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粮食组织化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4-09-22 10:41:40司纪升李华伟王法宏等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土地流转粮食对策

司纪升 李华伟 王法宏等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土地流转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山东省粮食组织化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可分为科技示范型专业合作社、粮食加工企业+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服务型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三种经营模式;土地流转难度大、种植规模较小、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大户科技素质较低、生产资金不足、自然灾害风险突出、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目前限制山东省粮食生产组织化的主要原因。应加大资金、信息及技术支持,以促进山东省土地流转和粮食组织化生产。

关键词:粮食;组织化生产;土地流转;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4.6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7-0138-03

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瓶颈在于农业,而更深的原因在于经济体制或土地制度问题[1],土地问题一直是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的关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原了农业家庭经营最优的特征,其结果是“一个家庭责任制下的劳动者劳动激励最高,这不仅是因为他获得了他努力的边际报酬率的全部份额,而且还因为他节约了监督费用”[2]。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增长中的全部问题,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逐渐暴露出一些制度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如家庭经营规模细小,土地零碎,既妨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又妨碍了农业的机械化;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成为许多农户的副业,这既不利于传统农业向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也不利于农地的可持续利用;农民的组织程度降低,农户分散化,使现代农业科技和先进生产经验、先进耕作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变得比过去更为困难[3]。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和不足,必须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寻求一种制度能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对接耦合起来。农地市场化流转正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它在没有脱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的有机结合,真正意义上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层缺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山东省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省,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在333.3×104 hm2以上,玉米266.7×104 hm2以上。2012年全省小麦总产2 179.3万吨,玉米1 994.5万吨,粮食总产位居全国前列(数据来自山东省农业厅网站)。而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山东省的粮食自给率仅为116.45%(引自中国经济周刊),虽略有盈余,但仍属于粮食供需“紧平衡”。近年来,中央及山东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种粮大户迅速涌现,各地粮食生产专业化合作社发展迅速。

1山东省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的现状

根据山东省农业厅统计,全省粮食生产合作社发展迅速,2010年为3 410个,2011年为4 891个,2013年为6 628个,年平均增速为39.47%。

2012年全省种植小麦10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共计926户,合计种植面积2.76×104 hm2,户均种植面积29.8 hm2,种植面积最大的为880 hm2。粮食大户主要集中在10~26.7 hm2的小规模种植,达到662户,约占总种植大户的71.5%;种植面积在26.7~66.7 hm2的大户有195户,占21%;种植面积66.7~333.3 hm2的种植大户只有65户,占7%左右;而种植面积大于333.3 hm2的只有4户,占0.5%左右。

从种植面积来看,规模在10~26.7 hm2的面积为1.04×104 hm2,占组织化生产总面积的37.7%;规模在26.7~66.7 hm2的面积为7 572.2 hm2,占27.4%;规模在66.7~333.3 hm2的面积为7 588.1 hm2,占27.5%;而333.3 hm2以上的共计2 054.8 hm2,占7.44%。

可见山东省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种植大户多集中在小面积种植规模(6.7~26.7 hm2),中等种植规模(26.7~66.7 hm2)种植大户数量较少,大于66.7 hm2的种植大户极少。而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小型农场的经营规模为20~300 hm2耕地,占全国农场总数的87%以上;加拿大100 hm2以下的小农场占总数的45%,500 hm2以上的大型农场占农场总数的10%。

2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的经营类型

2.1科技示范型专业合作社

一般由当地的种粮能手带动发展,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机械耕作、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机械收获服务,在合作社与社员之间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关系。如临邑县富民小麦专业合作社配备了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30余台(套),农作物大型喷药机12部,机动喷雾器160部,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定期为社员提供农业技术培训、虫情测报、测土配方、农机维修等技术服务。截止2012年该合作社发展社员627名,户均纯收入达到9 760元,比当地非社员农民户均纯收入高20.8%。

2.2粮食加工企业+基地农户合作模式

如曹县的山东永明粮油集团与永升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现已发展社员106人,带动周边具有种植经验的农户2万多户,形成6 666.7 hm2的优质强筋小麦基地。合作社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为基地农民提供小麦良种,签订回收合同,然后与当地小麦加工龙头企业签订合同,作为企业的代购公司,合作社作为企业与基地农民的中介,由企业提供服务费,为社员提供“五统一”服务,即:统一供种、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销售。

