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探索创新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2014-09-11 22:00:56申堃李献平李元邓亚楠
继续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模式中医药人才培养

申堃+李献平+李元+邓亚楠

摘 要:为加强北京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接受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委托开展第三批北京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结合北京中医药发展特点,探索构建适宜北京区域特点的、符合中医药发展方向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训体系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评估监督机制,提高培训管理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经验,示范、引导其他省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项目背景

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要求,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树立人才竞争意识,加强全市中医药队伍建设,加速优秀中青年中医药人才的成长,以北京市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为核心,全面构建中医药人才梯队培养体系,为实现中医药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为“十二五”北京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11年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计划三年内培养一批能代表北京中医药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突出的中医药人才,包括:培养15名能立足于国内前沿的中医药学术带头人(简称Ⅰ类人才);培养25名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的中医临床、中药技术专家及中西医结合专家(简称Ⅱ类人才);培养55名具有专业特色突出和较高诊疗水平的中医药临床专业骨干(简称Ⅲ类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做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第三批“北京市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大学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多次组织学校各部门召开专题研讨会,决定委托继续教育学院专职负责此项工作,按照市中医管理局要求,结合北京市中药人才需求特点,探索创新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围绕中医药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注重临床与科研结合,探索研究中医药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探索建立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与在临床实践中培养人才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项目运行管理

本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确定工作任务后,积极组建教学团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历学员特点,结合课程设置,开展教学研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结合北京市社区中医药发展特点,探索创建适宜北京区域特点的、符合中医药发展方向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训体系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评估监督机制,明确职责,加强管理,提高培训管理效率,逐步建立完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实现培训工作总体目标。

(一)培养模式上采取“团队互助、模块教学、跟踪评估”

团队互助:将学员按1:2:5比例分组,每组19人,共分为5个团队,指定Ⅰ类学员为队长,推行团队自我管理。培养结束对团队也进行考核,作为队长的领导能力指标,计入团队个人成绩;模块学习:以经典课程、实用技能、前沿知识等为重点内容设计学习模块,针对不同学员需求进行教学,全面提高学员临床医疗水平、科研能力和对中医经典熟悉程度;跟踪评估: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即对学员进行考核并记录结果。完成培养周期后,回顾分析优秀人才的考评数据,形成优秀高级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

(二)培训内容上以“读经典、拜名师、多临床、重科研”为核心

通过背诵经典,掌握四部经典著作的理论精髓,重点条文达到背诵和熟练运用的程度。结合各自的学科专业,每年精读2~3部专业经典著作并撰写读书心得;注重临床学习,通过短期访问、专家讲授、示范查房、疑难病历讨论等方式,了解、掌握、熟悉临床新技术、新病种或治疗方案;加强跟师学习,鼓励学科交叉,跟师2~3名专家,学员可选择国家级、市级名老中医等专家进行跟师学习,写出跟师笔记及导师的经验总结;鼓励追踪学科前沿,了解医学科学发展新动态,使学员掌握本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等,每年完成1~3篇综述;不断强化科研能力培养,提高文献利用能力,研究DME等现代科研方法,提高科研标书、实验报告、科学论文、科研协作合同等的撰写水平。一、二类学员培养期间至少申请到一个市级以上课题,三类学员至少申请到一个院级以上课题;全面提升学员综合能力,全面培养学员的管理、外语、计算机等能力,提高学员团队管理、组织协调和外语沟通等能力。

(三)课程设计上突出“模块学习,因材施教,各有所重”

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跟师学习、临床观摩、学术交流等相结合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根据学员签定的“协议书”和个人培养计划,集中培训采用模块化知识培训体系,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块,教程中既有交叉学习内容,又有分类特色内容。学习模块包括:模块一(经典研修培训):四部经典的专题讲座;模块二(团队创新思维培训):拓展训练、创新管理讲座;模块三(科研思路方法培训):科研思路方法讲座;模块四(临床实训学习):临床观摩、专家讲座;模块五(现代医学前沿):现代医学、中西医结合研究前沿讲座。根据学员类别,安排不同模块课程,例如,I类学员侧重临床访问学习,Ⅱ类学员侧重临床专家讲座,Ⅲ类学员侧重临床专家讲座和科研思路方法讲座等。

