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4-10-29 05:33:22雷冬海王硕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手机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雷冬海 王硕

本文为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利用博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摘要:

随着手机媒体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创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手机这一新兴媒体,探索手机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跟信息时代步伐的体现。

关键词:手机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创新,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全球“第五大媒体”。手机因其便携性、即时性、集众性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独特优势,手机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成为大众的主流媒体。大学生作为手机网民的主力军,手机媒体渗透到了其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新旧媒体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势,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手机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手机媒体的不断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的机遇。

(一)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地域、时空的限制,教育内容、教育信息一般是由教育主体按照教育者的设计模式,经过严格筛选和把关之后传递给广大学生的。但是教育素材和资源难免来源渠道狭窄、单一,时常内容陈旧乏味,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教育资源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与网络平台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新兴的教育博客、校园网等平台,已将教育资源在网上进行了共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手机媒体进行有效利用,及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通过这些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不断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源,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手机的出现使信息传播以其即时、快速、灵活、机动性强的特点,超越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实现了实时数据传播和即时的交互性信息传递”[2]。手机媒体特有的平等性、即时性、快捷性等特点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拓宽了渠道,也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在手机媒体的应用软件中,QQ 、微信、微博等即时性、快捷性、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的优势,使师生间的沟通更及时、便捷,既可提高师生的亲和力,又有利于将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手机媒体的时效性、便携性等优势使其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使各要素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能够随时随地地传播信息,在日常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节约教育时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平台。在校园内,飞信、微博、手机报等手机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传播给广大学生,学生也可以即时反馈自己的意见、建议。这种及时的、积极的师生互动交流能够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二、手机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以其特有的优势和信息量大、图文并貌,深受广大青年的青睐。手机媒体世界中良莠不齐,掺杂各种各样的信息。高校大学生活跃在这其中,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手机过度使用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对常用的媒体进行排序时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将手机排在第一位,目前,手机替代电脑网络成为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媒体。部分大学生因长期过度使用手机,形成了“手机依赖症”,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自己不喜欢或者是不感兴趣的课上使用手机更是普遍;学生间产生攀比心理,手机业务消费增加;学生在走路时、乘车过程中等过度使用,手机造成的视力下降,手指关节疼痛影响身体健康;部分学生沉湎于手机媒体而忽略了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削弱了现实社会诸多人伦、道德等约束,造成了人际交往障碍,甚至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为复杂

手机媒体的开放性、自由性,突破了信息传播的障碍,使信息传播更加不可控制,致使青年学生接受的信息丰富繁杂,鱼龙混杂。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媒介教育,大学生的媒介知识自发养成,能力水平良莠不齐。致使青年学生大量接触虚假和不良信息。在网络和手机时代,会出现教育主体所接收的信息迟于或少于教育客体的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因此,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着一个更为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技术要求更高

接打电话,收发短信,上网,看手机报,微信,微博,玩游戏等等,手机的各种功能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充分利用,和老师、家长相比,他们存在着明显的技术优势。手机媒体的兴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努力了解互联网、手机媒体的特点,并尽可能掌握一定网络技术,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需要更冷静的判断和理性的鉴别。

三、运用手机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利用手机媒体信息内容丰富性和形式多样性的特点,以手机媒体为新兴载体,设计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主题的手机载体,手机用户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平台接受纸质的媒体的信息内容,结合各个年级大学生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

(一)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手机报采编平台

校园手机报与传统媒体一样,需要建立采编平台。高校应成立校园手机报社,有针对性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采编人员队伍,加强针对手机报形式的采编能力,探索适应大学生群体的手机报的编辑和运营模式。手机报发送的信息不单单是文字信息,还包括图片、声音和动画等形态的信息,是图文音画俱备的多媒体数据包。运用手机报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全方位感应多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增加阅读兴趣,将各式各样的教育信息传递给广大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维阅读,还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人数。

(二)精心策划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内容

通过手机载体的运用创造一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如设计制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内容的手机报、手机广播或手机电视,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短信平台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手机文化。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内容的编写时的丰富性、实用性、娱乐性和时效性强的信息、实用多元化的生活类资讯及丰富多彩的富有校园特色的信息。例如,校园手机报可以将校报、社团刊物、校园新闻等信息及时整理,设置思想园地、理论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文化活动、网上课堂等“导读性”栏目,定期用标题和事实提要的导读方式免费发送给学生,让学生依循导读路径直接寻找“信息源”和与之相关的详细资料,给大学生群体在信息膨胀、鱼目混珠的网络世界里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的互动

打造校园手机教育平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针对校园手机报单向发送而不能及时与接收方进行互动的不足之处,高校可以结合手机媒体的发展环境,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开设手机报微博及 SNS 网络社区等,并通过这些新媒体载体与校园手机报进行融合互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互动交流。同时应当利用手机媒体这一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进而有针对性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手机载体开展教育工作,除了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素养、高尚的道德人格以外,还要有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全面的媒介、网络知识和利用手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为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有效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手机媒体是一把“双刃剑”,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能够合理的运用手机媒体工具,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共同构筑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媒体阵地。

【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猜你喜欢
手机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探析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
浅谈手机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作用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1:21:41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