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上设计一些游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游戏;主动参与;数学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游戏,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而且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数学课变得生动活泼、生趣盎然。
案例1:“看谁跳得远”教学片段
(教师播放《丢手绢》的音乐,做游戏)
师:刚刚在做游戏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在绕着圈子跑,你们会跳吗?
师:好,那我们一起抬起右脚,用左脚向前跳。
小朋友们跳的同时,老师讲解:这就叫做“左脚单脚跳”。
师:那么你们可以反过来把左脚抬起来,用右脚向前跳吗?
小朋友们跳的同时,老师讲解:这就叫做“右脚单脚跳”。
师:最后,我们试试双脚一起向前跳。
小朋友们跳的同时,老师讲解:这也有个名字,叫做“双脚并拢跳”。
师:现在,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谁愿意参加?(请三名小朋友上台来)
师:我来说一下游戏规则,你们三个人一起沿着这条线向前跳,但是你们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跳,×××,你就用右脚单脚跳,×××,你就用左脚单脚跳,×××,你就用双脚并拢跳好了,下面的小朋友可要做他们的裁判哦,看看究竟是谁跳得最远!
师:如果是你们来跳的话,你们觉得你怎样跳能赢呢?(学生自由展开讨论)
真的是你想的这样吗?想不想确定一下?那我们来跳跳,看好不好?看看你究竟能跳多远?
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究竟能跳多远,只是跳行不行?那还应该怎么办?
生:用米尺量。
师:对,我们还要用米尺量一量自己究竟跳了多远!
学生分六人小组跳一跳、量一量、填写相应表格,然后小组进行讨论,究竟哪种方式跳得最远。
案例2:苏教版“因数和倍数”教学片段
教学“因数和倍数”快结束时,教师没有给学生布置作业宣布下课,而是对大家说:“快下课了,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好吗?”学生高兴地齐答:“好!”教师说:“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找朋友离教室,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字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就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因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1)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因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2)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课堂。
(3)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
师: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
生: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字的倍数。
师:那出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如果老师出示“1”时,我们就都可以出去了。
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儿童文化是一种“玩文化”。玩是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儿童大都是在玩中实现个性完善与成熟的。在玩中,儿童可以自由地与其他伙伴交往,坦白自己的想法,他们不受压力的束缚,不被功利观念所左右。失去了这种生活方式,就意味着剥夺了他们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让儿童文化走进课堂最好的方式。在课堂开展具有“玩文化”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活动”中体验。这样,正好尊重了儿童的独特文化,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在案例1中,教师用孩子们熟悉的《丢手绢》导入,调动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创设孩子们在游戏中绕圈“跑”的情境引出教学中有关“跳”的内容,以游戏的语言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跳得赢。这样的数学教学充满了人文气息,易于学生所接受。在案例2中,倍数和因数是抽象的数学概念,老师用游戏的下课方式,将之变成数学事实,让原本单调的课堂教学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在结束时再次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把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一次推向新的高潮。在本片段中学生彻底摆脱了单调的找数练习,全身心地沉浸在数学游戏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倍数、因数知识的理解。本节课学生学了什么,又有哪些收获,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设计课堂游戏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是游戏要针对所学内容,达到巩固的目的。
2.是游戏的覆盖面要广,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3.是游戏的形式要多样,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辛丽伟.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吉林教育,2012(Z1).
作者简介:邓吉平,男,1977年3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镇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