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改革的八大要义

2014-11-04 11:19:56玉金宇黄自团李朝定
新课程·上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教学发展教学改革

玉金宇+黄自团+李朝定

摘 要:教学改革已进行了有些年,但是取得的实效与理想的愿望相比却不尽如人意。要想突破这种尴尬的局面,就必须找准改革的理论基础、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系统设计改革的方案、坚持学生中心的理念、发挥专家学者的实践指导、提炼概括文化与经验、加强实地调查研究、反思创新改革成果。唯有如此,才能切中阻碍教学改革的要害,为教学改革前行的方向撑好舵,为学生的幸福成长、成才开垦扩路。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要义;教学发展

教学改革是在变革与适应、解放与控制的互动中生成与发展的。它是一项繁杂而又长久的工程,不是简单了事,更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地权衡各方因素,慎之又慎地走好每一步,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目前,教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这也使得改革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肩负的使命和压力会更大,每往前走一步遇到的困难也会更加棘手。在国家倡导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继续扩大,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保证每个学生的公平发展,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学生,使他们能够顺利走上发展成才的道路,真正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还需要我们挖掘更多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改革的深化增添动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义一:理论基础

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功,缺少相关理论作为基础,是站不稳、扎不牢的。如果把教学改革比作一座建设中的大厦,那么支撑改革的理论基础则是其地基。想要这座大厦能够矗立在社会改革的洪流中,经得起风吹雨打,并且依然光彩照人,必须打好坚实的根基,这样才会使教学改革立得牢,并长久稳步推向前进。假如没有扎实的理论根基,教学改革这座大厦即使能够建立起来,那也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土崩瓦解。老子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同样,教学改革无理论作为根基则不立,也会走向衰亡。

既然理论基础那么重要,那么目前我国选择什么样的理论作为我国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呢?笔者认为,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可以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这次改革的理念来进行考究。首先,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还比较落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还比较低,高级的多样化专门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还很小,整体上还长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的理念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另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在未来的改革道路上,必须坚持以上理论观点,让它们共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展,为教学改革把握住方向,我们相信,这些理论必将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征程中迸发出强大的推动力。

要义二:寻求支持

开展教学改革,是一项教育领域内伟大的工程,涉及面非常广,牵连的群体也是前所未有的,几乎可以说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与之相关。实施好了,将会给我们国家和数千万人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一旦改革的成果不理想或者失败,这将会阻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更会影响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不论是在改革的前期、中期、或者后期,都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氛围,怀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各群体共同关注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前在广大的一线教师中,尽管教学改革已实施了好些年,但是改革的春风却始终难以渗入他们的心里,他们依然秉承应试教育的做法,这根本上是由于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导致的,所以我们要对这些教师加强教学改革新理念的教育,采取多层次、多方式帮助一线教师转变教学风格,使他们能够在改革的春风中快速提升,并真实感受到教学改革给他们带来的实惠,让他们拥护并努力践行改革。另外,家长和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对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由于“现代家庭生活的规模小型化、节奏快速化和空间离散化等趋势”,导致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有限,自然地对孩子的教育关爱也随之弱化,对教学改革的关注度不够。因此,我们也要加大对家长讲解、宣传教学改革的理念,让家长看到他们的孩子在经历了教学改革之后所取得的进步。同时,使学生在教学改革的课堂中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成才。总之,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教师、家长、学生等各群体参与到改革中来,为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添砖加瓦。

要义三:系统设计

系统论最早是贝塔朗菲提出的,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教学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论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对其进行整体设计,全面把握并合理安排各方面的要素,理清教学改革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在规划和制订改革方案时,要加强实地调查,充分加以论证,确保拟定出的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比如,制定改革的目标时,目标的表述要明确,避免让人产生歧义;设计改革的程序上,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反应教育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形态;方法的选择上,要选取符合本学科规律的方法,同时还应尽量灵活多样。另外,在方案中还应有相应的检测评估体系,以便在改革中或改革后,对一些不符合改革发展要求的做法能够及时修正并加以完善,对改革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有效评估,使成果得到及时推广并加以应用,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保证。

要义四:学生中心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教师说的话就是圣言,不容置疑;教材的内容就是圣经,不许更改;课堂的范围就是圣殿,不准跨越,这就好像给学生带上了紧箍咒。而教师则掌握着咒语,学生一旦触犯了天条,就会受到惩罚。处于如此高压状态下的学生,他们的个性如何能够张扬,学习兴趣如何能够提升,主体性又如何能够充分发挥?

