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琦,傅 娅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这一曾经特殊的元素将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一点。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受到广泛的关注,四川人注重休闲,尤其是成都历来便有“休闲”之都的称谓。
在城镇生活中的居民工作圈、以居住区为代表的休息圈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娱乐享受的休闲圈是四川汉族地区小城镇人们生活主要的三个圈,由此分别形成了行业文化、居住文化与休闲文化。这三个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并且四川汉族地区小城镇中休闲文化建立在行业文化与居住文化之上,是居民工作与居住相互交融的结果。小城镇的休闲文化决定了居民的品味和人们生活的幸福感,也决定了城镇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
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命状态,与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1]。而休闲文化是指人们通过必要劳动时间满足日常生活基本需求之后,为了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多方面的需求而进行的劳动。
在如今的趋势中,文化竞争成为各个城镇的有力竞争,城镇建设远没有城市遇到的机遇理想,就更应将文化产业作为城镇的灵魂。四川城镇休闲文化不仅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而且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更吸引了外来人员在当地旅游和建设小城镇,增加了城镇的经济收入,对城镇综合实力有显著的提高。建设城镇的休闲文化不是仅仅局限于创造一种休闲场所和环境,而是将休闲文化真正融入居民的生活中,因此说休闲文化建设是城镇的“软实力”一点也不过分。
(1)体育健身。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城镇没有大城市的设备齐全的室内运动场馆,多是户外的普通球类运动为主,这些场地也是多附属于单位或是学校。
(2)饮食。同样的食材被当地的人们用不同种类的方法烹饪,形成了独有的饮食文化,例如五凤镇的“草墩子”、“天鹅蛋”等(图1),均是由面粉为原材料做成的不同风味的小吃。
图1 小吃“草墩子”(http://news.chengdu.cn/content/2012-02/21/content_888590.htm?node=1760)
(3)赶集。在特定的节假日会举行集会,是当地流传已久的习俗,对于日后的街巷空间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图2)。
(4)参与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民俗活动主要是当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过节礼、春倌说春、点灯节和走人户等。走人户是指每当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图3),一般要带上猪肉、点心、酒等礼物,穿上新衣服前往,被拜访者将会盛情款待。
(5)喝茶。不局限于品茶,而是多聚集在茶馆中交谈、话邻里家常和棋牌等娱乐方式相结合。这一方式已成为城镇居民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
图2 小城镇人们赶集(http://ya.newssc.org/fz/system/2007/12/8/000092802.html)
图3 “走人户”民俗活动(http://jswm.newssc.org/system/2011/07/26/013247385.shtml)
总结:城镇居民休闲活动类型丰富,体现了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上文提到赶集是居民最受欢迎的一种活动,赶集所需要的空间形成了城镇中至少一条较长的主街格局形成,而为了民俗活动所建的庙宇等建筑增加了当地的民族特色;茶文化不局限于品茶喝茶,而是发展成集经济、政治和文化一体,是一种亲密的交往空间,符合城镇人们的交往需求。
(1)社区或单位活动中心,大多数的城镇体育活动场所是属于社区和单位机构,而个体经营的体育场所几乎没有;
(2)街道、商店;
(3)街头绿地,多是规模较小的场地,这与当地的人口等因素有关;
(4)校园,多是体育类活动的场地;
(5)茶馆,是小城镇人们最常选择的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除了喝茶品茶之外,还会有棋牌和聊天等活动;
(6)寺庙或是祠堂等,多是举行当地的祭拜类活动。
总结:综合上述场所的选择分析,受场地和人口等因素的限制和城镇服务半径出发,休闲方式的选择多是小型的户外活动空间,其中社区和单位活动中心和校园均是半开放空间,娱乐为主的场所多是开放性的公共空间,造成了当地居民休闲氛围浓厚,但是缺乏图书馆、博物馆等学习性的场所。
