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唐洪刚,倪 琨
(1.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3;2.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住宅是承载家庭生活的物质空间,由于家庭成员年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随之产生了家庭结构生命周期。在人和住宅的生命相同周期中,住宅应该具有适应家庭动态生活过程的功能。理想的居住模式是住宅空间划分应能适应家庭生命周期中的各阶段不同的要求,即可变的、可改造调整的、可持续发展的。
无论从国外的格罗庇乌斯与“扩展住宅单元”、勒·柯布西耶与“多米诺”体系及“酒架理论”、密斯·凡·德·罗与流通空间、约翰·尼可拉斯·哈布瑞肯与支撑体住宅理论,到国内的彭一刚、屈浩然设计的外廊式小面积住宅方案、鲍家声等设计建成的无锡支撑体住宅等,都是住宅可适性设计的探索和实践。
贵州天福公司是由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和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厂区规模大,离城市较远,而现有的住宅已远远不能满足在职职工的需求,须新建倒班宿舍以缓解这一局面。
在项目设计初期与建设方的沟通中明确,一个需要把握的设计原则是:倒班宿舍整体定位于二人单身宿舍,设施配备应齐全,但要考虑到以后单身职工组织家庭后户型的可变性、适应性。于是宿舍设计的出发点在于提供一定比例的个性化产品:可组合的标准居住单元,就如积木游戏中的积木块,是组合的基础。这样一个单元的标准化,为居住模式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可以不以单一的标准单元组合方式出现,而以复合型的产品组合和混合式的居住模式存在,同时也是为了建筑结构上的标准化节约成本。
在适应性住宅设计中,与一般住宅设计的区别在于,要考虑户型之间的连通关系,户与户之间不能绝对的分离,这种连通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三种:
(1)合并式套型:几个小套型可以合并成大套型;一个大套型可以分为几个小套型,从而形成套型大小和种类的变化;
(2)变化空间式套型:处于二个或二个以上套型之间的空间,可以纳入其中任何一个套型,一次实现套型大小和种类的变化;
(3)自由式套型:由合并式和变化空间式两种方式结合,实现套型在住宅楼内的自由调整【1】。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还考虑了常见的几种家庭结构变化。即是:单身职工“2”、核心家庭“2(父母)+1(独生子女)” 、复合家庭“2(父母)+1(独生子女)+2(父母)” 。针对上述的家庭类型、场地的限制性以及对居住模式的思考,于是充分结合最初的设计定位,不以传统的二居室、三居室的套型出现,而结合天福公司职工住宿现状探索出以下几种灵活可变的居住模式,提高倒班宿舍的适应性。
2.2.1 标准单元
宿舍标准单元是针对单身职工这一群体,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较简单,下班回家后主要的居住行为有娱乐(主要是看电视)、学习(上网、看书)、家务(做饭、洗衣)以及休息、卫生和就餐等。于是作出了6.6 m×6.6 m的标准单元设计,套内建筑面积为38 m2,在这样一个矩形中,完成了两个单身职工居住使用的空间,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合理紧凑。而且考虑了空间的复合和多用,娱乐空间与就餐空间整合,休息空间与学习空间整合,厨房与卫生间整合。厨卫整合在一个2.4 m ×6.6 m的方块内,将洗手盆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区域,也是划分厨卫的一个过渡空间,这样使得行为相对独立。生活阳台为洗衣、晾衣、储藏提供了一个工作空间。
天福职工宿舍就由若干这样的标准单元组合而成两栋板式建筑(图1),通过共同的管理门厅连接。这样形成的建筑外形规整、简洁,没有太多凹凸,体形系数小,有利于节能设计。
图1 宿舍局部透视
而这样的标准单元可以分别满足不同住户或同一住户不同居住时期的使用要求,在不影响主体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墙体的拆除和隔墙的增加来进行两室或三室改造,实现在砌体结构中不易实现的灵活性(图2)。
图2 宿舍标准单元
2.2.2 双拼户型
两个标准宿舍单元镜像布置,通过墙体的拆除,以及隔墙的砌筑,形成完整的一套两室两厅的户型,套内建筑面积仅为76 m2,功能布局紧凑合理,适合单身职工组织家庭后的核心家庭户居住。客厅开间进深为4.2 m×6.6 m,采光通风良好。内隔墙采用天福公司自产的磷石膏隔墙,且砌筑墙体部分的承重已预先进行了结构设计(图3)。
2.2.3 端部户型
由于场地的限制,使得标准单元端部的组合出现了奇数,于是结合三个这样的标准单元改造成一套三室两厅两卫的户型,套内建筑面积为115 m2,以供复合家庭户居住。相邻两个厨房可根据家庭习惯不同改造成一个比较宽敞的厨房,或者形成一间独立的小书房,提升居住品质(图4)。
图3 双拼户型
图4 端部户型
2.2.4 跃层户型
为了提供给职工多样化的居住方式,于是我们设计了一种跃层户型,直接在标准单元的基础上竖向完成。更好地表达了功能分区和空间效果(图5、图6)。
图5 跃层户型(下层)
图6 跃层户型(上层)
立面造型充分利用功能性构件、色彩的变化来体现建筑个性特征。建筑主体采用外墙乳胶漆,白色与咖啡色形成鲜明的颜色对比,使得整个建筑明快、活泼,为色彩黯淡的厂区增添一道风景线。而飘窗、凹阳台与墙身形成的凹凸、虚实对比,以及标准单元组合后形成的韵律感都使建筑物有更加耐人寻味的细节,而屋顶上简约的装饰构件将整个建筑拔高,增强了建筑的可识别性及体量感。建筑层次丰富,简洁而不单调。
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住宅建设,更新住宅设计观念,探讨新的居住模式。对90 m2以下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研究是一个初步的探索。该项目除了采用了相关的节能技术外,而且还用到天福公司自产的环保型磷石膏隔墙,体现了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原则。小户型的可变性设计,在低成本条件下创造出了高效率的户型空间,应变不同时期的家庭结构类型,处处体现出了节约的原则。
就天福职工宿舍标准单元的面积和空间来说,是非常紧凑的,因此必然要求建筑师进行精细设计,充分利用。为住户设计出既经济又实用的住宅套型,让每一平方米都能体现其功能和价值,坚持能用小空间满足功能要求的,就不用大空间,能重复利用的空间,就不再扩展新的空间,各功能空间尺度的确定,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做到既够用又不浪费。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栋住宅在交付使用之后,便处于永无完结的变革之中。在不同阶段中的不同使用者,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他们所居住的空间。住宅就是一个以使用者为中心的空间系统。在进行住宅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住宅适应当前的居住模式以及未来居住模式的可能性、适应性、可变性。住宅应该是成长型的,随居住者生命的成长而成长,随着居住模式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天福公司倒班宿舍正是住宅走向适应性道路上的一次探索,在以后的设计创作中,我们还将继续对此进行思考和研究。
[1] 王大鹏.对我国城市小户型住宅普适性与可变性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2] 鲍家声.支撑体住宅[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贾倍思,王微琼.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4] 吕爱民.应变建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