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锐
绘画与养生
□ 杨 锐
“绘画”与“养生”仅从定义上看似乎没有关联。绘画是一种在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或非自然,以期达到二维或三维效果的艺术;而养生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但倘若绘画这样一门“艺术”也能算是一种“医事活动”的话,那么它们自然就有了关联。我自认为绘画是一种非常好的“医事活动”,它的“疗效”不仅是颐养生命,更能滋润心灵。
无论如何我也没有想到此生会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没有任何绘画的遗传基因,学习工作也与绘画没有任何交集,且在55岁的年龄第一次拿起画笔,而且一旦拿起就不想放下。它让我找到了快乐的源泉,而且在我蹒跚学步的时候不曾想到的是,《癌症康复》杂志的编辑无比信任地开始约我画文章插图了,有几位喜欢画的朋友开始索要我的习作了,甚至有画廊老板提出代卖我的涂鸦了。尤其让我没想到的是,九三学社市委社史画展命我与几位画家一起为九三先贤画像了,那几位可是专业画家啊……绘画俨然成为了我的一项美的“事业”!当然,这些“成绩”主要来源于朋友们善意的认可,这给了我极大的助力,更提升了我绘画的激情。
油画:临摹美国当代著名画家托马斯·金凯德的《老式土耳其宫廷礼品店》
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们,在工作中习惯逻辑思维,而艺术感受更多依据形象思维。严谨是科学思维尤其是医药学思维的基本要求,而绘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大意是看李白之“剑阁峥嵘而崔嵬”,谁能说出什么是“峥嵘”、“崔嵬”?只有看了真的剑阁,才能体会“这就是峥嵘崔嵬啊”——形象思维不那么“严谨”,“每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而这恰恰是艺术的魅力与精髓。科学判断真假,艺术分辨美丑,虽然原本分属两个范畴,但都应该是璀璨人生的组成部分:“工作着是美丽的”,我从事的科学工作为我的生命赋予了意义;绘画同样是美丽的,为我的生活添上了浓彩重墨。科学工作者虽不及艺术家敏感,但对美的追求和热爱却应该是一样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分专业,也不分年龄。就绘画而言,绘画者年龄带来的阅历与积淀,恰恰是深厚的情感凝于笔端的资本,也许参透生活更会使画面呈现出引人入胜的力量。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老年美术班,还有许多耄耋之年仍在挥笔的老者。这些老人,不仅是想绘出美好的世界,更是在描绘自己生命的多彩乾坤。我朋友的婆婆在结束大学教授的职业生涯后就拿起画笔,直至画到八十多岁,精神矍铄;我自己的婆婆在结束她的医生职业生涯后开始了工笔画学习,二十几年笔耕不缀,在省级老年绘画比赛中还获得过奖项,老人开朗而自信。她们晚年的人生被自己演绎得无悔无憾,真正做到了颐养天年!我虽拿起画笔至今只一年零四个月,却感受到了它的无限魅力和魔力,它不仅带给我生命的五彩斑斓,还令我身心沉浸在一片静美之中,生命为此升华,时光慢下了脚步,气血丰盈而神清气爽,绘画已然成为了我生命中如沐春风充满正能量的一部分。
绘画令人的精神世界宁静。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根是万物生命的来源,回归根才是静,能静才能够回归生命,可见静是多么的重要。当你凝神于一副画作的临摹或创作时,纷杂的世界便寂然无声了!一切凝于笔端,满眼是线条、色彩和光影,所有的心思或在揣摩原作的意境、技法,或在思索让笔下的画作如何从形似到神似……绘画的凝神与专注,不似科研工作或写文章般苦苦思索,甚至煎熬,绘画的过程中内心是愉悦的,恬淡的,轻松的。长此以往,因为它能让你的注意力专注于美好,精神有了更多的附着物,那么一切不美好的东西就不再重要了,会让许多物欲淡化,令许多期许减弱,使起伏的心绪趋于宁静,绘画像净化器般滤除着内心的杂质。陶陶然专心绘画,何其享受,何其幸福!养生必养心,养生必养神。绘画是养心养神的良好方法。
油画:临摹俄罗斯画家伊万 希什金的《在丛林中
绘画能打开人捕捉美的视野。绘画不是简单的技能或技巧,还会衍生出很多原来不曾有的生活情趣和活动,同样会因此而丰富内心,陶冶情操,利于养生。比如因为绘画很自然地喜欢上了看画展,我曾在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藏品大展、大都美术馆画展、798画展等尽情浏览。每个画展琳琅满目的画作汇集起来都是一个浓缩的美丽世界,流连其中令我兴奋不已,在大饱眼福的同时,孜孜以求的获取绘画的知识,获益匪浅。领略了油画、丙烯画、版画、水粉画、水彩画等源自于西方不同画类的特色,还有中国国画水墨丹青的韵味,工笔画作的细腻精致。尤其那些大师的作品,有的厚重沧桑,充满了历史感;有的线条流畅,选材巧妙,极富生活情趣;有的色彩跳跃,给视觉以极大的冲击和享受;有的写实画作栩栩如生,如摄影作品般令人啧啧称奇;有的抽象画作构思奇特,让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曾在加勒比海上游轮7天,几乎每天都会有美国现代画家画作的拍卖会,这令我十分欣喜,大开眼界!