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建
(淮海工学院 法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5)
近年来,推进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数据上证实:信息化程度每增加1%,推动经济增长0.2897%。江苏沿海三市——连云港、盐城、南通是江苏经济的软肋,区域不平衡性制约了区域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也使江苏省的信息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准确客观评价区域信息化水平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测算具体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可以为研究制定信息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量化、科学的依据,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分解各类指标,提高政府推进信息化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1]。
为科学全面地反映江苏沿海三市信息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在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则的指导下,以国家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学者信息化指数研究的成果,并综合考虑江苏沿海三市具有的特点,建立了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经有关专家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经过几轮反覆的填写问卷,得出如表1所示的各指标权重。
1.2.1数据标准化
为消除量纲不同的各类指标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利用公式(1)、(2)分别对正指标和逆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xij-xjmin)/(xjmax-xjmin)
(1)
(xjMAX-xij)/(xjmax-xjmin)
(2)
式中,xij为指标的统计值,xjmax、xjmin分别为同一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i为第i个样本,i=1,2,3,4,其中1代表连云港,2代表盐城,3代表南通,4代表江苏省,j为第j个指标,j=1,2,…,21。
表1 江苏沿海三市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及其权重
1.2.2信息化水平测度
利用综合评分分析方法对江苏及沿海三市的信息化水平指标进行测算。它可以计算出信息化总水平,也可以计算出分类的水平,并能显示出各类指标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的关系[2]。
综合评分分析法具体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3)
其中:II代表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得分,n代表二级指标的个数,m代表三级指标的个数,P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W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在其中的权重,Wi为样本二级指标的权重。
为了便于三市之间以与江苏省信息化水平进行比较,以2002年连云港市的数据为基准,其他两市和江苏省的信息化指数都以该基准数据进行标准化,即有:
其中:i表示江苏省的第i个城市或江苏省;t表示时间,从2002年至2009年;IIit表示第i个城市或江苏省,时间为t的信息化指数;II0表示2002年连云港市的信息化指数。表示t时间各地区相对于的标准化的信息化指数。应用综合评分分析法,得到2002年至2009年江苏沿海三市及江苏省的信息化指数,如表2所示。
表2 江苏沿海三市及江苏省2002年至2009年信息化指数
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从2002年至2009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江苏沿海三市的信息化综合指数呈不断递增的趋势,各个地区的信息化指数在这8年中增加了一倍多。可以看出,各个时期三市中南通市信息化指数是三个城市中最高的,2002年至2005年连云港比盐城的信息化指数高,2005年至2009年除2008年以外,盐城的信息化指数比连云港市的高。江苏沿海三市的信息化指数都低于江苏省整体水平。南通市信息化发展的平均水平和江苏省整体信息化的平均发展水平比较接近。
经过实证,江苏沿海三市的信息化取得了稳定增长,但与江苏整体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经济建设,是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因此需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发展[3]。
在信息化建设中,有些属于基础设施类,并且具有自然垄断属性。政府规划和指导直接影响到了信息化进程和力度。为此,政府要极力做好:(1)制定合理的信息化建设规划;(2)为信息化的推动和普及提供功能强大的平台;(3)制定合理的制度,加强信息化的规制环境建设,为信息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4)逐步完善我国金融市场, 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瓶颈” 问题。
在长三角劳动力成本推高背景下,江苏沿海三市可以依托自身的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的环节,充分利用已经具备的技术和工艺基础,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人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创造应用市场,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调整,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设备,重点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形成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局部突破和比较优势,发展面向全球市场的信息产品制造业,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4]。
信息化人才是信息化发展的带头兵,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并且加强从业人员的信息技能培训,并通过制定政策促进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首先,三市政府应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计划,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改革人事制度,以人为本,制定和落实各种优惠政策,为科技人员提供最大的创业自由度。其次,在大专院校设立信息技术专业,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不断提高现有人才的技术水平与专业水平,重点培养信息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5-6]。
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的战略资源,它是当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是重要的社会财富。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大力提升企业和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打破政府、行业、地区、部门对信息资源垄断和封锁,实现各种信息资源快速传递、流通、共享与交换,深度开发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政府、企业、用户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方维慰.区域信息化发展环境的综合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情报杂志,2008(11):32-34.
[2] 陈春晖.区域信息化指标体系及其测评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3(2):12.
[3] 胡延平.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4] 段七零.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7(11):57-61.
[5] 唐建恩.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比较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3,22(3):81-88.
[6] 朱文元.淮安中心城市空间辐射范围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21(3):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