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图表题归类例析*

2014-09-09 09:04:33王廷虎
中学化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石灰水溶解度氯化钠

王廷虎

图表题是近几年来常考的一类化学试题,它常以图象、图片、表格、标签、模型等形式为载体,反映一组或多组内容相关或相似的数据或信息,并借助数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图表题形式灵活,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通过读图识图,主要考查学生提炼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等。

从题型结构来看,图表题主要由“题干”、“图表”和“问题”三部分组成。从试题内容看,该类试题常反映一组或多组内容相关的数据或信息,题干和图表相互补充,题干是图表的解释说明,图表是题干的直观表现。解答图表题时重在理解图表的含义,通过阅读、筛选,提取图表中的有用信息或数据,然后将所学知识与图表信息结合起来,即可进行解答或计算。

一、叙述型图表题

这类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表说明化学现象或规律,考查学生仔细观察图表,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化学现象或规律的能力。

例1(2013年兰州)NaCl、KNO3、Ca(OH)2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与图2所示。

请回答:(1)由图1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g;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填图1图2“>”或“<”)硝酸钾的溶解度;(2)欲对含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固体进行提纯,可以使用的结晶方法是;图3(3)如图3所示,20℃时,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石灰水变浑浊,结合图2分析其原因是。

解析(1)根据图1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因此欲对含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固体进行提纯,可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结晶;(3)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因此饱和的石灰水在升高温度时会有氢氧化钙固体析出,石灰水会变浑浊。

答案:(1)36<(2)蒸发结晶(3)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所以结晶析出。

二、判断型图表题

这类试题是将有关化学现象或规律绘成图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正误,考查学生用图表定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2(2013年河南)图4中各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图4A.向一定量稀硫酸中滴入水

B.向一定量纯碱和烧碱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盐酸

C.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D.向一定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解析A可使硫酸得到稀释,酸性减弱,pH越来越接近7,但不可能等于7或大于7,故A不合理;B中因存在烧碱(NaOH),刚加入的盐酸不会立即与纯碱(Na2CO3)反应产生气体,当烧碱完全被消耗完后,再加入的盐酸,才会与纯碱反应产生气体,不断滴入盐酸,反应持续进行,产生的气体逐渐增加,直至纯碱全部消耗完,反应不再发生,产生气体的量达到最多,故B合理;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由于消耗水,溶质还会析出,因此溶液的质量会减少,故C不合理;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起催化作用,二氧化锰固体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故D不合理。答案:B

三、推理型图表题

这类试题要求挖掘图表中隐含的内容,经过严密的分析和推理来比较有关化学量的大小,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要求涉及知识面广,分析推理能力强。

例3(2013年荆门)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种铁铜合金的成分进行测量。先取足量稀硫酸于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14.0g合金样品开始计时,并将电子天平的读数记录在表1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1

空烧

杯加入

硫酸

后加入铁

粉后

5分钟加入铁

粉后

12分钟加入铁

粉后

21分钟加入铁

粉后

40分钟加入铁

粉后

3小时读数

(g)28.5169.7183.6183.5183.4183.3183.3(1)根据电子天平读数和时间的关系分析,该反应进行过程中,氢气的产生速度有什么特点?

(2)完全反应后,烧杯中盐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用百分数表示)

(3)合金中铁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多少?

解析(1)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生成0.1 g氢气所需时间越来越长,即氢气产生的速率越来越慢。(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69.7 g+14.0 g-183.3 g=0.4 g,设合金中Fe的质量为x,生成的FeSO4质量为y。

Fe+H2SO4FeSO4+H2↑

56152 2

xy(169.7+14-183.3)g

56x=152y=2(169.7+14-183.3) g

解得:x=11.2 gy=30.4 g。故样品中铜的质量为:14 g-11.2 g=2.8 g;烧杯中生成溶液的质量为:183.3 g-2.8 g-28.5 g=152 g;烧杯中硫酸亚铁的质量分数为:30.4 g152 g×100%=20%。

(3)合金中铁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11.214×100%=80%

答案:(1)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气的产生速率由快变慢(关键词:“由快变慢”或“越来越慢”或其他相同意思的表述);(2)20%;(3)80%。

四、归纳总结型图表题

这类试题通过图表反应形式提供信息,这些信息一般以数据形式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比较、判断和对结论的归纳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定量分析和定性概括能力。

