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聋校语文教学一线工作者,立足于聋人特点和教育规律,结合聋校八年级语文教学实际,在探索有效教学方式、充实教育内容方面,对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聋生;阅读理解
聋校的老师都知道,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他们只能以眼代耳去认识事物、现象,在阅读时,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远远低于同龄健全学生。我作为聋校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立足于聋人特点和教育规律,结合担任的八年级聋生语文教学工作,在探索有效教学方式、充实教育内容方面,对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我班聋生在阅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
八年级的聋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通过观察发现他们对需要阅读的语言文字,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聋生只能读懂大概,有时会产生误读、曲读的现象,阅读理解能力弱的聋生常常读不懂。具体表现在:
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存在问题。
2.理解句子的能力较差。
3.很难一次性完整读完一篇较长的文章。
4.概括能力差。
5.课外阅读少。
二、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尝试
(一)培养聋生课前预习和阅读的习惯,扫除生字、词语的阅读障碍
使用聋校教材的老师,都知道在聋校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后面都安排有预习提示,这些预习提示都是在学生能读懂课文大概的基础上,根据阅读提示理解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但是学生没有突破生字词的障碍,如何能读懂课文?单靠老师在第一课时的讲解,学生不能完全突破生词障碍,因为每个学生的字词积累程度不一样,按照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思路来讲解生词,可能一些学生遇到的生词障碍数量超出课文中编排的生字和词语。为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班级聋生的特点,制订了本班的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用笔圈点勾画生字、词语和句子,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做预习笔记,把查工具书后依然不能理解的词语和不能理解的句子记录在预习本上,以便在第一课时与同学、老师互动交流。
4.完成每篇课文后的“预习题”。
(二)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长期的以眼代耳,聋生利用视觉进行生理补偿,他们观察事物特别认真,对视觉形象的感受较常人深刻。针对聋生的这种生理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尽可能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语言。
1.通过观看视频和电影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现行的聋校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聋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开国大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等光靠老师讲解,聋生是不易理解的。教学前我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和电影,让聋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再自主地对课文进行阅读,从而加深聋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把复杂、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示,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古诗是聋校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中,我把“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转化为简单明了的图示:
这样做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打破聋生对古诗含义只能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三)进行课后采集,巩固聋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我要求学生准备采集本,让他们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对文章进行采集,摘录好词、好句,把一些有意义的话,精彩的句子,跟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有密切关系的片段,摘录下来,便于今后随时阅读。
(四)对故事性强的课文,课后要求学生通过讲手语故事进行复述
在低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常采用实物操作、情景创设和角色扮演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句子和课文。进入高年级后,应培养聋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适时地要求聋生对故事性强的课文进行复述。
(五)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和提高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完每个单元后,我都会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学生选一些配套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安排的内容是:《草船借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第二次考试》,我为学生选的课外阅读材料是:《曹冲称象》《坐井观天》和《少年闰土》,阅读是表象和知识的积累,有了这些积累,就能更好地对课本内容进行阅读理解。
总之,培养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聋生毕业后,从书籍、报纸、杂志、网络上阅读自己喜欢或需要的文章,从而提升聋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对于他们的后继学习、终身学习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贺荟中.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语篇理解过程的认知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匡海燕,女,本科,就职学校:四川省自贡市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语文教学。
摘 要:作为聋校语文教学一线工作者,立足于聋人特点和教育规律,结合聋校八年级语文教学实际,在探索有效教学方式、充实教育内容方面,对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聋生;阅读理解
聋校的老师都知道,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他们只能以眼代耳去认识事物、现象,在阅读时,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远远低于同龄健全学生。我作为聋校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立足于聋人特点和教育规律,结合担任的八年级聋生语文教学工作,在探索有效教学方式、充实教育内容方面,对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我班聋生在阅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
八年级的聋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通过观察发现他们对需要阅读的语言文字,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聋生只能读懂大概,有时会产生误读、曲读的现象,阅读理解能力弱的聋生常常读不懂。具体表现在:
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存在问题。
2.理解句子的能力较差。
3.很难一次性完整读完一篇较长的文章。
4.概括能力差。
5.课外阅读少。
二、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尝试
(一)培养聋生课前预习和阅读的习惯,扫除生字、词语的阅读障碍
使用聋校教材的老师,都知道在聋校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后面都安排有预习提示,这些预习提示都是在学生能读懂课文大概的基础上,根据阅读提示理解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但是学生没有突破生字词的障碍,如何能读懂课文?单靠老师在第一课时的讲解,学生不能完全突破生词障碍,因为每个学生的字词积累程度不一样,按照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思路来讲解生词,可能一些学生遇到的生词障碍数量超出课文中编排的生字和词语。为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班级聋生的特点,制订了本班的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用笔圈点勾画生字、词语和句子,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做预习笔记,把查工具书后依然不能理解的词语和不能理解的句子记录在预习本上,以便在第一课时与同学、老师互动交流。
4.完成每篇课文后的“预习题”。
(二)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长期的以眼代耳,聋生利用视觉进行生理补偿,他们观察事物特别认真,对视觉形象的感受较常人深刻。针对聋生的这种生理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尽可能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语言。
