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阳
摘 要: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自我探索,相互交流学习,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中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实践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
一、创新教材组织,有效引导学生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靠自己的探索发现;二是靠别人引导获知。老师钻研教材时,在理清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相信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科学地组织教材,就要集中精力做好旧知识的转化,使学生在认清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自觉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创新教学观念,营造轻松课堂
知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一是要善疑,提倡理智的、审慎的怀疑;二是要敢疑,不迷信权威。柏拉图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比较”一课后,启发学生质疑,想不到一名学生竟问:“老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教师一下怔住了,不过他抓住这个问题进行诱导:“对呀,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请大家再看书中的例题,能不能找出其他方法。”学生马上忙开了,很快就有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在短除以后,还可以用最后的商除原来的数。
三、提高学生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性相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丰富的情感体验可把客观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的“我要学”,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
1.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教材通过立体图和透视图揭示圆柱体的特征,教学概念过于抽象。实际教学可调整为:先让学生动手观察圆柱体模型,看看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然后让学生动手用厚纸仿做一个圆柱体。在做的过程中,不以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去进行操作。
2.回归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3.寓教于乐,提高学习趣味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指出:“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它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强大的动力来源。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赛,共同合作克服游戏中的困难,完成游戏任务。教育游戏既有游戏性特征又具有教育性特征,正是它的教育性特征使它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如,在教学“时、分、秒”的第一课“我们赢了”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今天,森林里来了一位小客人小兔,它说昨天去公园里游玩时因为不会看钟的时间,错过了一场精彩的节目,回家时差点没坐上公共汽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帮小兔找找原因。所以小兔今天想和我们二年级的同学一起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周加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新课程:小学,2010(10).
[2]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