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付建军
摘 要:“学分银行”制度的建立是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打通各类教育进出渠道的有效制度和工具,研究“学分银行”制度服务于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搭建的途径,探索“学分银行”制度下实现中高职纵向与横向衔接的路径步骤,对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推动中高职教育体系与结构进一步完善,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分银行”;中高职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衔接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学分银行”,“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的战略要求。从目前的研究看,理论界普遍认为“学分银行”制度的建立是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打通各类教育进出渠道的有效制度和工具,这方面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密切关注。探索“学分银行”制度服务于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搭建的有效途径,对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推动中高职教育体系与结构进一步完善,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分银行”的特点
“学分银行”模拟、借鉴商业银行的模式,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与转换,是一种新型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学分银行”以服务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宗旨,致力于为组织机构与社会成员开展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与转换服务,是面向全国的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管理与服务体系。在“学分银行”制度下,学习者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是他们获取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的新渠道、自学成才的新途径、获得评价和鼓励的新形式。“学分银行”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开放性
“学分银行”的开放性体现在入学方式的开放性与选课方式的开放性。入学方式的开放性是指“学分银行”实施的是无条件的注册入学制度,学习者无需通过考试,直接报名注册便可以申请入学,不设门槛,随时入学,从而给学习者提供了时时可学的方便。选课方式的开放性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目标选择“学分银行”教育联盟机构的课程,教育联盟机构中的课程可供学习者任意选择,不受任何限制。
(二)公平性
“学分银行”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结果的公平性与对教育机构的公平性两个方面。对教育结果的公平性是指“学分银行”认可学习者的各种学习成果,不论他们之前受的是正式(规)教育还是非正式(规)教育,“学分银行”都对其学习成果公平认可、公平看待。所有的学习成果,只要是经过“学分银行”的认定,都可以按照学分认定和转换标准换取学分。对教育机构的公平性是指经“学分银行”认定的学分,对任何教育机构都同样适用,教育机构要对学习者的正式(规)学习成果和非正式(规)学习成果一视同仁,承认学习者获得的有效学分,增加学习者进入更高层级的教育学习的机会。
(三)终身性
终身性是“学分银行”最显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学习的终身性与学习者“个人学习账户”使用的终身性两方面。学习者学习的终身性是指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终身接受教育。“学分银行”的建立为学习者们提供了终身性的教育服务,充分满足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要求。账户使用终身性是指学习者在“学分银行”建立的“个人学习账户”使用的终身性。学习者获得的有效学分存入“个人学习账户”,不受学年、学期的限制,学习者只要需要,这个“个人学习账户”就可以受用终身。
(四)服务性
“学分银行”的服务性主要表现为学分随时存储、学分自由提取与转账、学分随时结算三个方面。学分随时存储是指学习者将已经获得的学习成果经过认定转换为有效学分后,随时存入“个人学习账户”,不受时间限制;学分自由提取与转账是指学习者可以自由地提取学分,学分不分学期,随时都可以结算。学分结算是按照“学分银行”制度的学分标准与课程以及学习者所申请的证书要求,审核存储的学分能否换取某类型的学历或者资格证书,如果学分足够,就可以进行结算,换取相应的学历或者资格证书;学分结算并没有固定时间的限制。“学分银行”还可以提供查询学习者获得学分的明细表。
二、“学分银行”制度服务于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学分银行”完善的法规、制度,在政策上保证了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的搭建
“学分银行”制度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为之建立的法规、制度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学分银行”建设涵盖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涉及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配合与协调。因此,完善的“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对于引导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并建立起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学分银行”教育联盟,消除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之间的“壁垒”,实现教学资源互用、学分互认、证书互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政策、制度和标准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的搭建扫除了障碍,保障中高职衔接的渠道和途径畅通。
(二)“学分银行”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克服了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设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我国的职业教育多部门分割管理,类型和层级不同的职业教育之间协调性差;中等职业教育学制多样,增加了中高职衔接的学制设计的难度;中职的专业数量多,专业分类比较细,而高职开设的专业总体不多,口径也相对宽泛,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契合度和衔接性比较差。因此,在中高职衔接中,学制和专业衔接的错位反映到课程衔接上就是导致中高职相同或者相似专业教学上的大量重复,造成时间及资源的浪费。“学分银行”的机能和特点表明,“学分银行”不受管理部门、学制和专业的限制,淡化了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壁垒,促进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通与衔接,对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的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功能强大的“学分银行”网络信息平台,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的搭建提供了落脚点