1.通过观看视频和电影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现行的聋校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聋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开国大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等光靠老师讲解,聋生是不易理解的。教学前我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和电影,让聋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再自主地对课文进行阅读,从而加深聋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把复杂、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示,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古诗是聋校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中,我把“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转化为简单明了的图示:
这样做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打破聋生对古诗含义只能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三)进行课后采集,巩固聋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我要求学生准备采集本,让他们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对文章进行采集,摘录好词、好句,把一些有意义的话,精彩的句子,跟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有密切关系的片段,摘录下来,便于今后随时阅读。
(四)对故事性强的课文,课后要求学生通过讲手语故事进行复述
在低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常采用实物操作、情景创设和角色扮演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句子和课文。进入高年级后,应培养聋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适时地要求聋生对故事性强的课文进行复述。
(五)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和提高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完每个单元后,我都会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学生选一些配套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安排的内容是:《草船借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第二次考试》,我为学生选的课外阅读材料是:《曹冲称象》《坐井观天》和《少年闰土》,阅读是表象和知识的积累,有了这些积累,就能更好地对课本内容进行阅读理解。
总之,培养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聋生毕业后,从书籍、报纸、杂志、网络上阅读自己喜欢或需要的文章,从而提升聋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对于他们的后继学习、终身学习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贺荟中.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语篇理解过程的认知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匡海燕,女,本科,就职学校:四川省自贡市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语文教学。
摘 要:作为聋校语文教学一线工作者,立足于聋人特点和教育规律,结合聋校八年级语文教学实际,在探索有效教学方式、充实教育内容方面,对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聋生;阅读理解
聋校的老师都知道,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他们只能以眼代耳去认识事物、现象,在阅读时,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远远低于同龄健全学生。我作为聋校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立足于聋人特点和教育规律,结合担任的八年级聋生语文教学工作,在探索有效教学方式、充实教育内容方面,对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我班聋生在阅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
八年级的聋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通过观察发现他们对需要阅读的语言文字,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聋生只能读懂大概,有时会产生误读、曲读的现象,阅读理解能力弱的聋生常常读不懂。具体表现在:
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存在问题。
2.理解句子的能力较差。
3.很难一次性完整读完一篇较长的文章。
4.概括能力差。
5.课外阅读少。
二、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尝试
(一)培养聋生课前预习和阅读的习惯,扫除生字、词语的阅读障碍
使用聋校教材的老师,都知道在聋校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后面都安排有预习提示,这些预习提示都是在学生能读懂课文大概的基础上,根据阅读提示理解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但是学生没有突破生字词的障碍,如何能读懂课文?单靠老师在第一课时的讲解,学生不能完全突破生词障碍,因为每个学生的字词积累程度不一样,按照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思路来讲解生词,可能一些学生遇到的生词障碍数量超出课文中编排的生字和词语。为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班级聋生的特点,制订了本班的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用笔圈点勾画生字、词语和句子,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做预习笔记,把查工具书后依然不能理解的词语和不能理解的句子记录在预习本上,以便在第一课时与同学、老师互动交流。
4.完成每篇课文后的“预习题”。
(二)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长期的以眼代耳,聋生利用视觉进行生理补偿,他们观察事物特别认真,对视觉形象的感受较常人深刻。针对聋生的这种生理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尽可能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语言。
1.通过观看视频和电影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现行的聋校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聋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开国大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等光靠老师讲解,聋生是不易理解的。教学前我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和电影,让聋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再自主地对课文进行阅读,从而加深聋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把复杂、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示,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古诗是聋校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中,我把“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转化为简单明了的图示:
这样做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打破聋生对古诗含义只能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三)进行课后采集,巩固聋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我要求学生准备采集本,让他们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对文章进行采集,摘录好词、好句,把一些有意义的话,精彩的句子,跟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有密切关系的片段,摘录下来,便于今后随时阅读。
(四)对故事性强的课文,课后要求学生通过讲手语故事进行复述
在低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常采用实物操作、情景创设和角色扮演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句子和课文。进入高年级后,应培养聋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适时地要求聋生对故事性强的课文进行复述。
(五)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和提高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完每个单元后,我都会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学生选一些配套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安排的内容是:《草船借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第二次考试》,我为学生选的课外阅读材料是:《曹冲称象》《坐井观天》和《少年闰土》,阅读是表象和知识的积累,有了这些积累,就能更好地对课本内容进行阅读理解。
总之,培养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聋生毕业后,从书籍、报纸、杂志、网络上阅读自己喜欢或需要的文章,从而提升聋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对于他们的后继学习、终身学习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贺荟中.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语篇理解过程的认知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匡海燕,女,本科,就职学校:四川省自贡市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