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责任担当

2014-11-12 23:40:01袁菊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汉字语文文化

袁菊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因为只有占据文化竞争中的制高点,才能捍卫并推广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竞争虽然不像战争那样惨烈,但是文化竞争成败所产生的后果如同战争的后果一样严重。

国民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既是优秀母语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肩负着重要责任,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努力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应有的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语文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对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阐释: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也许,达至此目标的路径有多种,但如果举其大端,以下几个方面比较重要:

一、情注汉字,知晓中华国粹

一般地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人们是按照他所学的母语形式来观察、思考、接受世界的。而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字则又是独树一帜。首先是“形美”,通观世界文字几乎是清一色的拼音文字,象形会意的汉字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字美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汉字的进化和发展,一路伴随着艺术美感的集约化过程,伴随着祖先对美的追求的过程。其次是“意丰”,单音节占优势,每个汉字发散性、组合型都特别强,这一点在古汉语中尤为突出。有人统计《左传》中单音词“雨”的动词用法占62%,名词用法占38%;“妻”的动词用法占31%,名词用法占69%。词的兼类由此可见一斑,也许每一个汉字都能引发历史文化的丰富联想。第三是“音谐”,单音节与双音节巧为运用、错综变化,便能“流”出千姿百态的句子来,并且这类句子往往集语气、脉络、声调、节奏于一身,具有韵律美,而西方语言则不可能具有这种功能。我们应始终将汉字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永恒课题: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历史和文化价值,正视汉字,热爱汉字。小学课堂多多挤出讲解的水分,多多安排时间写字练字。中学课堂应适当地引入书法教学,书法艺术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质”,均包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古代的“国文教育”就十分重视书法教学,将其当作修身养性的法宝。遗憾的是,随着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国人的字却越写越难看,许多高中生甚至大学生汉字书写成了“弱项”。中学语文课可以广泛开展临帖、摹帖、艺术欣赏等书法活动,努力将“弱项”变成“强项”。

二、引入经典,体悟国学精髓

有人认为,经典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时期的玄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宋代朱熹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以及清代的考据学等等;也有人认为,经典应该是“六艺之学”:《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中国学术的经典源头。如何将经典融入语文教育?其一,抓源头,多选经典入教材。对于“文选式”的语文教育而言,我们的教科书编者应该放出眼光、科学取舍,多多择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篇目。譬如,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经典著作选读就列有《〈史记〉选读》《传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等,这样就保证了经典进入课程,使现代学子能够很好地体味司马迁的精神气度、文化襟怀,洞察李太白的铮铮傲骨、炯炯目光,品鉴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雅,这就是民族文化的记忆与传承。其二,善引领,涵泳品味入意境。因为经典所表达的“意象、意境”相对我们学生可能较为久远、陌生,我们要善于通过多种方法尽可能进入作者所描述的那个特定情境中去,让学生在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领会经典。比如,我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在雄浑深沉的旋律中辅以教师描述,纵横词林,简约华丽,起到了震撼心灵引而不发的神奇作用;在推进对话研读阶段,通过分别播放苏轼像、赤壁景等,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巧妙榫接,引领学生钻貌求神,凭形悟神;评价人物形象阶段,画面显现周瑜从容淡定浪漫儒雅之风度,较好地展现了诗人的审美倾向。这样,学生真正做到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入境会文,感悟深深。

三、强化积累,储藏有效信息

首先要明确积累的重要性。一般学科学习强调“举一反三”,但语文学习却需要“举三反一”,亦即先有积累后有输出,积学储宝腹有诗书。古语“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在平时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使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其次,要交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引自《朱子语类》);宋人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引自《陆象山语录》)所提倡的就是在细读微吟、潜心会文中品味、意会。“涵泳”就是积累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储其言。另外,倡导学生在摘抄诵读经典之后有感而发写点评鉴与感悟的文字。评鉴,主要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多角度展开对文本的细致阅读;感悟,主要是针对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文字,将书中的思想与自身的体会嫁接,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获得更为真切有效也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通过“储藏—编码—输出”的过程,就基本完成了有效积累。

四、着眼文道,弘扬核心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现在,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命题都非常注重这一目标诉求,大都围绕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立意、选材,无论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文化哲思的观照,还是审美情趣的陶冶,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精神品格,引导他们融入社会、关注社会,弘扬核心价值观,以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endprint

