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娴
摘要:
文字是一种情感传达的媒介,当书籍成为传播文字的载体,那么其形式也与文字一起,成为读者进入书中世界的一个五感入口。通过几个精彩的书记装桢例子来分析,设计师是如何通过书籍外衣来传递书中情感。
关键词:书籍装桢;设计;媒介;情感传达
情感存在于任何艺术活动中,自然也存在于书籍的文字内容与形式设计中。书的作者通过解剥自己来与读者交流,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断与作者的思想进行碰撞。不同的书籍带给读者不同的体验,就好像爱情小说中构建的某些场景和心里细节的描写总能给读者带来或多或少甜蜜或悲伤的共鸣和慰借,像是彼此诉说;而推理类小说则因悬疑情节的构造形成了阅读期待和想象空间,读者会情不自禁的揣测作者对故事的设定。
当书籍的内容传递不同情感时,书籍设计的形式与结构也应该随着内容或明亮或幽暗或洋溢或含蓄或热烈或淳朴……将著作者的内心情感通过装桢再现,通过纸质的媒介,通过细微的视觉与触觉,赋予其现实生活之外的精神空间,营造一种读者与著者共鸣的氛围,一个寄托情感的载体。
一、以埃里克·法伊先生的小说《长崎》的书装为例
这个小说的灵感来自一则日本新闻,讲述一名女性在另一名50多岁日本男性公寓偷居一年之久最终被发现的故事。故事开篇以悬疑布局开始,很好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主人公是一个是孤僻的中年男人,一个偷居他人家里的失业女人,相处一年没有交集,直到在法院受审,两人才真正面对面,眼神才交错。这个潜伏在别人家里的女人,窘迫而惶恐,随时担心被发现。至于这个男人,本是一潭死水。女偷居者的闯入,如一颗石子,反倒激起了他的生命波纹,尽管他感觉到了被侵犯。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一个看似自由,一个实则拘谨;一个主动孤僻,一个始终躲避。孤独,紧紧缠住这两人主人公的孤独,是小说里的精神之绳。而作者这样来自旁观者的描述,恰好是描写孤独最好的方式。那作为书籍设计师,又如何将这种孤独再现于书衣呢?
如上图,这是一本16开的仅有112页的易于携带书籍,设计师用带有微微压皱的特殊纸张作为封面,诉说这位平庸且孤僻的男主人公由这个女偷居者的潜入而激动不已却又刻意隐藏的心理波澜,作为主色调的暖黑色则暗喻了这个故事之怪诞(偷居一年多但未被发现),封面上简洁的几何形状为主的插画巧妙的阐述这部小说的精髓——孤独,画中一个身影模糊的人(人影部分用烫金处理)独自坐在中空的正方体上,观察着不远处那座静僻规矩闪烁着黄灯的楼房,似乎希望进去又害怕进去。而这样的描述正是小说男女主人公,一前一后共有的想法,女偷居者在观察长久挣扎长久之后决定偷居,而男主人在发现偷居者后加剧了他对社会、对生活的不安全感,所以他不再住到原来的房子中,但也不时想念。而插画中的暖黄色,象征着晦暗不明的灯光的色调,是故事主角的心理刻画,在生活中他们都是孤独脆弱的共同体,彼此同情甚至彼此感激,但同时又因内心的危机感而彼此隔离,彼此窥伺。
封面各种元素的运用和把握,我认为将小说微妙的心态包裹得真实而到位,唯一让我觉得不舒服的便是硬精装的形式。一本一天便可读完的,便于携带的经典小说,若做成平装或软精装岂不是更合适,况且是一个如此细腻的故事,何须到粗重的书壳。
二、伴手礼——卡片书
在送别德国朋友时,我自己做了一个小香囊,和一本可放进香囊的卡片书作为伴手礼,承载近一年来我在德国他们在中国这段时间的记忆和友情。
封面和封底的文字用三种不同的字体拼贴,代表我们三个人。封面——“We meet in a hot summer”(我们在一个炎热的夏季相遇) ”,封底——“Say goodbye in a warm winter”(在一个温暖的冬别)
打开之后是我们三人的合照,因为需要折叠,所以脚的部分用插画表现,也正符合了我们的坐姿。
再打开来便可以看到一些白色字体,这些都是平日我们积累的某些自创的夹杂着中文、德语和英语的暗语,往后想起可能有种“呓语”的感觉,所以用不是很清晰的白色字迹来纪录某些关键词。最后,将卡片书完全打开便是一首写给旅途中人的诗《The outsider》。
因此,当读者眼睛落到书衣之时,便是感受书中情感的开始;随着肢体对书籍触碰,文字的内容也慢慢由这些外在的质感随视觉触觉进入到内在的文字,读者的脑中。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