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蓓茹
摘 要:实业教育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产生的前奏和先导,实为职业教育之史。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从清朝的洋务运动中拉开帷幕,张之洞(1837-1909)作为清末洋务派的后期代表,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在封建传统教育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他却能对培养职业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性予以高度的认识,兴办了大量的各种门类的新式学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纵览总结历史经验,可以为今日职业教育资鉴。
关键词:张之洞 实业教育 近代职业教育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从清朝的洋务运动中拉开帷幕。由于当时出现了以军事工业、燃料工业、采掘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民用工业为主要标志的一批现代工业,为了适应工业生产的需要,清政府便模仿西方,一方面在工厂设置学堂,培养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则由政府相继办起了一批水师、电报、电气、铁路、工程等实业学堂,用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
张之洞(1837-1909 )作为清末洋务派的后期代表,是实业教育的倡导者。在洋务运动时期和“新政”时期所举办的实业及各类实业学堂,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业教育思想体现了张之洞作为近代教育先驱的远见卓识,对当今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分析的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体系,并探索其思想中的闪光点以启示当今职业教育。[1]
一、引进西方实业学堂学制,推广职业教育
在《劝学篇·设学第三》中,张之洞明确指出:“是非天下广设学堂不可。”
张之洞提出了设立学堂级别。“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
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根据不同的行政级别设立不同级别的学堂,从京师大学堂到省府中学堂,再到县级小学堂,共三个级别。各级别之间的关系是:“中小学以备升入大学堂入选”。特殊情况下,大中学堂也可在省府或县级设立,“府县有人文盛物力充者,府能设大学,县能设中其次,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倡导“讲习与历练兼之”。张之洞十分强调“讲习与历练兼之”,即把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实业学堂的教学中,张之洞不仅强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把“实习”课列为必修课,张之洞正确认识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和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及实千精神的培养;他还注意实业学堂校址的选择,“通商繁盛之区,宜设商业学堂;富于出产之区,宜设工艺学堂;富于海错之区,宜设水产学堂”,既给学生的实习提供便利,也能促进学堂附近地区经济的发展。[2]
四、张之洞实业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的启示
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晚期的代表,其教育思想是洋务思想的总结,在指导思想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早期洋务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张之洞的教育思想较早期洋务教育更为丰富、更具有创见性,尤其是其有关实业教育方面的思想与实践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3]
首先,他突破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重德轻艺的传统教育观念,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引进课堂,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在僵化的封建文化壁垒上打开了缺口,为中国的文化、教育走向近代化注入了催化剂。张之洞通过创办新式学堂,使中国出现了一批不同于旧式封建文人的新式知识分子,他们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活跃在洋务事业的各个领域。这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传统教育和近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和地位,为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创造了条件。其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新式学堂开设了与工、农、商、兵等职业领域密切相关的职业技术课程,注重学以致用。改变死记硬背的传统学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实习制度,这些都带有浓厚的职业教育色彩,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4]
其次,张之洞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精选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中国没有,便不惜重金(相当于本国教师5倍的薪水)选聘洋人充任。张之洞是将其日臻完善的想法逐步付诸于实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从职业教育新的发展看,在职业教育发展实践的层面上将取决于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构建这支队伍,应突出两类师资群体:一是创建一支能适应职业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的“双师型”师资群体;二是创建一支能适应面向教育市场、面向社会需求的懂教育、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师资群体。要广开渠道,多种形式吸引优秀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要坚持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的办学方向,不断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创新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积极引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和具有工作实践经验、符合教师资格要求的优秀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专任教师。加强职业学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鼓励职业学校多渠道从社会上特别是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5]
张之洞提倡实业教育,是为培养市场所需之实用人才,因而更加注重技能和实践的学习。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是由它的职业性决定的,实践性教学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它的重要性超过了理论教学。所以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践教学。加强和改进实践性教学,要在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的前提下,抓住课程体系改革这一“核心的核心”,突出应用性,从而体现高职的职业性;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高职的课程内容服务于职业领域的岗位要求;要增强课程模式的实践性,服务于实践性教学,即做到张之洞先生提出:知行合一,手脑并用。[6]
张之洞在办学过程中,注意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注意到了教育同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新式学堂开设了与工、农、商、兵等职业领域密切相关的职业技术课程,注重学以致用。改变死记硬背的传统学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实习制度,这些都带有浓厚的职业教育色彩,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在当时,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对当今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具有启示作用。[7]
五、总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面临着一个复杂的情况,即一方面要向市场经济转换,另一方面又要完成工业社会阶段的任务。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向工业化的调整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普通而成熟技术的数以千万计的人才,[8]这些人才是需要经过一定职业培训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市场需要。[9]
纵览张之洞推广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结合社会发展,可为当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完善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针对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和认可程度有待提高,政府应加大职业教育的推广力度,更多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可以实现早就业。制定职业院校中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使职教师资队伍规模持续扩大,素质结构不断优化,管理制度日益完善。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用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促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10]
六、参考文献
[1]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胡世刚.张之洞实业教育观之我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4).
[3]董方奎.张之洞“中体西用”述评[A].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M].武汉:湖北通志馆,1946.
[5]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料丛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61.
[6]陈学询.《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7]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
[8]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9]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林言椒、苑书义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2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endprint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