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在的教材,特别是第四学段七、八年级的教材,是以主题来合成单元的,即在一个单元里,围绕某一个主题来组织读、写、听、说和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组织单元的好处就是能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情感教学,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同一主题的作品时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生活的真谛。于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只会更多地注重文章主题的挖掘,而淡化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对文章的体裁知识就知之甚少,有些学生甚至是一概不知,等到阅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他们才发现无从下手。
关键词:文章体裁知识;语文素养;情感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各种各样的考试,均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淡化文章的体裁意识。这主要表现在教材的编排中,不再以文章的体裁来组织单元,而是以主题为核心来组织单元,特别是第四学段的苏教版七、八年级的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就是根据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来组织单元的,并且在每一单元前面都配有该单元的主题词,从主题上对一个单元的课文作了概括;在各种语文考试中,对作文试题的描述往往有这么一句话:“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对学生在考试中所写作文在文章体裁的选择上放宽了要求。
教材编排体系的改变和考试方式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刻意淡化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想方设法回避文章体裁知识的概念,在脑海中形成了一种想法:在课堂上再讲文章体裁知识,就是落伍了,就是不顺应新课程改革发展了。这样一来,学生的脑海中就根本没有了文章体裁知识的相关概念,在考试的过程中,经常把不同的文章体裁知识混淆在一起解答考题,明明是议论文的考题,他会用说明文的知识去作答,特别是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把各种文章体裁知识都用上,写成了“四不像”的作文,整张试卷的分数也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尤为明显。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教师改变观念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牢记,素质教育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教育,语文教学中淡化文章体裁意识不等于不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相反,要通过对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有关文章体裁的知识,并将此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中,以此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这一点上,其实还是有老师做得比较好的,在今年的课堂交流中,海门市东洲中学两位老师到我们学校上了两节指导课,他们都很注重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其中,张老师上的《三个太阳》介绍了通讯这种体裁的知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但通讯这种文章体裁已在学生心中印上了痕迹,加上她在教学过程中写作方法的时时点拨,学生就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种文章体裁。由此可见,要做好这一点并不需要大动干戈,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的点滴中加以注解,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印象,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二、重视不同文章体裁的训练
百炼钢成绕指柔,要让学生写好规范的作文,不同文章体裁的写作训练是必不可少的。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第四学段“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这是对学生习作的最基本要求,只有达到了这一基本要求,学生的训练才能算基本到位。而在我们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这些基本的训练很多时候达不到要求,不仅是在数量上达不到要求,更多的是在文章体裁的训练上也达不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我们在布置作文训练的时候往往使用一些笼统的话语,然后提一些框架性的要求,而且总不忘一句“题目自拟,体裁自定”,这样就出现了许多套用格式的作文,“四幕剧”就大行其道了。为了避免在考试中出现千篇一式的现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不同文章体裁的训练,而要训练不同的文章体裁写作,就必须进行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文章体裁知识,再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写出符合规范和要求的作文,才能真正进入熟练运用祖国语言的境界。
三、培养学生对不同文章体裁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是老调重弹,这句话却是历久弥新。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提高在这方面的能力。许多事情是这样,语文教学中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培养学生对不同文章体裁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愿意了解文章体裁知识,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教材的内容。例如,在现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思妙想”中,编者根据“奇思妙想”这一主题词,选编了课文。在这些课文中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的体裁是诗歌,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七颗钻石》的体裁是童话,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的体裁是散文诗,而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这一单元的主题本身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从小学阶段的学习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面对这么多表现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他们或许会迷茫,或许会不知所措,但在这奇妙的主题下,更多的是趣味盎然,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只要引导得法,他们就会对不同体裁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在组织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所选课文的体裁,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对不同文章体裁的兴趣,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四、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在进行文章体裁知识教学的时候,不能光向学生讲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比如在教学《老山界》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讲一些诸如记叙文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详略等记叙文的知识,我们还需要将这些知识融入具体的文本内容之中,通过对文本具体内容的领会,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知识,明白这篇课文是如何用记叙文的方式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文体知识只有与文本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也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总之,在现行的教材体系下,虽然要淡化文章体裁知识概念性的灌输,但是我们绝不能不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只有将文章体裁知识的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才能在长期沉淀中真正掌握祖国语言。
参考文献:
邓辉麟.新编初中语文课本写作知识述要与指瑕[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5(01).
作者简介:肖晔萍,女,汉族,江苏海门人,就职学校:江苏省海门市四甲镇四甲初级中学,职务:语文教师,职称:中学一级老师, 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