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各类阅读文本中设置了不少开放性的“探究题”,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旨在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因而,构建语文个性化阅读服务型课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服务型课堂;文本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显然,新课标的阅读目标和阅读教学建议是从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的。
语文个性化阅读服务型课堂指在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下,教师尊重学生作为阅读行为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习需求,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和体验,努力创设释放活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服务型新课堂。
笔者以为,在构建语文个性化阅读服务型课堂时,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
个性化阅读呼唤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
营造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氛围,要求教师彻底地放下“架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这种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的个性之花绽放。反之,教师以师道尊严或“标准答案”把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拒之门外,势必压制学生个性潜能的张扬,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个性化阅读也就不复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师生角色的定位,形成自觉的服务意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教师要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指点
个性化阅读不是泛自由化式的阅读,因此,教师的阅读指点必不可少。对学生进行阅读指点时,教师要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语言认知规律和阅读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和学生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平等地提出阅读要求,精心地设计阅读对话,还要通过不露痕迹的阅读提示,把自己阅读、研究教材时的发现,巧妙地换成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感悟,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伴随着个性化阅读的那种豁然开朗似的快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洞悉答案式的姿态“诱导”学生直奔“参考答案”,或者干脆一步步地“拷问”学生,将学生展现其个性化阅读的乐趣剥夺殆尽。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指点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时,不能将师生平等观念矫枉过正,一味地以“愚者”的身份出现,结果给学生造成诸多的困惑和误解。高高在上、将话语霸权据为己有,和事事“糊涂”、总要学生“帮助”自己,是师生阅读对话的两个极端,因为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也就同样地不可取。
三、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文本真意
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繁复的生活现象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简约的形象中的过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把文本中的基本内容还原出来,这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新课程阅读教学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依据课程目标的个性化阅读指导,必须正确处理“一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关系。读者的个性化阅读,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每个哈姆雷特都是个性化的。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是让学生学习阅读,通过一次次探寻文本的意义来提高阅读能力,而文本意义的探寻则要体现一个哈姆雷特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文本的原意,是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寻文本真意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阅读。
但个性化阅读也决不是怎么理解都行。因为阅读除了是一种个人行为,它还是一种文化行为。阅读者诚然要带着个人的生活背景去阅读,但阅读又决非在真空里进行,而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生活背景下进行,所以阅读又必然受阅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乃至生活背景的影响。每个人诚然都要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但这个哈姆雷特必须经得起文化的检验,他不应该是贾宝玉,更不能混同于林黛玉。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与文本交流,还要让学生学会按照文化的规约披文入情,穷究生活的情理,沉思生命的意义。只有探寻文本真意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阅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学生来说,能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发现一种新的解题思路或办法,都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体现。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是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己读书能力的有效途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地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景,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契机,交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既可对文章重点词句进行质疑,也可对文章结构进行质疑,甚至对课文中心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质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
五、教师要引入人性化的评价机制
新课标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语文课堂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共生并存,和谐统一。教师作为阅读结论、反馈的中介和评价者,所传达出的信号必须是真诚的,负责任的,激励的和向上的。假若一味死抠“参考答案”,恪守“标准结论”,而忽略或藐视个体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结果误人子弟是必然的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被动接受的容器”。珍视独特性个体阅读体验,要重过程轻结论,重肯定轻否定,重发展轻静止。
在实践人性化的阅读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交给那些被漠视的所谓“差”生去思考,去解答,让他们一度被人为地埋没了的才华有得以展现的机会。当他们的理解有可取之处时,要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给他们以积极的鼓励。要摒弃教师评价的单一模式,主动地接纳学生参与到阅读评价中来,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借助思考去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萨特说:“学习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在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的作用,教师还应当好“引导者”。教师必须提高对教学的元认知水平,讲究教学策略,学会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文本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重新整合教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优化相结合,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听说读写的活动,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2003.
[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许仁培,男,1982年9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福建省石狮市石光华侨联合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高考试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