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鹤
名
轩老板张志强屡次约我去吴江路的“蝶园”吃饭。吴江路是一条美食街,虽经多次“洗牌”,还是有几家好吃的铺子隐藏在“流行食品”中间。到了那边,店门口一只蝴蝶标志我马上就认出。
“蝶园”其实我去过,不过是在太仓路。那是2008 年随“人气美食”节目组去评菜,菜是不错,不过是改良过的本帮菜,比较讲究摆盘等装饰。志强兄对我说:“不要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一家和那一家品牌虽相同,但老板不是同一位。菜式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您的舌头品尝有方,吃得出来的。”
菜很快上来。“蝶园头道菜”,那不就是肉皮汤吗?蛋饺、肉圆、鱼圆,加上肉皮,这就是老味道,往往能吸引到怀旧的情结。“红衣少女”, 名字太嗲,所以吃起来会有点非份之想,其实这就是红枣嵌糯米,又名“心太软”。“凉拌野菊菜”, 用了油醋汁,十分爽口。“清炒鳝丝”,浓油赤酱, 真是老味道,让这正当令(小暑黄鳝赛人参)的尤物勾人馋涎。“上海熏鱼”,又一道正牌上海老菜,冷菜热吃,鱼鲜汁浓,又让牙齿多磨几下。“元宝虾”,先在酱料里腌渍,特别入味,其形似元宝又有红红的卖相,故而十分诱人。“招牌溜鳜鱼”, 是将鳜鱼片用荠菜煮过,勾芡为羹。在仲夏日吃到这样清淡又鲜美的鱼片羹,确实很享受的。接下来又是两道招牌菜——“招牌手撕鸡”和“招牌红烧肉”。手撕鸡自然比刀切的好吃,齿感既酥又有嚼头。“滋味”二字,“味”指舌感,“滋”即齿感,也有一部分舌感,实际上是质感。中菜的食评,过去不大讲究质感,即触觉,有的人又把质感讲成“口感”,而“口感”中当然还有味觉。既然我们在写作上的最高境界是“了然于心”,而后“了然于口及手”,那么食评也应把感觉说明白, 辞要达意,达意就可以了,不必抒情,不必感慨, 更不能讲些谁也听不懂的话。“招牌红烧肉”, 肥不腻,瘦不柴,很入味,汁水裹满全菜,没有一点“懈”出,因为这是用“自来芡”的方法,小火焖很长时间后,大火慢慢收干汁。
吃到这份上,我对志强兄说:“这道红烧肉似乎在哪里吃到过。”志强兄启发我说:“你想想这店名。”我说,那家店好像也有个“园”字。志强兄说:“同音字,同音字。”我恍然大悟:“噢, 不是圆苑吗?”张兄一拍桌子:“对呀,你是一点就通。老板就是两兄弟。”我还有点疑惑:“圆苑老板姓齐,这家老板姓刘?”这时,刘老板一下推门而入:“齐老板是我好朋友,我和他合作呀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