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芬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高校文科专业课实践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
——基于HN大学430位大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
李 芬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对中国南部HN大学430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高校文科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安排与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期望之间,在实践教学次数、方式、地点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即使在现实安排与期望较为一致的实践教学主体上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应在明确大学生是实践教学主体的基础上,从实践教学课时、方式与地点方面缩小二者的差距,同时从制度与经费方面提供保障。
高校;文科;专业课;实践教学
2012年初教育部联合中宣部、文化部、共青团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不仅就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做了深入论述,而且就如何组织与开展实践育人活动进行了原则性的说明,这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制度蓝本与依据。《意见》指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其中,专业课实践教学尤其是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际的中介。
长久以来,每当提到专业课实践教学,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之等同于理工科的实验课或高职高专的实训课,忽视了文科专业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由于学科性质缘故,文科专业课与理工科专业课相比,操作性与实践性较弱。然而随着社会现实愈趋复杂,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中的专业能力,专业课实践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但在高校中,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刻板印象以及制度环境的约束,文科专业课实践教学并未受到足够重视,这不仅与教育部实践育人的精神相悖,更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有关文科专业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学、社会调查、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行政管理专业等单一学科或某门具体课程。学者们集中研究了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存在问题及对策,指出目前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案例讨论、模拟、实地调研、实验教学、调查报告、法院见习、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案例教学法、观摩法庭审理与播放录像影片资料等;文科实践教学存在着学生参与度不高、老师实践能力弱、实施积极性不高、制度不健全、重视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实践教学主体、原则等方面进行改革。
这些有关文科专业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关注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与实践教学改革,现实性强,提出一些提高实践教学的对策,但是,这些研究主要从教师或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仅指出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不高,关于为什么大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给出准确而翔实的答案,因此,缺少教学另一主体大学生的声音。同时,这些研究多数都是定性研究,学者们主要是老师,从自身的经历来描述,其意义推广性有限,更不用说有的研究还是一种理论建构,其结论缺少实证数据的支持。
正是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致力于以下几个问题的探讨:第一,目前高校在进行文科专业课实践教学时是如何安排的?第二,这些安排与学生的期望是否相符?第三,在实证调查结论的基础上应有哪些对策?通过这项研究,一方面引起人们对于文科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关注,另一方面为文科专业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可行性对策。
本研究是一项实证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调查的总体是中国南部某大学——HN大学(海甸校区)社会科学部的本科生,采用多段按比例分层抽样抽取调查对象。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仅在HN大学(海甸校区)进行,并未在其它高校进行调查。一方面,因为经费限制,不能扩大调查范围,但严格的概率抽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抽样范围有限的不足;另一方面,本研究仅调查社会科学部,严格来说,文科既包括社会科学,也包括人文学科,但考虑到人文学科的专业课实践教学形式与社会科学有较大不同,所以在抽样时由于研究者本人专业出身、兴趣及教学需要,仅将社会科学的文科专业纳入研究范围,所得结论皆适用于社会科学专业,不适用于人文学科专业。首先按五学院在社会科学部中的比重分配问卷,在学院中由学院辅导员按各专业、年级与性别分布分配样本,最后按简单随机抽样抽取符合条件的样本。问卷调查于2013年5月15日-30日开展,共收集到500份有效样本。对于问卷法所收集的资料则采用SPSS统计包进行单变量与多重响应(Multiple response)分析。
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是调查结论能否推广到总体的关键。从表一可以看出,无论是样本1还是样本2在学院与性别分布上基本与总体不相上下。考虑到大四学生在调查学期没有专业课,他们在实践教学的各方面都没有回答问卷中的有关问题;同时,大三学生至调查时已在校近三年,所上专业课程数量较多,在有关专业课实践教学方面与大四学生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因此,无论是从学院分布、还是从性别与年级分布来看,样本1和2的代表性较强。同时,由于本文主要关注文科专业课的现实安排与学生期望之间的差距,因此,将调查时没有专业课的大四学生排除在外,采用不包括大四学生的样本2进行分析。
表1 样本质量评估(%)
此外,本文中的实践教学指文科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教师按教学计划及课程需要在教室内或教室外所开展的、形式多样的、与理论教学不同的、侧重学生实践技能发展的教学方式。它不同于暑期社会实践,也不同于毕业实践,属于专业课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或教学方法。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双方,教师对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安排是否与学生期望大致相符是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关键,也是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重点。但从调查来看,目前专业课实践教学安排与学生期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下分别从文专业课实践教学次数、方式、地点与主体几个方面来描述二者间的差距。要说明的是,实践教学内容与评价是实践教学现实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不同专业课教学内容不同,故在此没有涉及;同时,由于高校文科专业课实践教学起步晚,发展慢,因此评价体系还处于零散、不成体系的状况,因此本文对此也没有论述。