(四)考核形式上融合“模块考核、年度考核、综合考核”

学习模块考核:每一学习模块结束时,均应进行考核;年度考核:培训对象完成年度学习任务后,进行考核,总分为100分。年度考核内容包括师承学习、临床实践、培训专项课程、经典等专业学习等;综合考核:学员3年培养完成后,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相关专家评审学员是否达到培养要求。各单位的职能部门根据“协议书”内容对培养对象进行年度考核,学员考核情况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教处备案。

三、项目创新点

(一)构建中医药人才培养综合管理平台

坚持政府主导、学会协助、科研院校参与的原则,成立中医药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引入先进人才测评方法,探索建立适合北京市发展需要的中医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建立包括目标指导、培训管理、人才评价在内多系统管理平台,包括:

建立目标管理子系统。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的领导下,成立中医药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指导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监督调控人才培训的全过程。

建立培训管理子系统。由培训实施单位成立培训管理子系统,根据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和过程评价子系统的信息反馈,调整培训方案和培训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保障整个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行。

建立过程评价子系统。按照培训管理子系统的培训方案具体组织实施,依据培训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对培训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保证培训效果。

(二)探索创新中医药人才选拔机制

引进现代管理理念,改革中医药人才选拔模式。结合中医药工作实际,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考核中,引入先进管理理念,改进单纯的单位推荐、专项考核模式,从医德医风、临床实践、科研能力、知识结构、团队管理等方面,多角度、多模块细化考核指标,使考核更能科学、真实、有效地反映人才综合素质。

组建中医药人才选拔考核模块题库。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研究其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以贴近临床、注重实践理念设计考核模块,按照先基础后提高、先定性后定量、先淘汰后选取的原则分别组建考核试题,以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核个人能力。

建立中医药人才考核测评量表。以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为基础,广泛研究中医药人才成长历程,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行为事件访谈、事件分析处理等方法,分析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个人修养、业务能力、团队表现等能力的定量指标,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给定的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胜任素质模型。使该模型成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与一般人员区分的深层次特征,从而为医学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选拔提供了科学的标准。

(三) 探索创新培训管理办法

在学员管理上将学员按比例分组,指定团队长,推行团队自我管理。培训科目中加入对团队的考核内容,将队长的领导能力指标计入团队个人成绩。学习过程中以经典课程、实用技能、前沿知识等为重点内容设计学习模块,针对不同学员需求进行教学,全面提高学员临床医疗水平、科研能力和对中医经典熟悉程度。同时,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即对学员进行考核并记录结果。完成培养周期后,回顾分析优秀人才的考评数据,形成优秀高级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为探索建立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做出有益尝试。

四、项目评价

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按照培训方案要求,通过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跟师学习、临床观摩、学术交流等相结合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组织安排95名学员完成每年200学时的学习任务。截止2013年底,学员共撰写经典学习心得357篇,撰写师承学习心得854篇,撰写专业研究综述207篇,发表论文129篇,学员申报立项课题5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34项,获得北京中医管理局的肯定与好评。通过该项目实施,将为北京市培养一批能代表北京中医药学术水平、专业特色突出、知识结构合理、临床疗效显著的中医药人才,为“十二五”北京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继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今后,我们将根据北京市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按照“目标导向、模块教学、分类指导、综合评价”的原则,继续加强人才培养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学习交流平台,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建设服务,并通过总结北京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经验,示范、引导、推动其他省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并以此为基础,积极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拓展中医药高级人才培训项目和领域。

【责任编辑:李养正】

猜你喜欢
模式中医药人才培养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产业新城规划及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永续债券探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05: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7:37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7:17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