其实,文以载道、借文明道历来就是“国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在北大讲演时特别提到,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我们把它丢失了,这种损失不得了。没有这层教育,中国人就不能被称之为中国人,我们就缺少一个深层价值的根——我认为,语文教育担当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做人”,自觉恪守核心价值观,这是题中之义;但是我们决不能将语文课堂演变为说教的场所,更不能变成时事政治晃动不息的“大柳筐”,必须要具有自己的坚守和择取,而以下是最具有本质属性的“深层价值的根”:

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国传统道德将其视为大德、大节,视为封建人伦系统最高目标;晏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对楚国那种“深固难徙”的钟爱、苏武执节牧羊十九年的爱国之心、文天祥的爱国成仁——这种千百年来根植于人民心中的情感,已然成为道义上的伟大凝聚力、向心力。

2.“舍生取义”的人生哲学。《孟子·告子上》有名言“舍生而取义者也”,还有人们所熟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名言,都强调不滞于物、不为物欲所惑。这种忘我入世的精神、重道义而超越功利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尤其需要提倡。

3.“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我们的民族在艰难困苦中总能沉着坚毅、自强不息。孔子周游列国厄于陈蔡,备受艰辛遍受冷遇,可他毫不气馁,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匹夫不可夺志也”“否极泰来”“贫贱忧戚玉汝于成”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自强奋进。

4.“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养性方法。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做人要“慎独、内省”,要“存其心养其性”;要自觉“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要将修身与治国相联系,“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五、拓展阅读,营造书香校园

近年来,国民阅读状况令人忧虑,人均年阅读书目不足4.5本,而欧美国家大多在30本以上,犹太人、俄罗斯人都超过50本。由于“大环境”使然,学生阅读水平也普遍下滑,甚至有的学校公然主张“语文教学理科化”,导致淡化读书强化做题。有的教师虽然也在带领学生阅读,但大多只是浅层次的阅读,教师话语占据强势地位的阅读,抹杀了学生真实体验与个性的阅读。浅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终身阅读水平乃至影响全民阅读收效甚微。

语文教师应该以强烈的责任意识,不仅要建言学校领导而且要具体指导营造书香校园、人文校园。譬如,江苏有一所高中就将《悦读沙龙》打造成了最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课程分五个模块:阅读心经、每周新书、阅读策略、精读研读和阅读沙龙。“阅读心经”每次由一位同学介绍“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并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每周新书”,由老师根据高中生的特点重磅介绍有影响的书,最近总共介绍20多本书籍,如约翰·斯塔贝克《愤怒的葡萄》、蒋勋《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莫言《蛙》、张大春《聆听父亲》等。“阅读策略”由图书馆馆长详细介绍读书方法、图书检索法、各类工具书的使用方法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课程的核心内容是重点阅读、研读两本书,上学期研读《老子》,以林语堂《老子的智慧》为统一读本;下学期研读美国房龙的《宽容》,版本不限。老师试图以《老子》和《宽容》为切入点,让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西方文化的要义,并初步形成学生学贯中西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大型“阅读沙龙”组织了三次,同学围坐一起,畅谈阅读的体会。“悦读沙龙”把同学们的精神带入一个广阔的世界,阅读中、交流中,同学的情感更加丰盈,心灵更加充实。一位同学在读书笔记上写道:“寻寻觅觅,我发现了悦读沙龙,一个我能畅所欲言的地方。在这里,集结了许多和我一样的人,我们在这里一边吸纳文化的乳汁,一边吐纳阅读的所感所想,孤独不再围绕我的身旁。我在这里,在悦读沙龙上,与书友们一起,在书海中沉迷,在这里享受悦读。”我相信,如果一所学校能将阅读作为校本核心课程,那么师生底蕴绝对是丰厚的、有品位的,也不再会为语文高考的结果担忧。更重要的是一批批学子走出校园会延续这种阅读的习惯,这对于提升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中国本土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法国马特尔的《主流》在中国发行。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已经在世界文化竞争中越来越占据有利地位,我们要抓住机遇建设好自己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说明世界绝不可能由单一的文化来构成,我们既要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更要走出符合自己民族发展的道路,在总体上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感到这种责任和担当的分量!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汉字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谁远谁近?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文化之间的摇摆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