(一)实践教学次数
每学期专业课应该开展多少次实践教学是首先遇到的问题,老师安排与学生期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调查时间为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的11-13周,在学期教学已进行过一大半时(一般课程教学排课至第十七周末),专业课实践教学进行过多少次。
问卷资料显示,有的班级进行过20次专业课实践教学,有的班级却一次也没有开展过。在413位回答者中,专业课平均开展过2.29次实践教学,标准差为2.871,说明这一数值的代表性较大。考虑到一学期每个班级至少开设二门以上的专业课,平均每门专业课在课程进行到一多半时仅开展过一次多实践教学。
那么学生认为平均不到三次的专业课实践教学是否适合呢?从表二可以看出,虽然34.2%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实践教学次数适当,但50.1%的学生认为应当增加,目前的实践教学课时安排难以满足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
表2 学生关于实践教学次数适当性的评价(人,%)
(二)实践教学方式
老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经常采用讨论、案例教学、PPT、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有的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有的却是他们不喜欢的,教师所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与学生所喜欢的实践教学方式之间是否一致。
问卷调查显示,关于这学期已开展过的实践教学方式有哪些,在430位被访者中有371位被访者(86.3%)进行过实践教学,他们在实践教学形式上共回答了1182次。而关于这些实践教学方式,哪些是大学生喜欢的,430位被访者中有423位共回答了1 270次。
表3 实践教学方式现状及学生喜欢的实践教学方式频数分布表(次,%)
从表三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实践教学方式依次是;PPT、案例教学、讨论、视频、辩论、调查、参观、情景模拟和其它。其中,像讨论、案例教学、PPT和视频等老师选择较多的方式更多是在教室内进行,实践教学的成本较低,对学生进行组织与管理较容易。教师较少使用的方式除其他外,主要有辩论、情景模拟、参观和调查,虽然前两种方式也主要在教室中进行,但受实践教学内容影响,可开展的实践活动较少;而参观和调查一方面需要包车等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又要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还要与参观或调查单位提前进行若干次联系,实践教学成本高,学生组织与管理难度大。
在学生看来,他们最喜欢的实践教学方式排在前四位的主要有:参观、案例教学、视频和调查,教师经常采用的讨论与PPT方式,学生主观选择的比例非常小。访谈资料显示,学生选择专业课实践教学方式时主要看重两点:(1)是否外出?学生对于课堂外、书本外的世界有着深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意愿,因此,他们倾向于参观与社会调查。(2)是否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生与以往的大学生有很大差异,他们并不是在课余时间都待在学校,而是在学校中参加了各种社团或外出打工谋生,因此,课余时间较少。对于需要花费较多精力的课程或实践教学,他们较少选择,而对于那些像播放视频一样的实践教学方式较为喜欢。
(三)实践教学地点
实践教学地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热情,也影响着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问卷调查显示,老师倾向于选择在教室内进行实践教学,而学生则认为,单纯的教室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更喜欢教室内与教室外相结合的方式。
表4 实践教学地点的现实与观念(人,%)
通过上文的访谈可知,老师选择在教室内组织实践教学主要出于教学经费及教学管理考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老师都指出,由于没有实践教学基地,教室外的实践教学增加了不可控因素,学生人身安全问题较为突出,而教室内实践教学则避免了此问题;同时,由于在教室外进行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教务部门的审批,从而需要教师本人逐级地办理审批手续,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但在教室内进行实践教学则不用花费如此多精力。从学生来看,他们一方面认为教室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无异,另一方面又认为单一的教室外实践教学可能是老师不负责任的教学方式,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二者相结合的方式。
(四)实践教学主体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践教学作为专业课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教师和学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必然与理论课教学不同。应该以哪一方为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表5 实践教学主体的现实与期望(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老师的实践教学主体安排与学生喜欢的实践教学主体大致相同,他们均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和学生并重次之。但从回答人数来看,学生在喜欢自己独立进行实践教学以及老师加以指导上的比重均高于现实安排。
很显然,从实践教学的现实安排来看,尽管老师也进行指导,但显然老师的指导少于学生的期望。通过问题“你认为老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如何发挥作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老师在实践教学中作用的具体期望。问卷调查显示,仅有少数学生认为老师应该独立于实践教学之外,对实践教学不做什么指导(仅占2.8%),绝大多数学生期望老师能够给予或多或少的指导。出乎意料的是,约有57.3%的学生期望老师不仅要做好实践教学方向上的把握,给予理论指导,更要对细节进行指导,进行培训。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文科的专业课实践教学现状与学生期望有一致的地方,如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实践教学次数、方式、地点方面,二者之间并不一致。主要表现为文科目前的专业课实践教学次数过少,主要以PPT、案例教学、讨论和播放视频为主,与学生期望不完全一致;同时,实践教学主要在教室内进行,与学生强烈的教室内与教室外相结合、教室外实践教学地点要求不同。即使是一致的地方,实践教学现实与期望间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老师开展的实践教学更多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指导较少,但学生则在主张自身的独立性同时,要求老师给予更多的指导。
教学从来都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教学一定是“教”与“学”的结合,仅有教师“教”而没有学生的“学”,教学的效果与目的均不能达到。因此,为促进文科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发展,使学生将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何在既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教学需求就是教学管理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整合现有的文科专业课实践教学现实与期望,尽力缩小二者间的差距。
