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展示】
鲁迅读书时喜欢嚼辣椒
鲁迅先生从小就热爱学习,喜欢读书。14岁时,他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冬天来了,天气寒冷,他往往被冻得打冷战,手指被冻得红彤彤的。鲁迅先生从一本书上看到,辣椒可以驱寒。恰好那学期,他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了他一枚金质奖章,鲁迅先生把奖章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买回了几串红辣椒,挂在了他书桌的上方。每当读书感觉到寒冷时,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除严寒,坚持读书。后来养成了习惯,连夏天读书时他也要不时嚼上一颗。鲁迅先生说,嚼上一颗,感觉精神更充沛。
王亚南读书时喜欢固定在椅子上
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翻译者王亚南,读书时喜欢把自己固定在椅子上。这个习惯的养成要追溯到1933年他乘船去欧洲时。一天,他在一艘客轮上读书,客轮行至中途,突然海上刮风了,巨浪滔天,船摇晃得厉害,使人无法站稳。这时,王亚南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说的,把他牢牢地绑在了柱子上。这时,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王亚南发现这种办法对抗除干扰很有效,后来,他就经常让家人把他绑在椅子上读书,直到读完了规定的内容后,才叫人解开。
钱钟书读书时喜欢泡脚
1945年抗战结束后,35岁的钱钟书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一天他正在泡脚时,一个作者送来一篇文章让他审阅,文章较长,钱钟书先生用了40多分钟的时间才看完。夫人杨绛怕水冷了,不时往桶里添加热水,钱钟书一边双脚互搓,一边阅读文稿,竟觉得有一种少有的惬意。后来,他每到要读一本重要的书时,就会将双脚泡在滚烫的热水中,优哉游哉地阅读。到后来他开始长篇小说《围城》的创作时,也喜欢一边泡脚一边写作。
陈道明的床有1/3被各种图书占领
看书,特别是历史书籍,花费了陈道明拍戏之余的绝大部分时间。即使是在拍戏时,他宾馆的床1/3被各种图书占领。陈道明喜欢看书,尤其热衷杂文,从鲁迅、胡适,到柏杨、李敖,这些杂文大家中,他对李敖最为佩服。陈道明说:“李敖是性情中人,我挺喜欢这人的。他很年轻化,属于战斗者,是个战士,战士就得流血,就得冒着各种枪林弹雨,我挺佩服他的。李敖是近代文坛一个挺重要的人物,他冲破了所谓书呆子的概念,他很社会化,有思想,开放,而且没把学问当成一种装饰物。”
邓亚萍读书时喜欢站着
被誉为“乒乓皇后”的邓亚萍5岁时就跟随父亲练习打乒乓球。上学后在坚持练习乒乓球的同时,她也没放弃文化学习。她尤其喜欢读书,看了很多世界名著。小时候,她的身材就比同龄的孩子要矮些。一次,她问爸爸:“我怎样才能长高啊,爸爸?”他爸爸开玩笑说:“你每天少坐多站,就会长高的。”邓亚萍信以为真,打乒乓球站着,读书时也站着,后来渐渐形成了习惯。1997年,年仅24岁的邓亚萍从国家队退役。退役后到清华大学外语系学习时,她就每天站着读书。她说:“虽然我早就知道站着读书不可能长高,但站着读书有个好处就是,不会睡着。”1998年2月,邓亚萍到英国剑桥大学读书时,仍然保持着这一癖好。
梁家辉的好气质源于对知识的追求
梁家辉,在当今香港影坛中,最富艺术气质的影将之一,而他的气质恰巧来源于对书籍的阅读和对知识的追求。他喜欢阅读《三国演义》《经典常谈》《红楼梦》《韩非子》《史记》《红楼梦》等书。通过广泛的阅读,梁家辉开设了“辉笔而就”的专栏,并精选结集《我对你说》。在报纸副刊上登文章的演艺名人有不少,但像梁家辉这么做足功课的却属少见。无论多忙,他几乎是以两天一篇的速度交稿,坚持近20年。而且其内容涉猎甚广,并融进了自己的生活阅历。
【运用示例】
人的癖好有各种各样的,即使是孔老夫子也有他的癖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就是说他是个典型的“美食控”。古往今来,各种癖好流传至今,最最出名的莫过于“读书癖”。且不说古代的囊萤映雪、凿壁借光这类比较“苦情”的有读书癖的人,单单是近代以来的几位读书成癖的人就让人不禁对读书这件事情大感兴趣——书何以这么吸引人?鲁迅爱吃着辣椒看书,说这样更有精神,用现在的话来说,鲁迅是一个“辣椒控”;王亚南在船上也读书,因为船晃得太厉害,他干脆把自己绑在柱子上看书,而把自己绑起来看书成了他的一种癖;而陈道明与书同床共枕恐怕也是一种癖,也许在他看来,世间最香莫过书香!
周国平说:“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书籍是望远镜,是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谁与我同行,又有谁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我的追求与调整。在和他人所见的比较中,选择自己的路,也不错过他人遇到的,我们就不会局限于视野所能领略的画面。看来,我们不如养成自己的读书癖,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