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 杜强 张帆 等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五色理论;五色汤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30-02
溃疡性结肠炎(UC)见于中医“痢疾”、“便血”、“肠澼”等范畴,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多认为与感染、免疫、遗传、精神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治疗疗效有限且易复发,极大的困扰着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笔者以《内经》五色理论为依据,首次将此理论运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并自拟五色汤灌肠进行临床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病情程度患者47例,其中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分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2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
2.1诊断标准
2.1.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1]制定,肠镜病检明确诊断。
2.1.2中医辨证为大肠湿热证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主症:①解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②舌红苔黄腻。次症:①里急后重;②肛门灼热;③口干口苦,口臭;④身热,小便短赤;⑤脉滑数。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
2.2排除标准排除克罗恩病、肠结核、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孤立性直肠溃疡、慢性血吸虫病、结肠癌以及急性爆发性溃疡性结肠炎。
3治疗方法
2组均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 g qid基础上,治疗组:五色汤(组成:枯矾15 g,黄柏30 g,赤芍30 g,青黛10 g,乌梅20 g)煎制成150 mL睡前直肠滴入汤剂,qd;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2 g加入0.9%生理盐水150 mL睡前直肠滴入,qd。疗程:4周。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
4.1.1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1](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症状、体征改善明显,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改善明显,70%≤疗效指数<95 %;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30%≤疗效指数<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疗效指数<30%。
4.1.2肠镜疗效评定标准痊愈:镜下黏膜恢复正常;显效:镜下黏膜病变重度降为轻度;有效:镜下黏膜病变重度降为中度,或中度降为轻度;无效:镜下黏膜病变无改善或加重。
4.2治疗结果
5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呈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已明显上升,约为11.6/10万,其病因多为感染、精神因素、遗传、过敏反应、防御机能障碍、免疫等因素。祖国医学认为其中饮食不节(洁)、过敏、感染,病从口入损伤脾胃;情绪的异常波动即为精神因素;防御机能障碍与肺主皮毛有关,而遗传与先天之本“肾”相关;免疫是一个综合因素,除与“肺卫”的保护作用相关,还与“阴阳平衡”的自身稳定功能,元气的监视作用密切相关[3]。大肠湿热证是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的一种证型,但又不仅仅大肠的功能失调,五脏受损,皆可成痢[4]。《内经》说“魄门亦为五脏使”是指魄门的启闭功能受五脏之气的调节,而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表现腹泻,解粘液脓血便,无不与魄门相关。首先《景岳全书》提到“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饮食失节……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明确指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与脾密切相关。长期饮食不节(洁)滋生湿热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不能腐熟水谷,化生精微,水谷糟粕与湿热胶结而下,则见泻痢。其次,五脏相生相克也影响着脾胃的功能,情志异常致肝失疏泄,横逆克脾土,影响脾胃运化;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直接影响到大肠,心火下移从而出现大便次数及性状的改变;肺与大肠相表里,一方面肺气不降,大肠传导失司而后重,另一方面肺卫不固,外邪入侵肺热移于大肠而痢;肾为先天之本,与遗传密切相关,决定了相应人群的高发病率,肾又开窍于二阴,固涩二便,说明该病与肾脏的关系,正如《景岳全书》:“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以上说明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大肠,与心肝脾肺肾关系密切。各种病因影响五脏功能,最终导致湿热内蕴,下移大肠而腹泻,气血与邪气相搏,脂络受损,腐败化为脓血便而成痢疾。由此笔者根据《内经》五色理论,“青色,入通于肝”,“赤色,入通于心”,“黄色,入通于脾”;“白色,入通于肺”;“黑色,入通于肾”;五脏与五色相通,这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治病的方法。笔者选用青黛(青色)、赤芍(赤色)、黄柏(黄色)、枯矾(白色)、乌梅(黑色)5味中药组方命名为“五色汤”。针对大肠湿热这一病机,从五脏论治更加全面合理,除五色与五脏相通外,青黛清热解毒消痈;赤芍清热凉血,消痈祛瘀;黄柏泻火解毒;枯矾清热燥湿,止血止泻;乌梅止痢,局部用能消疮毒。确有清热燥湿,解毒消痈之功,该方灌肠后一方面药物直达病所,另一方面五色与与五脏相应,调治五脏故能见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以上5味药除都有抗菌作用外,黄柏具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5],青黛具抗炎[6]及乌梅抗过敏作用[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微血栓的形成是该病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赤芍总苷具抗凝作用,且作用和缓[8],改善病理机制达到治疗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运用五色理论(五色汤灌肠)治疗UC在改善中医证候和肠镜方面的确作用显著(P<0.05),优于对照组,说明是经临床验证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这一结果首次印证了五色理论在溃疡性结肠炎实际临床中的应用,丰富了中医治疗该病的新思路。但该试验样本量不大,有待今后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8):545-546.