中高职“立交桥”实践工作进行了这么多年,也仅仅局限于学制等方面的衔接,“没有一个真正的落脚点。从当前国内外的实践来看,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的建立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打造一个功能完备的信息平台。事实上,“中高职衔接”的信息网络平台完全可以借助日益完善的“学分银行”网络信息平台。“学分银行”的终极目标是面向全社会的公民提供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服务。因此,“学分银行”网络信息平台系统必是一个综合信息服务系统,能够保障学习者、教育机构以及“学分银行”管理机构之间流畅沟通。这样强大的功能,将非常有利于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的构建,不仅可以实现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还能够整合中高职院校的资源信息,为学习者提供院校的综合信息、专业信息、课程信息、师资信息以及学习者本人的学习成果信息等,这些信息帮助学习者了解各校的状况,帮助学习者进一步选择相适应的学校和专业等。
三、“学分银行”实现中高职纵向衔接的路径步骤分析
回顾我国中高职教育发展过程,在“学分银行”制度建立之前,中高职的衔接主要是纵向衔接,衔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高职根据国家规定的学制年限实施教育,学习者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另一种是中高职一体化衔接,即中职与高职根据整体设计的课程体系所形成的一种学制性衔接模式,如五年制、中高职连读和专本纵向沟通等等。以上两种衔接模式是封闭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学分银行”制度下的中高职纵向衔接则是开放的(如图1)。图1描述了中高职院校纵向衔接的路径与框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从学习者进入中职学校便开始累积学分。在中职阶段,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目标选择自己的专业,同时通过考试与技术验证,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学分存储在学习者的“学分银行”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并加以积累。当达到了中职毕业的学分条件时,学习者就可以申请获取中职毕业证书,同时还可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
第二步,获得中职毕业证书打算继续学习的学习者,主要分为两大群体,一部分会选择继续留校学习另一专业或者去另一家中职学校学习其他专业;另一部分学习者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在高职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学分继续存入“个人学习账户”加以累计。往往因为学习者来自不同的中职学校,而各中职学校的考核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学习者进入高职院校后,“学分银行”对学习者之前所积累的学分进行认证,换算成有效学分,存入“个人学习账户”中。这样便可以使所有学习者的学分在统一的标准基础上,再根据专业、学校的不同进行灵活性设置。在高职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学分继续存入“个人学习账户”加以累计。
第三步,高职可以与一些本科或者研究生教育机构进行战略联盟,学习者达到所规定的学分累积标准后,可以直接进入本科或者研究生院学习深造;也可以与一些本科或者研究生教育机构联合培养,或者向其他本科院校推荐符合该校条件与标准的优秀学习者,通过考核与学分认证、积累相结合的方式进入该院校学习与深造。
四、“学分银行”实现中高职横向衔接的路径步骤分析
传统的中高职教育与社会培训机构、企业、社区教育服务机构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不能互通。而“学分银行”则能打破这个壁垒使中高职教育与社会相通。目前,中高职能够实现横向衔接的成功案例并不多,一些普遍存在的衔接方式主要有中高职院校与中高职院校之间或者与一些培训机构、中小企业、社区教育服务机构进行合作与联盟。
中高职院校与一些培训机构、中小企业、社区教育服务机构的横向联合提出一种通过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方式实现中高职横向衔接的路径(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学分银行”进行学分积累,通过学分转换的方式与培训机构、企业、社区教育服务机构进行合作,具体的合作步骤如下:
第一,中高职院校在“学分银行”机制下与培训机构建立“立交桥”,培训机构在达成协议的中高职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当中高职院校的学习者积累的学分达到了培训机构的证书颁发要求,便可以用学分换取相应等级的培训证书。比如,用友集团与某些中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开设了电算化课程,当学习者的学分积累到证书的颁发要求,便可以获取用友集团发放的电算化中高级证书。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获取的证书转换成相对应的学分,为学习者以后升学提供帮助。
第二,中高职院校在“学分银行”机制下与企业或社区服务机构合作,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植入中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学习当中,利用“学分银行”平台对企业员工的培训进行考评,企业员工在中高职院校学习所获得的学分累计作为他们获取进修资格的重要参考。同时中高职院校的学习者可以选择前往与本校合作的企业或社区服务机构进行实习,并把实习的期限、效果纳入到学习者的学分考核当中,这使得学习者可以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获得实践能力。
通过“学分银行”服务于中高职横向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进一步提升学历提供了动力。
参考文献
[1]杨理连.基于高职引领视角下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6).
[2]陈江平.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开封大学学
报,2008,(4).
[3]邵敬浩.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现实困难分析[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4]衡播.武汉城市圈职业院校“学分银行”管理体系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5).
[5]杨立峰.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功能研究与实践探索[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3,(3).
[6]陈晓娜.成人教育设立“学分银行”探析[J].职教通讯,2010,(9).[7]李林曙,高洁,付建军.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原则与方法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3,(17).
【责任编辑:李养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