方国家的资料接近。随着人口老龄化,AD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问题。AD的发生与发展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息息相关。AD一旦发生,治疗相当困难,因此还是以预防为主,尤其对存在高风险AD发病的人。
本次对社区老年人口学特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龄、文化程度低、独居、低收入是AD患病的危险因素,高文化程度、再婚、月收入高是AD患病的保护性因素。70岁以上的年龄组发病率明显高于70岁以下年龄组,随着年龄增长,脑血流量逐渐下降,氧和葡萄糖代谢率降低,血脑屏障功能减弱,脑血管神经功能受到损害,大脑逐渐老化,AD的患病率升高[7]。对于高文化程度是AD的保护性因素,有研究认为[8],教育可使大脑新皮质突触密度增加,提高大脑神经储备,延缓了AD的发病。另外,有学者认为高学历者善于思考,使得大脑对老化的代偿能力提高[9],这也为脑力劳动AD患病率低于体力劳动提供依据,与刘吉林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本次研究还显示,独居老人AD患病率高,这可能与老人独居一处,人际交往机会少,身心活动受到影响,促使的AD的发生与发展。
近年来生活方式对AD发病的影响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吸烟、家庭社会活动与AD的关系更为受到关注。在本研究未发现吸烟与增加AD患病危险性的关联,有研究表明吸烟可能是AD的保护性因素甚至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也有研究表明吸烟增加患AD的危险性,对于这些研究结论的分歧可能与不同研究选择的方法和观察对象不同所致。在本研究中,喜欢做家务、喜欢读书看报、喜欢运动是AD的保护因素,这与Gamaldo等[11]研究结果一致,这与老年人能经常动手动脑有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作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显示,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的老年人更易患AD,这可能由于长期高血压使动脉中膜增厚、内膜增生导致管腔狭窄,大脑重要的记忆功能区血流不足,最终导致认知功能障碍[12]。糖尿病患者则可能由于血糖升高促进微血管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区域灌流导致认知功能减退[13]。Tervo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也表明[14],认知功能减退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17.1%明显高于正常的对照组4.4%。高血脂对于认知功能的影响可能在于其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直接影响与记忆有关的神经元变性有关。
本研究以社区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慢性病史等方面探讨了AD的影响因素,对AD病因学研究及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
[1]王华丽,于欣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现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6(6):355-360.
[2]胡文生,唐牟尼,郑洪波,等 .老年期痴呆患者在社区、老人院与住院中的经济负担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0):1821-1823.
[3]McKhann G,Drachman D,Folstein M,et al.Clinical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Report of the NINCDS-ADRA Work Group under the auspices of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ask Force on Alzheimer's Disease[J].Neurology,1984,34(3):939-944.
[4]王艳平,翟静波,朱芳,等 .社区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7):827-828.
[5]魏会敏,张红杰,胥磊 .保定市老年痴呆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5):847-845.
[6]Zhang ZX,Zahner GE,Roman GC,et al.Dementia subtypes in China:prevalence in Beijing,Xian,Shangha,i and Chengdu[J].ArchNeuro,2005,62:447-453.
[7]周东升,徐银儿,陈中鸣,等 .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病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1):1 375-1 377.
[8]李红,张洪惠,黄和,等 .福州市鼓山镇农村老年人痴呆患病率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8):772-775.
[9]Scarmesa N,Albert SM,Manly JJ,et al.Education and rates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incident Alzheimer’s disease[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6,77(3):308-316.
[10]刘吉林,高虎,宋枫,等 .黄河流域11个地区51个干休所离退休干部认知功能障碍及老年性痴呆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5 869-5 871.
[11]Gamaldo AA,Allaire JC,Sims RC,et al.Assessing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mong older African Americans[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10,25(7):748-755.
[12]Roberto Monastero,Katie Palmer,Chengxuan Qiu ,et al.Heterogeneity in risk factors for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from the Kungsholmen Project[J].Am J Geriatr Psychiatry,2007,15:60-69.
[13]Bayer-Carter JL,Green PS,Montine TJ,et al.Diet intervention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biomarkers in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Archives of Neurology,2011,68(6):743-752.
[14]Tervo S,Kivipelto M,Hanninen T,et al.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 population-based three– year follow-up study of cogni-tively healthy elderly subjects[J].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2004,17(3):19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