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工院校如何抓好职业能力培养

2014-09-09 22:03:51任佃兵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职业指导职业能力

任佃兵

摘 要:职业能力,就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综合能力。技工院校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专业、了解社会,进而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就业观念,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关键词:职业能力 职业指导 双核人才 一体化教学 校企合作

我国是个制造业大国,需要大量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和职业能力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各大职教部门都认识到,只有开展职业指导,才能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能力。职业指导,也称“就业指导”,指给予学生和成人以升学或就业的指导和帮助。职业指导的目的就是培养就业者的职业能力。如何抓好职业能力的培养呢,笔者结合技工院校的工作实际,就如何抓好职业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在众多职业能力中最关键的是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职业能力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较高的操作能力,那么其他如择业、就业、创业等也就根本无从谈起。[1]

1.一般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就业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一般的文化素质能力、身体素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辨别是非能力等。此外,任何职业岗位的工作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是我们在职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2.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我们学院根据市场需要所开设的专业,就是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不断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技能。

3.职业综合能力。1、良好的素养能力。每个人走上工作岗位,都要从事不同的职业,首先都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具备吃苦耐劳、责任心强,不断提高创新和开拓意识能力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个人的职业素养能力越高,就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赞赏,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推崇。

4.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对他人公正宽容,具有准确裁定事物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等,这是岗位胜任和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

二、职业能力的培养

技工院校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是 “双核人才”的培养。所谓双核人才,就是具有核心从业素质,核心职业技能的人才。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单向的、片面的人才,而是双向的、全面的人才。

核心从业素质的培养和核心从业技能的培养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一体化的课程改革。包括这样三部分内容: 一体化基础课程改革,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一体化校企结合实践。

1.一体化基础课程改革。基础课程主要承担着培养孩子的核心从业素质的使命,也是学校最重要的课程。但是,现在许多学校的基础课却是最沉闷、最无聊的课程。大批的孩子厌学主要就是讨厌基础课。本人认为,技工院校基础课的主要目的、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应当让孩子喜欢学习、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同学。是让孩子们恢复自爱、自信、自尊,重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亲和的团队精神。应打破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以及政治课的学科界限,全部重组为一体化的基础课程。让孩子们通过自主讨论、自主探索、演说、辩论,以及唱歌、跳舞、演出,各种各样的文体比赛竞赛,网上表达、网上展示、网上交流,建立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爱好者俱乐部,以及登山、游泳和拓展训练等等,创造出日本在半个世纪前就建立起来的、快乐的小豆豆们的巴学园。来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能力素养。

2.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孩子们的核心从业技能。一体化课程改革重点是加大训练,把训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现在我国的中职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窠臼,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不能在一定的教学时段里成长为社会需求的符合职业标准的技能人才,因而还需要全方位地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完美实施一体化教学,快速培养技能人才。因此,技工院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人才,就必须采取一体化教学。否则,学校只能把学生加工成“半成品”而推向社会,害了学生也害了企业,最终害了学校。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要真正构建一套成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首先建立一体化教学的配套管理制度、评估标准和激励机制;然后是培养“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制定一体化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学大纲、编著一体化教材和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和设施。

3.一体化校企结合实践

校企合作就是产学研结合,是突出办出特色,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创新产学研结合的育人模式,让企业参与教学,参与学校育人全过程,才能让孩子们能够真实的,或者完全真实的环境下,去体验社会、体验企业、体验生产、体验生活。去自我总结自己初步而宝贵的人生经验,真正长大成人。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增强服务经济的能力。

多年来,我们学院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产学研合作的育人模式。如以企业名称命名的“冠名班”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要,采取脱产、半脱产、双休日、上夜校等形式多样的“套餐式”培养模式。为企业员工或已在企业实习或就业的学生进行的“2+1”培养模式。将学习与工作实践交叉进行的“学工交替”培养模式等等培养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服务就业的原则。[2]

总之,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能力培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宇教授:《关于我国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十点点评》中的讲话

[2] 劳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杂志》-——推行校企合作 创新育人模式 (本人著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一体化教学职业指导职业能力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机修钳工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索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06:53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10:41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25:36
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渗透与实践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0:17
提高钳工实习教学质量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48:01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