例4(2013年青岛)“化学家的主要工作是耕耘元素周期表”,表2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

表2

请利用表2回答相关问题:

(1)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16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比较容易(选填“得”或“失”)电子,该元素属于(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写出表中关于8号元素的一条信息:。

(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的活动性比铝的活动性强,试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说明其原因。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锂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由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因此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是,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其原子比较容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离子;16号元素是硫,属于非金属元素;8号元素是氧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离子;从表可以看出,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更易失去电子,因此金属活动性镁比铝强。

答案:(1)3(2)得非金属 (3)8号元素是氧元素(或氧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等) (4)镁原子比铝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更易失去电子

强化训练1.(2013·北京)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应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2.(2013·眉山)向100 g稀H2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固体完全溶解后,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所得沉淀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质量关系如图5所示。

图5请回答:

(1)OA段无沉淀产生,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加入镁粉的质量为g;(3)产生氢气的质量。

3.(2013·泸州)表3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

表3

(1)表中3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相同。

(2)表中9号和17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则钠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3)请在表中①~⑤五种元素里选出恰当的元素组成一种常见的盐,该盐在农业生产上可用作复合肥料,则该盐的化学式为。

答案:1.B

2.(1)H2SO4+2NaOHNa2SO4+2H2O

(2) 2.4(3)0.2 g

3.(1)电子层数 (2)得到NaF(3)KNO3

(收稿日期:2013-11-22)

图表题是近几年来常考的一类化学试题,它常以图象、图片、表格、标签、模型等形式为载体,反映一组或多组内容相关或相似的数据或信息,并借助数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图表题形式灵活,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通过读图识图,主要考查学生提炼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等。

从题型结构来看,图表题主要由“题干”、“图表”和“问题”三部分组成。从试题内容看,该类试题常反映一组或多组内容相关的数据或信息,题干和图表相互补充,题干是图表的解释说明,图表是题干的直观表现。解答图表题时重在理解图表的含义,通过阅读、筛选,提取图表中的有用信息或数据,然后将所学知识与图表信息结合起来,即可进行解答或计算。

一、叙述型图表题

这类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表说明化学现象或规律,考查学生仔细观察图表,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化学现象或规律的能力。

例1(2013年兰州)NaCl、KNO3、Ca(OH)2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与图2所示。

请回答:(1)由图1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g;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填图1图2“>”或“<”)硝酸钾的溶解度;(2)欲对含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固体进行提纯,可以使用的结晶方法是;图3(3)如图3所示,20℃时,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石灰水变浑浊,结合图2分析其原因是。

解析(1)根据图1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因此欲对含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固体进行提纯,可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结晶;(3)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因此饱和的石灰水在升高温度时会有氢氧化钙固体析出,石灰水会变浑浊。

答案:(1)36<(2)蒸发结晶(3)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所以结晶析出。

二、判断型图表题

这类试题是将有关化学现象或规律绘成图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正误,考查学生用图表定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2(2013年河南)图4中各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图4A.向一定量稀硫酸中滴入水

B.向一定量纯碱和烧碱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盐酸

C.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D.向一定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解析A可使硫酸得到稀释,酸性减弱,pH越来越接近7,但不可能等于7或大于7,故A不合理;B中因存在烧碱(NaOH),刚加入的盐酸不会立即与纯碱(Na2CO3)反应产生气体,当烧碱完全被消耗完后,再加入的盐酸,才会与纯碱反应产生气体,不断滴入盐酸,反应持续进行,产生的气体逐渐增加,直至纯碱全部消耗完,反应不再发生,产生气体的量达到最多,故B合理;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由于消耗水,溶质还会析出,因此溶液的质量会减少,故C不合理;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起催化作用,二氧化锰固体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故D不合理。答案:B

三、推理型图表题

这类试题要求挖掘图表中隐含的内容,经过严密的分析和推理来比较有关化学量的大小,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要求涉及知识面广,分析推理能力强。

例3(2013年荆门)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种铁铜合金的成分进行测量。先取足量稀硫酸于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14.0g合金样品开始计时,并将电子天平的读数记录在表1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1

空烧

杯加入

硫酸

后加入铁

粉后

5分钟加入铁

粉后

12分钟加入铁

粉后

21分钟加入铁

粉后

40分钟加入铁

粉后

3小时读数

(g)28.5169.7183.6183.5183.4183.3183.3(1)根据电子天平读数和时间的关系分析,该反应进行过程中,氢气的产生速度有什么特点?