影响小城镇休闲方式的主要由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构成,主观因素是指社会群体因素和居民的心理需求,而客观因素中包括小城镇分布的地理特征、当地的经济条件、外来人员的影响、城镇服务设施街巷空间和建筑空间等。
3.1.1 小城镇社会群体的影响
社会群体的支持度,主要包括周围群体参与休闲活动的状况即家人、朋友、同事等形成的社会圈对本人休闲活动的支持。移民文化的加入,使得当地人们拥有一种豁达和包容的态度接受生活的变化,这种精神层面造成小城镇的休闲方式多样化、公共化和公开化。多样化是指休闲方式的种类比较多,不是单一的;公共化是指并不是一个人或者是一小部分人参与,而是全民参与进来;公开化则是休闲方式的场所均是在半开放空间和开放空间进行。
3.1.2 小城镇居民心理需求
马斯洛认为人的生理和安全为基本需求,而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价值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小城镇居民在满足了基本的心理需求后,休闲文化是在社会交往中寻得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的方式之一。四川小城镇居民的休闲方式是发生在开放空间中,因此促进了居民的交往频率,在交往中得到尊重,因此休闲文化可以满足当地人们的社交和尊重的心理需求。
3.2.1 地理位置
四川汉族地区地形丰富,主要有平原、山地和丘陵构成,气候湿润,常年冬季比较暖和,夏季比较凉爽,物种富饶,特别是成都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着建筑物“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2]的形式。
3.2.2 经济现状
小城镇的经济既没有城市的现代化也没有农村一味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模式,而是半开放式的。城镇居民生产模式以在小城镇工作和外出打工为主,只有较少的居民还保留了农耕模式。进过多次调研发现,四川汉族地区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当地的地理位置、交通、人文特色等因素相关。经济的发展会决定休闲生活的品味层次,较差经济的小城镇的城镇面貌欠佳,安全度不够高,因此居民的交往频率就降低,直接影响休闲文化的发展。其中,附属于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普遍比小城市的小城镇发达,对于城镇休闲文化的建设也比较重视。
3.2.3 人员构成
人口的迁移会直接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产生影响,同时对当地的文化有一定的冲击。如今四川小城镇的外来人员主要包括:外来居民、新移民和农民工。外来居民是长期在小城镇居住,但是在法律上不拥有当地的户口;新移民是迁移到当地,拥有当地的户口;农民工则是农村的劳动力到城镇来务工的人群。当外来移民的规模较大时,会带来新的休闲方式,直接对于休闲方式、场所、当地建筑和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造成休闲生活方面较大变化,反之时则影响不大。因此这三种人群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不仅要适应当地的传统,而且也是城镇文明的新的血液。
3.2.4 休闲服务设施
休闲设施的质量和休闲场所的管理的标准是以能否满足当地人们休闲方式为准。当小城镇人们需要休闲活动时,满意的休闲服务设施会加速人们休闲文化的推广,反之则不是。
3.2.5 街巷空间的布置
街巷是当地居民进行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形成休闲文化的本源。四川汉族地区河流和山川较多,小城镇街巷多围绕着水形成,如图4~图6所示为三种在水边形成的聚落:(1)在水系两边临水而居为最多;(2)街巷在水的一侧比较平坦的场地形成,这是由四川汉族地区部分地形是山体而决定的;(3)除此之外,街巷不是紧邻水边形成,而是考虑到地质等原因使得形成是距水源较近的区域而不是紧邻水边。与江南水文化不同,聚居的水系要比江南水系宽阔,形成的景观相较而言更气势磅礴,建筑淳朴,没有江南的繁复的装饰,无不体现蜀人的质朴与大气。
图4 建筑在临河两边布置
图5 建筑在河的一岸布置
图6 建筑在距河流较近的平坦地势
当在水边附近的村落愈来愈多时,连接各户的交通便形成了街道,主干道是形成较早且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的,当一条干道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时便衍生出了与主干道相垂直的街道便形成了人们看到的街巷。以上三种衍生出来的街巷空间的布置有:(1)规整型的街巷体系,具有十字方城和中轴线的特征;(2)不规则型的街巷体系,形式自由多变,有带状、网状和放射状等,多见于基地条件复杂处;(3)综合型的街巷体系,这种类型的形成是在自然、地理、文化和民俗等综合形成的。其中不规则的街巷体系在四川汉族地区小城镇中最为常见,这种灵活多变的街巷空间也赋予了人们进行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休闲文化也富有趣味。
