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校园商业街场所精神的塑造
——以西南交通大学北区商业街为例

2014-09-03 10:56:42林雪松
四川建筑 2014年5期
关键词:北区商业街场所

林雪松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

大学校园商业街是大学校园功能的组成部分,其与通常意义上的商业街相比有着自身突出的特点。大学校园商业街不仅服务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更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休闲的综合性场所。影响校园商业街活力的因素有很多,有显性的、物质的因素——如空间、环境要素等;有隐性的、情感的要素——如场所地域性、场所文脉、使用者行为活动等。对校园商业街场所精神的塑造而言,仅仅是物质空间的设计和改造是不够的,必须将情感因素与物质因素结合起来、寄情于物,才能塑造出让人们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商业空间。

1 场所与场所精神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自诞生以来,对人类建造、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鲜明的理性主义对建筑的复古主义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然而当这种鲜明,甚至固执的理性主义发展到极端的时候,人们慢慢意识到现代主义建筑对人类精神层面忽视这一重大弊端。“场所精神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正是西方社会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批判的高峰,各种建筑异彩纷呈。挪威建筑师和历史学家诺伯舒兹(Norberg Schulz)的“场所精神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场所一直是哲学界和建筑界所关注的问题。“场所精神”源于拉丁文,表达了一种始于古罗马时期的观念:任何“独立”存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即任何事物都有独特而内在的精神和特性。场所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反映了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特征。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实体上的形式,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场所作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载体,使世人建立起与周围世界积极而有意义的联系。

2 交往活动与场所精神

场所是一个集合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内容的整体,即:

(1)场所是由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建筑与特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

(2)场所是由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

(3)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有意义聚集的产物。

场所精神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的,是对其包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的提取和注入,是一个时间与空间、人与自然、现世与历史纠缠在一起的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诺伯特·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认为:“场所是有明确特征的空间,……而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各种有意义的场所。”场所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人的出现。场所是依据中心和边界两个要素而成立的,定位、行为图式、向心性、闭合性等同时起作用,形成场所的概念,没有人在其中的作用,就谈不上场所。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明“场所”,就是要强调人在空间中的感知、情绪和行为,场所具有一种内在的心理力度,吸引和支持着人们的活动。

场所精神是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现,只有通过人和场所的互动,才能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场所特征,从而理解到场所的本质——归属感和认同感。

人是商业街的主体,“步行”是维系商业街内各种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步行商业街不仅仅是提供商业的空间,同时它也是传递信息、产生交往行为的场所,是社会生活的舞台。商业街并非单纯的步行购物环境,而是以人为本,以步行为主的活动方式,包含商业和其他社会活动的中心场所,这是步行商业街的本质特征。

3 场所的解读

在场所精神塑造方法上面,以往多是从场所的文脉和地域性入手,塑造场所的历史传承和地域文化对于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人类的情绪难以捉摸,这样的设计方法就变得十分抽象,因此滋生了大量的复古建筑、山寨建筑等等。如果从引导交往行为这个方面来塑造场所的场所精神,就能有效避免这个问题。场所精神不再是形式上的记忆,而是情感上的记忆。

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犀浦镇,成都市西北方向,是成都平原水源地上水之处,地理环境非常优越。在该校区的规划中,一方面在教学区营造庄重、严肃的人文艺术空间,充分体现百年名校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学校以沱江为依托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功能划分明确——教学区与生活区以河为界,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了生活区对教学区的干扰,也有利于创造不同的意境。校园功能布局合理,流线简洁,平面肌理均衡有序,整体校园环境怡人,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

大学校园商业街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首先表现在校园商业空间的出现对大学校园的生活起到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作为商业存在的本职功能,它的出现满足了急剧扩大的物质需求;对于作为主要使用者的大学生们而言,以休闲和娱乐为主的校园商业空间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不仅拉近了个体间的了解与接触,也增加了他们与社会的了解和交流渠道。更重要的是,校园商业街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行为关系变得极其密切。因此,校园商业街的出现活跃了校园的整体氛围,给校园带来了蓬勃的生机。犀浦校区北区商业街有各种商铺,比如书店、饭馆、水吧等等,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自我放松和调节的重要场所。

4 场所精神的塑造

4.1 道路与边界空间

道路与边界的概念源于凯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向》中提到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道路更侧重于功能性,即我们日常行走的道路;而边界更侧重于景观性,可以是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在研究北区商业街的时候,笔者对道路和边界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融合,以适应北区商业街特定的场地特征。

道路与边界对于场所精神的塑造同样是通过引导交往活动产生来实现的,在这个方面,道路和边界扮演的角色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

道路最主要的功能是供行走的,行走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交通方式,行走可以是必要性活动,也可以是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一个人一次步行外出可能是公务、观光或参加集体活动,有可能一次外出兼具几种目的,也有可能单纯去做某一件事情。这样一来,道路在功能上就具有了复杂性和矛盾性,演化出了无数种可能,也就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