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进步。因此,不管是在改革前期的准备工作,还是改革之中,或者是改革的总结阶段,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情感,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在平等互动中的课堂上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有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有按照自己的愿望规划人生发展的道路,积极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智慧。

要义五:实践指导

从改革理念的提出到改革方案的制定,可以说,都是由国家组织一些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来完成的,而真正把这些理念、方案落实到课堂中,最主要的还是靠一线教师来完成,假如没有这些教师的支持和配合,并担当起这份责任,教学改革的方案就会成为束之高阁的空头文件,将永远体现不出其价值所在。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专家、学者们必须抛弃纯理论研究的路子,真正到一线去宣传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践行改革的新做法,为当地教学改革的开展带好头,起好步,当好落实教学改革的先锋模范;另一方面,因为“实施者对新教学理念的理解、领会容易出现偏差,而且实施者的经验和能力也不足”,特别是对教学改革的新观念、新做法、新要求理解不到位,致使他们实施时容易走偏或者把握不够全面,又或者根本就不想也不愿去实施,这时候就特别需要专家、学者们为他们保驾护航,努力做好他们理解新观念的解析者,采用新做法的引导者,执行新要求的带头者。只有这样,才会使一线教师在践行改革的步伐时能够把握住方向,敢于担当起改革的使命,更好地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要义六:加强研究

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在我国显得尤为突出,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从全局上来考量的,它规定的是一般的标准和最基本的底线,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安排,还需要各地区有关部门结合本地的实际状况和教育发展水平来加以研究落实,以保证改革的方案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可行性。

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此,要求每个地区要协调好各个部门,有效组织相关人员对本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在充分听取有关意见和建议、收取真实材料的基础上,制订出适合本地区的教学改革方案。同时,在方案的实施中,还要继续加强研究,对方案的不足之处要及时加以完善,对不利于本地区教学改革发展的做法要坚决加以纠正,积极地为教学改革的成功推进提供理论支持,使教学改革真正能够取得实效,这对提升本地区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要义七:提炼概括

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近代以来,我国创生的本土教育理论是非常贫乏的,基本都是翻译外国的理论成果,或者照搬国外的教育发展模式,结果酿成吃不消或消化不良的恶果,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前进步伐。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困局,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国人对本土的教育教学经验缺乏总结概括,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才使得我国的教育教学理论显得贫弱,无法为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回顾历史上国内外的教育名家们,如夸美纽斯、杜威、陶行知、陈鹤琴、晏阳初等,他们无不是通过亲身的教学实践并把自己的实践经验提炼概括才形成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论的。因此,航行入“深水区”的教学改革这艘大船,要想在大洋的深处平稳航行,并能够找到岸上的方向标,顺利抵达目的地,必须要求教育者们亲自投身于改革实践中,并善于在实践中对经验进行提炼概括,形成一套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理论来把握改革的航程,才能使教学改革走得更稳、更好,闭门造车,只会贻害无穷。

要义八:反思创新

反思与创新,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共同体。有了反思,才会有创新;有了创新,才会进一步反思,可以说,在反思中有创新,在创新中也会有反思。只有在反思中进行创新,才会有发展;在创新中进行反思,才会有进步。在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进程中,遇到的现实更加繁杂且变化无常,稍有不慎就会使我们掉入深渊,前期改革所获得的成绩也会烟消云散。如何使我们能够在坚定改革的步伐中稳中求进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想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继续把教学改革推向前进,必须认真地反思前期工作的方方面面,回顾教学改革所走过的轨迹,既要肯定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不忘在改革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汲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只有真真切切地反思这些优缺点,才会对教学改革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才会在深化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树立信心、坚定信念、破釜沉舟、勇往直前。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反思的基础上,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步伐,废除影响教学改革发展的痼疾。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如果在改革中没有创新,那么支撑教学改革的理论就会缺乏活力,推动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就会欠缺生命力,教学改革不断进步、兴旺发达就会成为天方夜谭。只有在改革的征途中坚持创新的理念,教学改革才会源源不断地得到养料补充,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创新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论纲[J].课程·教材·教法,2012(02):3.

[2]卜玉华.当前深化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三个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13(07):35.

[3]孙珏.基于系统论视角的家庭教育研究初探[N].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6):30.

[4]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5):9.

作者简介:

玉金宇,男,1988年6月出生,研究生学历,西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黄自团,男,1985年7月出生,研究生学历,西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李朝定,男,1988年11月出生,研究生学历,西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教学发展教学改革
论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未来发展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0:34:17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3:04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0:36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背景下教学发展思考
求知导刊(2016年21期)2016-09-29 11:31:21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0:38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6:19
探究青少年篮球运动教学的发展
考试周刊(2016年38期)2016-06-12 12: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