2.3服务型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

如桓台县供销益农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运营模式是向社员统一提供农资、技术和信息服务等,为社员提供耕作、植保、收获一系列农田作业。专业合作社分工明确,现在已形成了县社牵头、专业公司(专业社)具体实施、基层社广泛参与“三位一体”的基本框架。县社负责大型设备的投资;供销联华农资公司负责病虫测报和气象情况的搜集、设备人员调配、药品采购、施药配方、现场作业、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等具体工作;基层社利用其点多面广的优势,负责与粮食种植类专业社、镇政府、村委和农户的联系沟通,走村串户,统计数字,与农户签订服务协议,协助机防队做好现场作业,并及时对防治效果和农户需求等信息进行反馈,使农业生产进一步走上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生产路子。

3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的优势

一是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的经济效益显著。尽管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但由于耕种面积大,其规模效益明显。

二是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在粮食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的技术和经营水平高于一般农户,666.7m2单产水平比一般农户高100公斤左右。

三是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的科技含量相对较高。不仅组织内成员对适用技术的应用比较重视,而且对周边农户还有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较高。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在品种选择、施肥、施药等方面易于统一技术规程,产品整体质量和安全有保障,不少企业主动与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签订订单。

4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

4.1土地流转难度加大

一是承包期限短而不稳定。新流转土地承包期限偏短,承包合同期一般在1~3年,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难以有长远打算,稳定性差,短期行为明显,不愿购置大型农机具、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影响加大投入的积极性,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由于受免征农业税和土地征用补偿方式的影响,许多农户宁愿“插花种植”甚至抛荒也不愿流转土地,以土地在手为安。大户普遍担心到期后竞争抬价会包不到土地,对下一轮承包缺乏信心。

二是土地承包租金逐年提高。2008年至今,山东省主要粮食生产区域的土地流转费由每666.7m2 600~800元上升到800~1 100元。同时,各项政策补贴大多是发放到原土地承包者,部分土地租种者享受不到政策好处。高承包价下的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抵抗粮食市场波动性的能力将进一步下降。

4.2农田基础设施薄弱

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生产成本高。突出表现在:一是机耕路少,路面状况差,不利于机械作业和产品运输;二是排灌设施不配套,机械老化,沟渠淤塞严重,排灌不畅;三是部分农电线路老化,负荷低,急需电网更新改造;四是缺少晒场,仓贮条件差。

4.3大户科技素质有待提高

规模种粮,科技是关键。由于种粮大户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学习,对农业技术掌握较少,科学种粮水平低,基本处于重投入求高产的传统模式,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品质,粮食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制约了单产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以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方面需要专家和农技人员的及时指导。

4.4生产资金不足,限制投入增加

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在上缴可观的承包费后,往往手中结余资金较少,而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性开支又需要一定的资金,使得资金愈加紧缺,更谈不上购买大型农机具;另一方面,目前农村信贷手续复杂,贷款金额小,同时农田无法抵押,享受不到银行贷款。因此,资金成为规模经营、增加投入的重要障碍。4.5自然灾害风险突出

多数种粮大户由于实力弱、底子薄,一旦遇到旱涝、病虫害、冰雹、台风等自然灾害,就会立即陷入困境。

5促进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发展的建议

一是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营造利于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土地管理上规范土地流转手续,积极调解土地承包纠纷,保护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利益。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省有关部门的各项惠农政策,确保种粮大户享有的各项优惠和权利全部落实到位。同时,把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纳入农作物良繁基地和优势农产品规模基地建设范畴,进一步向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倾斜,使其充分享受各项优惠政策。

二是在资金方面优先扶持,充分调动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生产积极性。全面落实中央和省政府的种粮扶持政策,包括小麦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充分调动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种粮的积极性。同时帮助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融资,满足其发展生产对资金的需求。

三是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切实提高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科学种田水平。为给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提供全程农业技术指导,省、市、县各级农业部门抽派技术人员,建立专家联系大户制度,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与服务。

四是及时提供信息服务,为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及时将有用信息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告知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指导其适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种植计划,并根据情况与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探讨交流,帮助其修正规划,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李义平. 农业问题出路在于土地制度的变革[J]. 中国经济快讯, 2002(29):28-32.

[2]林毅夫. 9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问题与展望[J]. 管理世界,1994(3):112-115.

[3]陈青.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23-26.

猜你喜欢
土地流转粮食对策
珍惜粮食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8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9:06
诊错因 知对策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我的粮食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根据、障碍和对策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42:33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构建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