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2014-09-18 13:05:26
月读 2014年10期
关键词:因势子思子夏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规律。提到“中庸”,很多人将其理解为折中、妥协;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其实这是对“中庸”思想的误解。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是把中庸看作一种崇高的德行或实践理性原则。我们根据孔子的言行和其他经典,可以将“中庸”解释为“用中”之道,即在生活实践中恪守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正之理,具体表现为四条原则:

一是“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孔子曾说子张“过”,子夏“不及”,进而得出结论:“过犹不及”,意思是超过和达不到效果是一样的,都是不对的。这体现的是一个度的问题。

二是“执两用中”的整体原则。孔子将舜的治国方法总结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要把握“过”与“不及”的分寸,不走极端。

三是“時中权变”的调适原则。中庸的“中”是一个动态概念,即随着条件、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就是注重灵活性,要随机应变、因势制宜。

四是“和而不同”的和谐原则。“中庸”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有标准的和谐,即“异中求和”的世界观,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塑造着中国人“与人为善”的人格特征。我们应该摒弃长久以来对“中庸”的误读,充分认识到“中庸”对当下人们实现身心之和、人际之和、人与自然之和、人与社会之和的借鉴作用,以利于我们立身处世、齐家兴业和治国安邦。

猜你喜欢
因势子思子夏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孔学堂(2021年3期)2021-11-07 23:56:57
《论语》知多少?
因势而谋 顺势而为 持续推进安徽智慧工会建设
中国工运(2019年7期)2019-09-24 02:40:26
孔子借伞
读者(2018年12期)2018-05-30 05:16:40
捕捉闪光因势评价
写作(中旬)(2017年9期)2017-10-21 08:41:40
孔子神算
走向世界(2016年1期)2016-11-26 19:22:40
借伞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曾子、子思师徒辨
子思生卒年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