每天把所有展出画作看个遍,在喜欢的画前驻足,努力把它的意境和色彩摄入自己的脑海中,十分心满意足。还是因为绘画,我喜欢上了收集和翻阅画册。绘画以来,已收集了静物素描、人物素描、水粉画、油画等各类画册,这里包括大师和现代名家作品,比如菲钦的人物素描,人们认为他把线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流畅而奔放,画面清淡、空灵而飘逸,每一幅都是精品;美国现代油画家托马斯 金凯德的作品,无愧于“光影大师”美誉,每幅作品都如童话般美轮美奂;前苏联画家伊万 希什金的森林题材的作品,赋予森林以无限的生命力,似一首首流传百世的森林之歌,他的作品被无数后人临摹过。欣赏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亦是美育的过程,是调理心境、益气养神的过程,是心灵的抚慰,精神的休憩!绘画改变了我在旅途中对自然风景的专注度和审美的角度,往往以画者的眼光来观看某一景致,想象着它跃然纸上的感觉,希望这美丽的景色能融于我的画中,更深的感受着世界的美好,旅途永远不会寂寞。为九三先贤绘制画像的任务曾令我诚惶诚恐,担心有辱使命,但创作过程收获颇大。我承担的第一批画像任务有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国民党左翼人士,《民主与科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张西曼;中国科协和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气象事业主要创建人涂长望;中国现代作家,新文学运动初期涌现出的重要小说家之一,杰出的教育家杨振生;“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陈芳允。这些伟人的事迹使我受到强烈震撼,似灵魂的洗礼,内心充满敬仰和崇拜之情。在九三前辈范贻光老师的指点下,我把全部的感情和激情倾注到笔端,画来酣畅淋漓,荡涤了内心,增添了自信,也提高了画技。
素描:陈芳允院士,九三学社社员,“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绘画能让自己的世界变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的朋友大都是医生、教师、公务员或从事理工科工作的人,逻辑思维的人居多。因为绘画,让我有幸结识了几位画家朋友,开始了与另一类人群的交流。我是自学,开始并不想从师,因为只是想把绘画作为一种乐趣,一种养生的手段,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因此不想给自己任何压力,自学自画可以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但并不排斥专业指点,也需要与画家的交流。与这些专业画家的结识,不但给了我绘画技能的指点,也让我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进而成为朋友,有了更多情感的交流。我所结识的画家,大都沉静内敛,心地简单干净,不事张扬,虚怀若谷。这种性格的形成与绘画职业有很大的关联性。与这样的人交往,会减少浮躁,气息平和,轻松惬意。心理学认为,社会角色的多元化是心理调适的条件之一。我以“艺术生”身份出现的时候,完全不同于我的工作角色,是一种全新的心理体验,充满了愉快。
绘画能使人的身体机能平稳。《黄帝内经》中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即七情致病。七情六欲的节制非常重要,要力争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生命在于静休静养。明末清初时的思想家王夫之的“无事澄然”,就是说没有事的时候要非常宁静,生命的真正能源恰恰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宁静得以致远。因为宁静会使身体的代谢和机能平稳和谐,使真气内存,阴阳平衡,五脏六腑的气血调和流畅,病毒细菌、邪风恶气不易乘虚而入,进而身心健康。绘画时的内心往往是安详平和的,杂念尽除,将自己的全部心神和气力运于笔端,有人认为书画是一种在纸上进行的气功和太极拳,一点不为过。这也不难理解画家和书法家是长寿的职业人群了。绘画的过程,让我想到了“坐禅”,出家人的心理特征本已是不嗔不争,淡泊宁静,而念佛坐禅的过程,是调身调息调心的过程,久之会使全身心投入一种通透空灵之中,进入一种入定状态,类似冬眠,进而新陈代谢改变,经脉贯通。绘画的过程有类似于坐禅的意境和功效,有助于生理养生和心理养生,这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养生之道应是“循天之道养其生”,就是按照自身情况顺其自然,喜画者则画,喜唱者则唱。但绘画无论之于何种年龄的人,但凡想要养生者,都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行与不行,不妨先拿笔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