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第九师医院(834600)王素英 杨新兰
随着我国脑血管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因颈动脉内不稳定斑块而产生的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狭窄作为诱发脑梗死的关键原因,在治疗过程中,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范围、大小与性质进行有效评价,有助于早期脑梗死的防治。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观察颈部大动脉的病变,其准确性与特异性相对较高[1]。笔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的检测,旨在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程度、斑块性质的关系,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组)与42例均排除脑梗死等疾病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其中梗死组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0.3±11.2岁;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59.4±11.8岁。梗死组患者均行MRI检查或CT检查证实,其中41例单发性脑梗死,27例多发性脑梗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采用Voluson 730 Pro V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患者平卧位,按先右后左顺序予以纵横切扫查,测量斑块大小及内膜与中层厚度,观察动脉内径、内膜、形态、斑块部位及声像图特征,遵循先下颌角后锁骨检查顺序,依次检查患者颈外动脉及颈内动脉与总动脉。
1.3 观察指标 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型指标:①V型,无彩色血流,血管闭塞;②Ⅳ型,管腔狭窄在70%左右,出现显著血流动力学改变;③Ⅲ型,管腔狭窄程度在35%左右,无显著血流动力学改变;④Ⅱ型,管腔内中膜增厚,可见管腔内的粥样硬化斑块,管腔未出现狭窄,IMT在1.2mm以上;⑤Ⅰ型,血管内膜增厚,IMT在1.1mm左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²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梗死组颈动脉硬化程度高于对照组,同时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综合比较[n(%)]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脑梗死的基本病因,是独立脑梗死复发的关键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直接观察血管内膜状况与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可以测量颈动脉斑块与IMT,按表面特征及内部回声对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性分类,进而评估其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2]。一般而言,心脑血管硬化性病变与IMT增厚存在关联性,IMT表示颈动脉内膜复合体厚度与中膜厚度,作为动脉硬化增加的早期观察指标,其动脉粥样硬化时病变可显示在超声显像上。研究表明,根据二维图像显示,脑梗死组患者的管腔中易形成重度狭窄现象,软斑、硬斑与溃疡斑突出,颈总动脉分叉处与颈内动脉起始段最为常见,其与血流动力学存在联系。该部位处血细胞发生碰撞或破坏现象,降低了血流的速度,导致内膜上斑块增加,产生附壁血栓,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断发展,其斑块、内膜增厚病变显著,管壁应力增大,斑块破裂,基于血流冲击作用下,溃疡斑脂质及软斑极其容易形成脱落栓子,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准确依据患者颈动脉位置进行斑块性质、大小、部位及颈动脉硬化程度等方面的评估,对疾病具有预测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血管的病变过程,还可按其性质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高危风险,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