第一,整合的前提。整合实践教学现状与学生实践教学期望之间的差距应清楚一个前提: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或期望为基础,这是教育学上的人本主义思想在实践教学上的体现。20 世纪60 年代兴起的,以罗杰斯(Rogers,C.R)、马斯洛(Maslow,A.H)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使受教育者能够丰富个性并最终达到受教育者自我实现,即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完美人性,完善人格,培养适应社会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人。因此,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一方面强调教育要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另一方面强调受教育者参与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参与,教育注定不成取得预期的成效。从这一思想出发,高校文科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或期望为基础,这样才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为实践教学目的的实现提供前提条件。
当然,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或期望为基础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不作为,完全不管学生实践教学的进行,相反,从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对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寄予厚望。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掌控着教学的各个阶段与环节,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同于理论教学,他们更多是指导者、帮助者与监督者。具体来说,首先,老师要确定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议题;其次,教师要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最后,老师要确立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标准。
第二,整合的内容。可以从实践教学课时、方式与地点三个方面整合实践教学现状与学生期望之间的差距。
首先,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关于文科专业课应安排多少实践教学课时,不仅不同专业课因性质不同,课时安排有所差异,而且学者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一致。有的学者提出一般不能低于全部课时的40%,有的提出不少于1/3,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提出在30%~50%之间较为合理。应该意识到,不同专业课的实践学时应有所差异,那些理论性强的专业课应多安排理论课,而那些应用性强的专业课则应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从问卷调查来看,一学期平均三次左右的实践课时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应适当增加。
其次,实践教学方式应多样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较单一的实践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参与。有学者提出可采用问题导向法、项目学习、体验学习等实践教学方式。从问卷调查来看,一方面,学生喜欢参观、视频这些较为轻松的实践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也喜欢社会调查、案例教学这些专业性较强,有挑战性的实践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将轻松的实践教学方式与专业性强的方式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也可与其他学者的建议联系起来,采用问题导向或项目学习等方法,先通过放视频、参观这些较为轻松的实践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某一专业问题的兴趣,再通过社会调查、案例教学这些专业性强的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最后,实践教学地点应以教室内外相结合为主。虽然教室内的实践教学较易组织,风险小,但受议题或地点影响,较难吸引学生参加,有时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目标;而单纯的教室外实践教学则需要实践教学基地的配合,既花精力又难以组织,如果监督不到位有可能沦为自习或旅游观光。鉴于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因此,教室外的实践活动不能少,这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在教室外实践之后,再进行教室内的讨论、PPT等,则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应用于社会现实中或可以让学生自己“生成”专业理论知识,而不至于陷入纷扰的大千世界不能自拔。
第三,整合的保障。高校文科专业课实践教学现状与学生期望之间的差距产生原因之一在于实践教学起步晚,人们的认识不到位,缺少制度与经费的保障,因此,从制度与经费两个方面进行保障是缩小差距的有效措施。
从制度保障来说,目前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仍局限于原有的实验管理制度,将理工科的实验室管理直接搬到文科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中来,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有学者通过对河北省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典型调查指出,影响学生满意度的5个公共因子依次为“教学因素”“管理因素”“学校发展定位因素”“资源设备因素”和“后勤服务因素”,进一步的调研指出影响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学校管理、教师和学生[1]。因此,可以看出,仅有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安排改革还不足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还需要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上给予保障。具体来说,主要是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改革实践教学管理方法,变硬性的实验室管理为弹性的实践教学管理,同时要逐步建立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从经费保障来说,老师开展专业课实践教学较少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实践基地,外出实践教学花费多,因此,加大对专业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确保师生能够无经费之忧地完成实践议题,是进行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保障条件。
[1]吴国英. 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43.
责任编校:徐希军
2014-05-06
海南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实践教学的方式及效果研究——兼论高校文科专业课实践教学改革”(hdjw1106);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模式研究”(QJ112501)。
李芬,女,陕西三原人,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
时间:2014-10-28 14:1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33.html
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5.033
G642.0
A
1003-4730(2014)05-01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