[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6,25(6):891-894.
[3]口锁堂,口维敏,吴焕淦 中医学免疫学思想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8):1367-1369.
[4]朱叶珊.王国三从五脏论治溃疡性结肠炎验案5则[J].江苏中医药,2013,45(10):53-54.
[5]侯小涛,戴 航,周江煜.黄柏的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2):498-500.
[6]谢静.青黛药理研究近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2,15(8):100.
[7]阮毅铭.乌梅的化学成份及药理作用概述[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5):794.
[8]伍章保,王汀,刘青云,等.赤芍总苷抗凝血作用机制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3):41.
(收稿日期:2014-05-12)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五色理论;五色汤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30-02
溃疡性结肠炎(UC)见于中医“痢疾”、“便血”、“肠澼”等范畴,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多认为与感染、免疫、遗传、精神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治疗疗效有限且易复发,极大的困扰着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笔者以《内经》五色理论为依据,首次将此理论运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并自拟五色汤灌肠进行临床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病情程度患者47例,其中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分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2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
2.1诊断标准
2.1.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1]制定,肠镜病检明确诊断。
2.1.2中医辨证为大肠湿热证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主症:①解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②舌红苔黄腻。次症:①里急后重;②肛门灼热;③口干口苦,口臭;④身热,小便短赤;⑤脉滑数。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
2.2排除标准排除克罗恩病、肠结核、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孤立性直肠溃疡、慢性血吸虫病、结肠癌以及急性爆发性溃疡性结肠炎。
3治疗方法
2组均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 g qid基础上,治疗组:五色汤(组成:枯矾15 g,黄柏30 g,赤芍30 g,青黛10 g,乌梅20 g)煎制成150 mL睡前直肠滴入汤剂,qd;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2 g加入0.9%生理盐水150 mL睡前直肠滴入,qd。疗程:4周。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
4.1.1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1](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症状、体征改善明显,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改善明显,70%≤疗效指数<95 %;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30%≤疗效指数<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疗效指数<30%。
4.1.2肠镜疗效评定标准痊愈:镜下黏膜恢复正常;显效:镜下黏膜病变重度降为轻度;有效:镜下黏膜病变重度降为中度,或中度降为轻度;无效:镜下黏膜病变无改善或加重。
4.2治疗结果
5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呈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已明显上升,约为11.6/10万,其病因多为感染、精神因素、遗传、过敏反应、防御机能障碍、免疫等因素。祖国医学认为其中饮食不节(洁)、过敏、感染,病从口入损伤脾胃;情绪的异常波动即为精神因素;防御机能障碍与肺主皮毛有关,而遗传与先天之本“肾”相关;免疫是一个综合因素,除与“肺卫”的保护作用相关,还与“阴阳平衡”的自身稳定功能,元气的监视作用密切相关[3]。大肠湿热证是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的一种证型,但又不仅仅大肠的功能失调,五脏受损,皆可成痢[4]。《内经》说“魄门亦为五脏使”是指魄门的启闭功能受五脏之气的调节,而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表现腹泻,解粘液脓血便,无不与魄门相关。首先《景岳全书》提到“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饮食失节……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明确指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与脾密切相关。长期饮食不节(洁)滋生湿热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不能腐熟水谷,化生精微,水谷糟粕与湿热胶结而下,则见泻痢。