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胜
“既东封郑”是高中语文教材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短短四字,理解起来却颇有争议,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东”和“封”的用法,笔者不揣谫陋,撰此小文,对“东”、“封”二字用法进行分析,就教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
一.“封”字是使动还是意动?
“既东封郑”,教材的解释为:“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很显然,教材的处理是把“封”字当作使动用法。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则把“既东封郑”译为“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边界”,“封”字又成了意动用法。那么“封”字究竟是使动还是意动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对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做一个区分。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学术界看法较为一致,赵廷琛先生在《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文中说:“凡是名词用如动词表示主语在客观上使宾语发生变化的,不论用哪种格式来表示,都应一律看做名词的使动用法,只有名词用如动词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发生变化的才是属于名词意动用法。”根据这一规律,我们来看“东封郑”。由上下文可知,郑国此时仅是被秦晋包围,还不为晋国所有,晋国只是主观上把它当作己国的边界。所以,这里“封”字用作意动完全没有什么问题。然笔者发现杨顺仪老师的《这个“封”作意动还是使动?》一文(以下称杨文)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封”字解释为使动较好。杨文为了说明问题,还专门对名词使动与意动作了一番比较:“使动,就是指句中的谓语使宾语怎么样……侧重客观动态描写和叙述;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该词所拥有的性质与状态。”按说,杨先生对使动意动的区分也是正确的,那么促使其将“封”理解为使动的理由是什么呢?
原来,杨文的观点就是要把晋国已经侵占郑国当作既成的事实,杨先生认为“烛之武是郑国的一位老臣,在这番说辞中为达到离间秦晋联盟的目的,夜缒而出,私见秦伯,应该不是只告诉对方这么一个事实,而是要利用强势语言,揭露渲染晋国的贪婪之行。”进而杨文认为这样理解的好处,既揭露了晋国的贪婪本性,又突出了烛之武的老谋深算。
对于杨文的看法,笔者不敢苟同。首先,秦国作为当事国,秦伯不可能不了解郑国尚未被晋国占领的事实。所以,对于烛之武发出的晋国占领了郑国这样一条“伪信息”,秦伯心里当然清楚。也就是说,烛之武面对这样一位熟知内情的君主没有必要“撒谎”。其次,从烛之武整个的说辞看,他首先分析秦国亡郑后“越国以鄙远”之难,接着表明存郑“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之利。然后提醒秦伯秦晋之间曾经的一段恩怨。所有这些,皆有理有据,直击要害。所以,最后这条说辞烛之武实在不必“利用强势语言,揭露渲染晋国的贪婪之行”,他只需提醒秦伯一点就可以了,那就是贪得无厌的晋国把郑国当作它东边的边界后,定会想法拓展其西边的疆土,这样一来,秦国的利益必将受到损害。如此晓之以理,秦伯当然会心有所动。所以,杨先生的阐发虽能新人耳目,然细细玩味,实则于情理不合。
二.“东”字不宜做定语吗?
杨文对《教师教学用书》“既东封郑”的翻译又提出了一条质疑,说:“‘东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不宜作定语,译文就显得不够严谨。”关于这一点,杜丽荣、邵文利两位先生在《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校改后仍存问题举隅》一文中曾提出过不同的看法,两位先生指出:“‘东封郑即‘以郑为东封,名词性偏正词组‘东封作为一个整体用为意动,从而与‘又欲肆其西封的‘西封相对。”在这里,文章即把“东”看做定语修饰“封”字,而用如动词的也就不再是“封”而是“东封”这样一个名词性词组。应该说,两位先生的观点还是颇具启发意义的,他们的看法其实与《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不谋而合。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可以成立,古汉语中名词性词组用如动词的例证还有:
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2.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可以看出,第一句中的第二个“夫人”、第二句中的第二个“中国”,第三句中的“宾客”均为典型的名词性词组用作意动,这些例证皆可佐证两位先生的观点。所以,并不是《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不够严谨,反而是杨文中“东”字不宜作定语的说法缺乏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赞同“东”字用作定语并非否定“东”字作状语的情况,在这里笔者只是给大家提供另外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并希望广大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能将其作为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