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读”的四个层次

2014-11-04 06:04:36艾艳会
新课程·上旬 2014年8期

摘 要:近些年来,语文教学的困惑比较多,一是素质教育、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应试教育有矛盾,二是学生对语文课没有兴趣,需要找到一条在学好语文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快乐的路。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提高自身素质,还要在教法上加以改进,真正让学生懂阅读、会阅读。

关键词:初读;细读;深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读”在语文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从如下四个层次进行阅读指导。

一、初读课文,质疑问题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告诉我们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先预习,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知道:通过读课文,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写出来,课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通过梳理、整合,找出准确、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自己再读课文时加以解决,同时要求学生找出不会读或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通过查阅字、词典,理解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

二、细读课文,品析语言

阅读是一种审美实践,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经历审美注意、审美想象、审美联想、审美情感等一系列的审美心理活动,此环节既课上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按照“读—悟—读”的要求,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在读中悟、悟中读,品析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时教师把整合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读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特别是要把重点词语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把握,反复读、细致想,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学一起交流。如《绿叶的梦》一课,“我们背着筐,扛着筢,奔跑着,欢呼着,搂树叶,积成垛,躺在上面打滚,翻跟头,坐下来挑选出来那些漂亮的叶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从一个个动词中体会到童年的快乐,接着让学生再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地读文,边读边想象文字中所描述的场面,教师再范读,然后让学生闭眼想象眼前呈现的画面,最后出示练习题,去掉其中的动词读一读,再把其中的动词补充完整,填完再读,让学生再说一说,哪种写的语言美,让学生这样去说去写,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引导学生一边入情入境地品读语言,一边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达到品析祖国语言文字美的目的。既体现了读的层次,又培养了语感,还把读文自然地内化成品析文、鉴赏文,达到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创造语言的目的。

三、深读研法,感悟意美

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语中提取信息,做出阐释,并汲取精神的滋养,这是阅读的本质特征。而且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两个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同思想、不同知识层面、不同情感的转换;是两个心灵的交流。因此,此环节是在初读、细读的基础上,再深读,是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在读的同时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再有不懂的、深奥的问题,求助于老师来解决。如《鸟的天堂》一课,“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些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教师要适时点拨:有“似乎”和去掉“似乎”,再读读,比较一下,哪一个效果好?从而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熟读积累,学以致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所以从一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并逐步培养起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告诉学生: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通过读你懂了哪些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次不同方式的读,去领会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教师配之以仿写、自由写、看实物写等多种写作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以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如《鸟的天堂》一课,学生通过初读、细读、深读几个环节,都陶醉在“树美鸟多”的意境中,此时教师适时点拨:这么美的南国的树,这么多令你眼花缭乱的鸟,你不想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吗?那么拿出你的笔来,给鸟的天堂写一段广告词吧。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又培养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总之,四个层次之间应该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语文教学既要真正把读的四个层次落在实处,又要把读深化为内需,做到读写结合,还要把读扩展到课外,扩大阅读面,真正使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付家超,翟珂.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方法指导.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0).

作者简介:艾艳会,女,1963年8月15日出生,本科,就职学校: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三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及高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