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研++徐欣
基金项目: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研究(2014B100)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不断飞跃,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也不断拓展,特别是在教学设施相对更加完备的大学课堂,传统声乐教学主要依靠示范、引导的时代已经过去,多媒体途径的引入,不仅解放了教师的手和嘴,同时也为学生的反复、精确学习提供了便利,文章基于此,分析声乐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方式。
关键词:声乐教学;信息技术;整合策略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体现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在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领域最广泛,是世界范围内的时代潮流。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教学上主要使用幻灯、电影、录音、录象、投影、电视、激光视盘、计算机、多媒体、卫星教育、远程信息网络等媒体。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网络资源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前教育现代化三大主题的纽带,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工具。教育现代化的三大趋势是:素质化、终身化、信息化。互联网是实现这三大趋势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开始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网站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有很多声乐教师都意识到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可以帮助教师高效快捷地传授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终身教育。
二、教学三要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一)教师与学生的整合
在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是声乐知识的载体,是讲授者和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声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很少有选择的权利,是教学的客体。而生声乐的学科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声乐知识的丰富性。任何一名声乐教师很难满足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声乐学习需求。但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学生可以自主上网搜索知识,找出自己的答案。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彻底改变那种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状况,由被动听讲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通过网络资源的搜索、分析、综合,借助工具软件制作总结报告、多媒体演示文稿、或专题网站,一直到成果的展示交流等全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完成,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从而改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认识事物的过程。
(二)教师与教材的整合
现代信息教育背景下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资源异常丰富,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共享,电子资源还可以重复利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网络资源的科学选择,使其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中找到自己所要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搜索引擎及搜索技巧,如何对网上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处理和综合的方法,并可以进行信息资源的创新。这种教学整合,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的文件夹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搜集素材。相比较来说,后者比前者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这里要强调教师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和熟悉程度。并熟悉相关声乐教学优秀网站、博客和论坛。知道从哪里获取资源。
(三)学生与教材的整合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打破了传统教学资源的形式。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异彩纷呈。学生应该基本学会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可以作为学习和研究内容的信息资源,包括语言、文字、图片、动画以及视频信息等,而且能够通过互联网和老师,同学交流互动。能够会从互联网上浏览,搜索,下载自己所需的学习材料。并能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分类,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能制作简单的电子作业等。学生和教材的整合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监督。
三、信息技术与传统声乐课程整合
(一)正确处理好传统声乐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关系
作为传统课程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补充,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并不排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升华传统教学。信息技术与声乐课程整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声乐教师只有通过声乐教学实践,才能明确信息技术与声乐课程整合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其整合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网络、计算机、课件、音视频多媒体为主要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能帮助老师履行教学职责,但不能取代声乐老师的角色。信息技术与声乐课程整合将升华教学的效果,使声乐教育教学成效更加突出。
(二)加强师训工作,建设高素质的声乐师资队伍
声乐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推广,信息技术同时又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及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应定期对声乐教师进行分层次培训,内容包括校园网络使用、电子备课、动画制作技术,同时举办声乐课件展示、评比活动,加强交流与学习,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三)增加硬件投入,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作为实现课程标准的基础设施,声乐设备投入必须进一步加大,为信息技术与声乐课程整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信息技术硬件的建设,应适应学校教学的需要,建立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语音教室;充分地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源,对配套的声乐音像资料做到教师人手一份,并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开发、应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