其次,五脏相生相克也影响着脾胃的功能,情志异常致肝失疏泄,横逆克脾土,影响脾胃运化;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直接影响到大肠,心火下移从而出现大便次数及性状的改变;肺与大肠相表里,一方面肺气不降,大肠传导失司而后重,另一方面肺卫不固,外邪入侵肺热移于大肠而痢;肾为先天之本,与遗传密切相关,决定了相应人群的高发病率,肾又开窍于二阴,固涩二便,说明该病与肾脏的关系,正如《景岳全书》:“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以上说明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大肠,与心肝脾肺肾关系密切。各种病因影响五脏功能,最终导致湿热内蕴,下移大肠而腹泻,气血与邪气相搏,脂络受损,腐败化为脓血便而成痢疾。由此笔者根据《内经》五色理论,“青色,入通于肝”,“赤色,入通于心”,“黄色,入通于脾”;“白色,入通于肺”;“黑色,入通于肾”;五脏与五色相通,这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治病的方法。笔者选用青黛(青色)、赤芍(赤色)、黄柏(黄色)、枯矾(白色)、乌梅(黑色)5味中药组方命名为“五色汤”。针对大肠湿热这一病机,从五脏论治更加全面合理,除五色与五脏相通外,青黛清热解毒消痈;赤芍清热凉血,消痈祛瘀;黄柏泻火解毒;枯矾清热燥湿,止血止泻;乌梅止痢,局部用能消疮毒。确有清热燥湿,解毒消痈之功,该方灌肠后一方面药物直达病所,另一方面五色与与五脏相应,调治五脏故能见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以上5味药除都有抗菌作用外,黄柏具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5],青黛具抗炎[6]及乌梅抗过敏作用[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微血栓的形成是该病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赤芍总苷具抗凝作用,且作用和缓[8],改善病理机制达到治疗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运用五色理论(五色汤灌肠)治疗UC在改善中医证候和肠镜方面的确作用显著(P<0.05),优于对照组,说明是经临床验证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这一结果首次印证了五色理论在溃疡性结肠炎实际临床中的应用,丰富了中医治疗该病的新思路。但该试验样本量不大,有待今后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8):545-546.
[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6,25(6):891-894.
[3]口锁堂,口维敏,吴焕淦 中医学免疫学思想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8):1367-1369.
[4]朱叶珊.王国三从五脏论治溃疡性结肠炎验案5则[J].江苏中医药,2013,45(10):53-54.
[5]侯小涛,戴 航,周江煜.黄柏的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2):498-500.
[6]谢静.青黛药理研究近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2,15(8):100.
[7]阮毅铭.乌梅的化学成份及药理作用概述[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5):794.
[8]伍章保,王汀,刘青云,等.赤芍总苷抗凝血作用机制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3):41.
(收稿日期:2014-05-12)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五色理论;五色汤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30-02
溃疡性结肠炎(UC)见于中医“痢疾”、“便血”、“肠澼”等范畴,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多认为与感染、免疫、遗传、精神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治疗疗效有限且易复发,极大的困扰着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笔者以《内经》五色理论为依据,首次将此理论运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并自拟五色汤灌肠进行临床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病情程度患者47例,其中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分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2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
2.1诊断标准
2.1.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1]制定,肠镜病检明确诊断。
2.1.2中医辨证为大肠湿热证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主症:①解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②舌红苔黄腻。次症:①里急后重;②肛门灼热;③口干口苦,口臭;④身热,小便短赤;⑤脉滑数。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
2.2排除标准排除克罗恩病、肠结核、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孤立性直肠溃疡、慢性血吸虫病、结肠癌以及急性爆发性溃疡性结肠炎。
3治疗方法
2组均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 g qid基础上,治疗组:五色汤(组成:枯矾15 g,黄柏30 g,赤芍30 g,青黛10 g,乌梅20 g)煎制成150 mL睡前直肠滴入汤剂,qd;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2 g加入0.9%生理盐水150 mL睡前直肠滴入,qd。疗程:4周。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