3.2.6 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分室内和室外空间,而影响休闲方式的主要是建筑室外空间。人的户外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而休闲方式是属于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也就是说休闲方式的产生是要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和他人的参与中才能完成的。当户外空间质量不理想时只能发生必要性的活动。建筑室外空间的交往有低强度到高强度之分,休闲活动是属于高强度的接触,是发生在亲密的朋友接触之间。如图7~图9所示为安仁镇蔡山社区和图10~图12为安仁镇金井社区平面图,均是近5年内建的社区,但是从图中发现蔡山社区为普通多层房,社区的人均交往空间少,居住在楼层较高的人们不经常出行活动;而金井社区的建筑为联排的当地传统民居,且周边留有小块耕地便于住户种植蔬菜等,比较符合当地人们的居住模式,交往强度高,因此休闲文化能得到更好的启发和发展。
图7 蔡山小区局部平面图
图8 小区建筑为多层建筑
图9 小区面貌
图10 金井社区平面
图11 社区建筑采用传统民居
图12 建筑间的种植耕地
决定人们建筑室外空间交往的重要因素是尺度与规模,尺度过大缺乏向心力,尺度过小会显得拥挤,人们同样想逃离这块场地,合理的尺度空间会提高人们休闲文化的品味。四川小城镇的建筑体量多为二层建筑带有传统巴蜀特色,建筑外空间的规模尺度偏小,与自身的服务半径有关。尤其是城镇的老街,一般是4~6 m,形成的街巷自由,两边的建筑较近,人们交往的频率高,但是随着城镇进一步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导致空间不够用,必然造成人们不愿意在公共场所进行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均是建立在适度的尺度规模上,休闲活动在这种社交空间中受到启发、带来的独特的身心感受使休闲文化得到当地的认可。
经过上文的分析,小城镇休闲文化的优势是:(1)当地人们的心理上是认同休闲文化,满足了社交和尊重的需求;(2)休闲活动种类比较多,医疗、体育、娱乐等均有涉及,可以符合大多城镇居民需求;(3)多数是积极的休闲活动,有利于休闲文化的建设;(4)城镇的空间布局多是经过历史的发展,历代人们在此形成的街巷空间,因此尺度和规模适合当地的休闲活动的发展;(5)建筑外空间比较适合当地人们进行自发性和社交性活动。弱势是:(1)受小城镇经济的限制,休闲场所满足不了人们的休闲需求;(2)外来人群的人文素养参差不齐,对于休闲文化的建设很难提高和改进;(3)城镇的街巷空间多是自发形成,没有合理的规划,比较杂乱,虽然现在能满足当地人们的休闲文化需求,但并不是有机生长的空间,对于未来发展是一个阻力;(4)建筑外空间比较拥挤,长期以往,外部环境会比较恶劣,因此是不利人们外部交往的。
机遇:四川汉族地区小城镇的建设拥有悠久的历史文脉,休闲文化也是在移民文化不断更新发展的成果,城镇的有机发展是要以当地特色文化为主的发展,休闲文化的发展不仅反映了当地风情更是展现当地经济实力的一面,因此在城镇中发展休闲文化是提升小城镇的品味和促进经济繁荣的一种方式。保存较好的城镇街巷空间布局在后期合理的规划下,以适应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
威胁:休闲方式多发生在外部空间,不稳定因素增加,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休闲文化的高度需要一个平衡。街巷的布置决定着当地人们的交流程度,而四川汉族地区小城镇的地理位置多分布与交通不太便利的山地,街道布置杂乱,即使是后期规划改善,难度也不小,因此城镇休闲文化的品味比较难提高。
基于城镇的休闲氛围浓厚,大力发展休闲文化是四川汉族地区城镇发展的一大竞争点,但小城镇休闲文化建设并不是简单的上文提到的几种休闲方式,而是在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大环境、小城镇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脉特色、街道的空间布局和建筑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结果。其中地理位置和文脉是小城镇自身随着历史的发展便拥有的,在今后的休闲文化的发展中注意社会大环境中的外来人员和本地居民的文化素养水平对于休闲文化品位的影响,同时人们对于休闲文化的心理上的社交和尊重需求具体反映在街道的空间布局和建筑环境中。
[1] 张微.休闲文化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J].大众商务,2010(4):275
[2] 喻明红,辜彬,罗言云,等.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园林运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33(2):751-951
[3]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