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4-11-04 11:14:28姜黎黎
新课程·上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知识点内容老师

摘 要:针对青年教师教学研习过程中遇到的共同性问题,对教学设计、教学呈现形式及教学结果三大方面进行了思考,通过对典型课例的研究及反思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举例对照分析并提出了五点细节建议,即一节内容的逻辑、过渡语及问题的拟设、知识的呈现、教学难点的把握与突破、学生的获得。

关键词:地理教学;逻辑;问题拟设

对于一位青年教师,教学上的进步是我所渴望的。在一次刚刚结束的课例比赛活动中,通过对比反思,头脑中迸发出了丝丝火花,对比过去已养成的教学习惯,在诸多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过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问,似乎找到了几点答案;一点感悟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也极具指导意义。在这里把我对教学中一些细节方面的感悟拿出来和老师们尤其是和我一样正在前进中的青年教师们共同分享、探讨。

一、教学中的逻辑顺序

七年级上册《美国》第一课有两个框题三大问题,即移民国家、自然环境和农业特点。一堂好课要有逻辑,将后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是很有必要的,了解美国的自然环境是为了说明美国有着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问题在于怎样使之与移民国家很好地融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对比,发现自己过去的逻辑有时是在欺骗自己,用一句干瘪的话去衔接显得过于牵强,实际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承转作用。例如,我最初的设计是在讲完移民国家后,问“美国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来连接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而接下来讲的内容并不是要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衔接显得大而空洞。实际上,选择恰当的衔接内容才是真理,如有一位教师通过展示美国麦当劳汇聚世界的美食来连接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用与农业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内容实现了两大知识点的完美承转,使整个内容融为一体而有了逻辑。

二、过渡语和问题的拟设

适时恰当的语言,是使得整堂课变得简洁而优美的关键,华丽的辞藻更能锦上添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而其语言修养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提问的艺术”,教师通过提问向学生传达指令,指令决定着学生的思考方向和内容,对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作用。

科学有效的问题拟设,内容上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还要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方式上要清晰直接,具有为下一步教学服务的功能。例如,七年级下册的《极地地区》,讲解南极和北极自然环境差异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看图表——南北极气温的差异,在前后两次授课中我先后的提问是:“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为什么北极有人而南极没有?”对比两种方式,显然,要回答清楚前者是很复杂的,学生没有知识储备,而这一内容既不是本图表要生成的东西更不属于教学目标范畴,在这里,设置本图表的意图不过是让学生了解南北极的气温状况以及差异,而前者的问题方式会将学生带入思维困境。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在设置类似的问题时,问题过难、过偏,会使得课变得臃肿,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致使教学目标难以完成。而后者,单从问题方式上看,学生就会很感兴趣,学生会认真地读图思考,得出结论的同时还对南极的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促使学生为寻求答案而主动查阅书本及课外资料,间接地把问题变成一个开放的问题,由此看来,问的问题还要紧扣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我们的课堂不是在回答十万个为什么,而是给学生以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恰当、科学的问题,需要我们课前做好精心的准备,字斟句酌,有效地推动课堂进程,其深意还可以引申为教师通过设置简洁恰当的、有价值的问题,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不断引向深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把课堂交给学生。

三、知识的呈现形式

每一堂课都有很多琐碎的知识点,既不能丢又不需要展开讲,这一度让我很迷惑,例如《美国》,这样一个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的超级大国该怎样引入给学生、华人在美国的贡献、美国的社会问题、美国的降水分布情况等。经过观摩成功课例,发现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解决:首先,有些内容可以整合到图片欣赏中去,这是一种很好的导课方式,而图片欣赏也是有目的的,不仅仅是导课,还具有启发、引导思考、知识的传递等功能;有些内容则需要弱化或者可以通过学生自读教材或习题体现而不必要出现在授课过程中;还有的内容如美国降水量分布这一内容,可以在学生讨论农业带形成时进行综合思考,而不必在将自然环境中单独讲授,由此想到,我们一定要注意避免授课内容的前后重复,以节约宝贵的上课时间。

四、教学难点的突破

首先,什么是教学难点,通常我们认为的教学难点是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最难学的、考试中易出难题的知识点定位为教学中的难点,这种理解会把教师教学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学生的能力水平。而真正的教学难点应该是指教学重点实现中的难点,是对老师而言的,是指教师的“促进”之难,教师的“指导”之难,教师的“帮助”之难,在突破教学重点过程中遇到的理念上、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一系列障碍形成了教学难点的总和。

例如,《美国》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农业带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关系分析,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是很难的,学生还不知道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对自然环境的喜好,而对于美国的自然环境也只是了解了大概,还不能做到灵活掌握。如果把问题停留在这,那么它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我们可能会按照传统的方式通过老师讲解,再配以大量的习题来达到教学目的。然而,当我们认识到,这一难点是老师之“难“时,我们要做的是去帮助学生想办法突破一系列障碍。

怎样突破教学难点呢?答案就是:抓住问题关键,设计教学活动。

在突破这一难点方面,一位老师是这样解决的,她把农作物的喜好以备选答案的方式给了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知的自然环境特点给各种农作物挑选最适合的生存环境,即先给学生一些知识储备和选择条件,降低学生思考的难度,调动大多数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让学生既能做得到又学到了新知识。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从概念出发,抓住了什么叫“因地制宜”,什么叫农业“专业化”这两个关键,通过设计选择搭配活动,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五、关注学生到底体会到了什么

一堂优质的公开课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一门课内涵的体现,是授课艺术的升华。一堂成功的课固然有很多优点,但它最核心的东西应该是学生到底体会到了什么,当然学到的不一定只是知识,它还可以是能力的提升、技能技巧的掌握、情感的体验、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等。例如,有的老师的确是下了一番功夫,把能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齐装上阵,处处多媒体,节节讨论法。然而,不恰当的讨论,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有的老师,从头到尾滔滔不绝,有些内容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但是已经偏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范围;还有的老师是形成了一套知识的传授方法,用来应付考试的确很受用,但是学生并不理解自己学习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应用。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一堂好课,老师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步骤的安排上都恰到好处,时间分配合理,环环相扣。她特别关注的是学生接受的每个指令都是清晰的,她把握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在关键的知识点处,通过设计恰当的活动让学生去体会、去理解知识点,把体会到的东西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这样可以在今后相关的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拥有创新能力,更有机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刘守旗.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评析[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01.

作者简介:姜黎黎,女,1982年7月出生,研究生,就职学校:辽宁省大连市第70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知识点内容老师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关于G20 的知识点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