(2)完全反应后,烧杯中盐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用百分数表示)

(3)合金中铁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多少?

解析(1)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生成0.1 g氢气所需时间越来越长,即氢气产生的速率越来越慢。(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69.7 g+14.0 g-183.3 g=0.4 g,设合金中Fe的质量为x,生成的FeSO4质量为y。

Fe+H2SO4FeSO4+H2↑

56152 2

xy(169.7+14-183.3)g

56x=152y=2(169.7+14-183.3) g

解得:x=11.2 gy=30.4 g。故样品中铜的质量为:14 g-11.2 g=2.8 g;烧杯中生成溶液的质量为:183.3 g-2.8 g-28.5 g=152 g;烧杯中硫酸亚铁的质量分数为:30.4 g152 g×100%=20%。

(3)合金中铁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11.214×100%=80%

答案:(1)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气的产生速率由快变慢(关键词:“由快变慢”或“越来越慢”或其他相同意思的表述);(2)20%;(3)80%。

四、归纳总结型图表题

这类试题通过图表反应形式提供信息,这些信息一般以数据形式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比较、判断和对结论的归纳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定量分析和定性概括能力。

例4(2013年青岛)“化学家的主要工作是耕耘元素周期表”,表2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

表2

请利用表2回答相关问题:

(1)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16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比较容易(选填“得”或“失”)电子,该元素属于(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写出表中关于8号元素的一条信息:。

(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的活动性比铝的活动性强,试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说明其原因。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锂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由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因此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是,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其原子比较容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离子;16号元素是硫,属于非金属元素;8号元素是氧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离子;从表可以看出,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更易失去电子,因此金属活动性镁比铝强。

答案:(1)3(2)得非金属 (3)8号元素是氧元素(或氧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等) (4)镁原子比铝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更易失去电子

强化训练1.(2013·北京)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应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2.(2013·眉山)向100 g稀H2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固体完全溶解后,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所得沉淀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质量关系如图5所示。

图5请回答:

(1)OA段无沉淀产生,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加入镁粉的质量为g;(3)产生氢气的质量。

3.(2013·泸州)表3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

表3

(1)表中3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相同。

(2)表中9号和17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则钠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3)请在表中①~⑤五种元素里选出恰当的元素组成一种常见的盐,该盐在农业生产上可用作复合肥料,则该盐的化学式为。

答案:1.B

2.(1)H2SO4+2NaOHNa2SO4+2H2O

(2) 2.4(3)0.2 g

3.(1)电子层数 (2)得到NaF(3)KNO3

(收稿日期:2013-11-22)

图表题是近几年来常考的一类化学试题,它常以图象、图片、表格、标签、模型等形式为载体,反映一组或多组内容相关或相似的数据或信息,并借助数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图表题形式灵活,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通过读图识图,主要考查学生提炼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等。

从题型结构来看,图表题主要由“题干”、“图表”和“问题”三部分组成。从试题内容看,该类试题常反映一组或多组内容相关的数据或信息,题干和图表相互补充,题干是图表的解释说明,图表是题干的直观表现。解答图表题时重在理解图表的含义,通过阅读、筛选,提取图表中的有用信息或数据,然后将所学知识与图表信息结合起来,即可进行解答或计算。

一、叙述型图表题

这类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表说明化学现象或规律,考查学生仔细观察图表,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化学现象或规律的能力。

例1(2013年兰州)NaCl、KNO3、Ca(OH)2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与图2所示。

请回答:(1)由图1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g;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填图1图2“>”或“<”)硝酸钾的溶解度;(2)欲对含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固体进行提纯,可以使用的结晶方法是;图3(3)如图3所示,20℃时,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石灰水变浑浊,结合图2分析其原因是。

解析(1)根据图1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因此欲对含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固体进行提纯,可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结晶;(3)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因此饱和的石灰水在升高温度时会有氢氧化钙固体析出,石灰水会变浑浊。

答案:(1)36<(2)蒸发结晶(3)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所以结晶析出。

二、判断型图表题

这类试题是将有关化学现象或规律绘成图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正误,考查学生用图表定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2(2013年河南)图4中各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图4A.向一定量稀硫酸中滴入水