4.1.1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1](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症状、体征改善明显,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改善明显,70%≤疗效指数<95 %;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30%≤疗效指数<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疗效指数<30%。
4.1.2肠镜疗效评定标准痊愈:镜下黏膜恢复正常;显效:镜下黏膜病变重度降为轻度;有效:镜下黏膜病变重度降为中度,或中度降为轻度;无效:镜下黏膜病变无改善或加重。
4.2治疗结果
5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呈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已明显上升,约为11.6/10万,其病因多为感染、精神因素、遗传、过敏反应、防御机能障碍、免疫等因素。祖国医学认为其中饮食不节(洁)、过敏、感染,病从口入损伤脾胃;情绪的异常波动即为精神因素;防御机能障碍与肺主皮毛有关,而遗传与先天之本“肾”相关;免疫是一个综合因素,除与“肺卫”的保护作用相关,还与“阴阳平衡”的自身稳定功能,元气的监视作用密切相关[3]。大肠湿热证是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的一种证型,但又不仅仅大肠的功能失调,五脏受损,皆可成痢[4]。《内经》说“魄门亦为五脏使”是指魄门的启闭功能受五脏之气的调节,而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表现腹泻,解粘液脓血便,无不与魄门相关。首先《景岳全书》提到“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饮食失节……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明确指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与脾密切相关。长期饮食不节(洁)滋生湿热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不能腐熟水谷,化生精微,水谷糟粕与湿热胶结而下,则见泻痢。其次,五脏相生相克也影响着脾胃的功能,情志异常致肝失疏泄,横逆克脾土,影响脾胃运化;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直接影响到大肠,心火下移从而出现大便次数及性状的改变;肺与大肠相表里,一方面肺气不降,大肠传导失司而后重,另一方面肺卫不固,外邪入侵肺热移于大肠而痢;肾为先天之本,与遗传密切相关,决定了相应人群的高发病率,肾又开窍于二阴,固涩二便,说明该病与肾脏的关系,正如《景岳全书》:“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以上说明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大肠,与心肝脾肺肾关系密切。各种病因影响五脏功能,最终导致湿热内蕴,下移大肠而腹泻,气血与邪气相搏,脂络受损,腐败化为脓血便而成痢疾。由此笔者根据《内经》五色理论,“青色,入通于肝”,“赤色,入通于心”,“黄色,入通于脾”;“白色,入通于肺”;“黑色,入通于肾”;五脏与五色相通,这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治病的方法。笔者选用青黛(青色)、赤芍(赤色)、黄柏(黄色)、枯矾(白色)、乌梅(黑色)5味中药组方命名为“五色汤”。针对大肠湿热这一病机,从五脏论治更加全面合理,除五色与五脏相通外,青黛清热解毒消痈;赤芍清热凉血,消痈祛瘀;黄柏泻火解毒;枯矾清热燥湿,止血止泻;乌梅止痢,局部用能消疮毒。确有清热燥湿,解毒消痈之功,该方灌肠后一方面药物直达病所,另一方面五色与与五脏相应,调治五脏故能见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以上5味药除都有抗菌作用外,黄柏具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5],青黛具抗炎[6]及乌梅抗过敏作用[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微血栓的形成是该病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赤芍总苷具抗凝作用,且作用和缓[8],改善病理机制达到治疗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运用五色理论(五色汤灌肠)治疗UC在改善中医证候和肠镜方面的确作用显著(P<0.05),优于对照组,说明是经临床验证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这一结果首次印证了五色理论在溃疡性结肠炎实际临床中的应用,丰富了中医治疗该病的新思路。但该试验样本量不大,有待今后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8):545-546.
[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6,25(6):891-894.
[3]口锁堂,口维敏,吴焕淦 中医学免疫学思想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8):1367-1369.
[4]朱叶珊.王国三从五脏论治溃疡性结肠炎验案5则[J].江苏中医药,2013,45(10):53-54.
[5]侯小涛,戴 航,周江煜.黄柏的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2):498-500.
[6]谢静.青黛药理研究近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2,15(8):100.
[7]阮毅铭.乌梅的化学成份及药理作用概述[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5):794.
[8]伍章保,王汀,刘青云,等.赤芍总苷抗凝血作用机制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3):41.
(收稿日期: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