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226600)谢友华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以反复发作的气急、喘息、胸闷及咳嗽为主,多数在清晨或夜间发作、加剧,轻度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但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呼吸道危急重症,若不经及时治疗很可能导致死亡。以往的文献报道[1],中重度哮喘发作约占住院哮喘病人的10%,病死率高达9~38%,一直是呼吸科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本研究收集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40例,旨在观察和探讨间隙雾化吸入与连续雾化吸入对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40例,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①全组患者均符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年版)中哮喘及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分级标准;②经患者同意;③排除β2受体激动剂禁忌症。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连续疗法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36.5(18~58)岁。间隙疗法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5.5(18~5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①间隙疗法组:使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间歇雾化吸入,即万托林1ml( 含5mg硫酸沙丁胺醇) 稀释成2.50 ml,通过氧驱雾化吸入,q6-8h,每次雾化持续时间约10min。②连续疗法组:使用万托林2 ml(含10mg硫酸沙丁胺醇) 稀释成100 ml,通过氧驱雾化吸入,每小时给药浓度为1. 50 mg,至症状缓解后改用间歇雾化吸入治疗。
1.3 效果评价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d后肺功能改善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如药物过敏反应、头痛、震颤、心动过速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疗效:治疗3d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均明显得到改善,但连续疗法组改善更为明显,与间隙疗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表)。
不良反应观察:连续疗法组出现头痛4例,心动过速3例,间隙疗法组出现头痛3例,心动过速3例,两组均无药物过敏反应,且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情况的变化
《全球哮喘防治指南》指出,对于哮喘急性发作治疗首选吸入β2受体激动剂,以快速缓解症状,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2]。硫酸沙丁胺醇雾化溶液是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其选择性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迅速舒张支气管,减小呼吸道通气阻力,起效快,作用时间较短。
雾化吸入法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的方法。目前,临床上常采用间歇雾化吸入,而连续吸入方法较少采用,原因可能是较多医生认为连续吸入将增加药物过量所致不良反应[3]。本研究中,我们在连续雾化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当喘息、呼吸困难明显好转和肺部哮鸣音显著减少后及时改用间歇雾化吸入,结果表明连续雾化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患者不良反应与间隙疗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肺功能改善更为明显,疗效确切。但是由于本研究例数较少,尚不能完全定论,还待临床研究作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