B.向一定量纯碱和烧碱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盐酸

C.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D.向一定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解析A可使硫酸得到稀释,酸性减弱,pH越来越接近7,但不可能等于7或大于7,故A不合理;B中因存在烧碱(NaOH),刚加入的盐酸不会立即与纯碱(Na2CO3)反应产生气体,当烧碱完全被消耗完后,再加入的盐酸,才会与纯碱反应产生气体,不断滴入盐酸,反应持续进行,产生的气体逐渐增加,直至纯碱全部消耗完,反应不再发生,产生气体的量达到最多,故B合理;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由于消耗水,溶质还会析出,因此溶液的质量会减少,故C不合理;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起催化作用,二氧化锰固体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故D不合理。答案:B

三、推理型图表题

这类试题要求挖掘图表中隐含的内容,经过严密的分析和推理来比较有关化学量的大小,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要求涉及知识面广,分析推理能力强。

例3(2013年荆门)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种铁铜合金的成分进行测量。先取足量稀硫酸于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14.0g合金样品开始计时,并将电子天平的读数记录在表1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1

空烧

杯加入

硫酸

后加入铁

粉后

5分钟加入铁

粉后

12分钟加入铁

粉后

21分钟加入铁

粉后

40分钟加入铁

粉后

3小时读数

(g)28.5169.7183.6183.5183.4183.3183.3(1)根据电子天平读数和时间的关系分析,该反应进行过程中,氢气的产生速度有什么特点?

(2)完全反应后,烧杯中盐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用百分数表示)

(3)合金中铁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多少?

解析(1)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生成0.1 g氢气所需时间越来越长,即氢气产生的速率越来越慢。(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69.7 g+14.0 g-183.3 g=0.4 g,设合金中Fe的质量为x,生成的FeSO4质量为y。

Fe+H2SO4FeSO4+H2↑

56152 2

xy(169.7+14-183.3)g

56x=152y=2(169.7+14-183.3) g

解得:x=11.2 gy=30.4 g。故样品中铜的质量为:14 g-11.2 g=2.8 g;烧杯中生成溶液的质量为:183.3 g-2.8 g-28.5 g=152 g;烧杯中硫酸亚铁的质量分数为:30.4 g152 g×100%=20%。

(3)合金中铁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11.214×100%=80%

答案:(1)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气的产生速率由快变慢(关键词:“由快变慢”或“越来越慢”或其他相同意思的表述);(2)20%;(3)80%。

四、归纳总结型图表题

这类试题通过图表反应形式提供信息,这些信息一般以数据形式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比较、判断和对结论的归纳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定量分析和定性概括能力。

例4(2013年青岛)“化学家的主要工作是耕耘元素周期表”,表2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

表2

请利用表2回答相关问题:

(1)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16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比较容易(选填“得”或“失”)电子,该元素属于(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写出表中关于8号元素的一条信息:。

(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的活动性比铝的活动性强,试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说明其原因。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锂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由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因此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是,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其原子比较容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离子;16号元素是硫,属于非金属元素;8号元素是氧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离子;从表可以看出,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更易失去电子,因此金属活动性镁比铝强。

答案:(1)3(2)得非金属 (3)8号元素是氧元素(或氧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等) (4)镁原子比铝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更易失去电子

强化训练1.(2013·北京)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应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2.(2013·眉山)向100 g稀H2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固体完全溶解后,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所得沉淀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质量关系如图5所示。

图5请回答:

(1)OA段无沉淀产生,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加入镁粉的质量为g;(3)产生氢气的质量。

3.(2013·泸州)表3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

表3

(1)表中3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相同。

(2)表中9号和17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则钠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3)请在表中①~⑤五种元素里选出恰当的元素组成一种常见的盐,该盐在农业生产上可用作复合肥料,则该盐的化学式为。

答案:1.B

2.(1)H2SO4+2NaOHNa2SO4+2H2O

(2) 2.4(3)0.2 g

3.(1)电子层数 (2)得到NaF(3)KNO3

(收稿日期:2013-11-22)

猜你喜欢
石灰水溶解度氯化钠
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溶解度曲线”考点击破
氯化钠水溶液结构的研究
树木为啥穿“白衣”
树木为啥穿“白衣”
溶解度曲线的理解与应用例析
中学化学(2016年10期)2017-01-07 08:47:24
热油中的食盐为何不溶化?
奥秘(2016年12期)2016-12-17 15:48:57
树干为何冬天穿“白衣”
善变的石灰水
CO2捕集的吸收溶解度计算和过程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