然而行进中的人们是很难产生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的,即使有,交往活动也会随着道路走到尽头而终止。道路能够促进交往活动的产生,必然要实现从步行空间到逗留场所的转变,这里就体现出了道路边界的重要性。与行走对物质环境的要求相比,驻足停留和小坐的要求更多,也更具综合性。大多数滞留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功能特征,如停下来驻足观望、交谈或者做一些其他的活动。受欢迎的逗留区域一般是沿建筑立面的地区或者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的过渡区。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了颇有特色的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森林、海滩、树丛、丛中空地等场地边缘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而开敞的旷野则无人光顾。

北区商业街在设计上借鉴了上述理论,从道路到建筑物外墙,形成一个道路——绿化带——铺装——建筑物外墙这样一个丰富的过渡带。在这个过渡带中,有道路——绿化带边界、绿化带——铺装边界、铺装——建筑物边界,这三个边界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着意装点成交往活动产生的“触媒”。设计师选择了绿化带——铺装这个边界,在这个边界上做了些许的环境要素,如围绕行道树的座椅等。然而在实际使用中,笔者发现这些座椅由于年久失修,长期无人维护已经变得破败不堪,如今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设置座椅这样单一的环境要素也是远远不够的,设置在道路边缘的座椅,无论是面对道路还是背对道路都会使人产生不适感,私密性的缺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假如能够提高绿化带的高度,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此外,环境要素也不够丰富,应当在建筑物的凹处、后退的入口、门廊、回廊等处都设置一些环境要素,如盆栽、景观柱、雕塑等。

4.2 区域空间

区域空间是商业街观察者能够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空间范围。商业街不能仅仅是一条单纯的道路,笔直而毫无变化的道路会使人感到乏味,更无法聚集人群产生交往活动。区域空间可以是芦原义信笔下的街道小游园,也可以是道路、广场相互串联的意大利式广场。区域空间的存在是人们对场所认知的重要源泉,当人们走进某一区域时,会感受到强烈的“场域效应”,从而与场所产生共鸣。

北区商业街内有一大二小三个内广场(图1),内广场是一种欧式的做法。其突出特点在于,内广场是一种“阴角”空间,这种阴角空间实际是在领域上包围广场,将人、物、活动等“生活气息”包围在广场之中,创造出一种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在空间构成上来说,三个内广场均由清晰的边界线构成一幅完整的图形——围合建筑、地面铺装以及广场尽头的绿化边界,增强了广场的向心性和收敛性。广场周围建筑有柱廊、墙体开洞等虚化处理措施,使得广场与围合广场的建筑在空间上相互渗透,围合而不封闭。这样的内广场,就像流水淤塞一样,将人流汇聚在广场之中并配以多样的环境要素,为广场增添了许多美丽。

图1 北区商业街大广场

内广场的这种阴角空间的性质对于人的交往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处理手法使广场中的人们产生一种领域感,身在广场之中就像身在自己家中一样处处流淌着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汇集在广场之中,发生各种交往活动也就有了先决条件。北区商业街的三个广场在平面上是三个完整的矩形,由周围建筑物的外墙以及柱廊围合而成。广场周围是各种各样的店铺,广场成为了街道的扩展,这种做法与圣马可广场有些类似,后者是被图书馆、教堂、总督府、市政厅等建筑围合成的一个具有完整图形的内广场。

内广场虽然可以汇聚人群,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景观核心,是无法吸引人们驻足停留的。景观核心作为环境要素必须位于广场的核心位置,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成为广场使用者的兴趣点,就像圣马可广场的塔楼一样,是广场的点睛之笔。然而北区商业街没有这样的一个景观核心,虽然能够聚集人群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来使人们驻足停留,无法很好地促进交往活动的产生,进而不能很好地塑造商业街的场所精神。幸运的是,广场中几家奶茶店的小铺子无意中成了景观核心——特色的木构小屋,摆在广场中的座椅、遮阳伞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适合休憩的场所,与三五好友在这里喝上一杯、谈谈人生成了许多学生闲暇之时的交往活动。

4.3 廊空间

北区商业街二层以外廊相连(图2),宽阔的外廊也为交往活动的产生提供了恰当的场所。廊空间是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转化与过渡的节点,更是串联各个室内空间的珠串,使得交往空间成为一个连贯叙事的场景。廊空间不仅具有组织交通和引导方向的功能,同时对于场所精神的塑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独立的廊空间会创造独特的场所精神,是学生们交往交流重要空间,此时廊空间成为被交流活动重新赋予意义的空间,这正是场所精神所要表达的。

图2 北区商业街廊空间

4.4 空间节点

空间节点是不同空间的交汇点或者空间与环境要素的结合点,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人们交往活动的汇聚点、触发点。空间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导致了交往活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于是空间节点在塑造场地空间特征与场所精神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

北区商业街在较大的广场内有这样的一个空间节点,即连接廊空间与内广场的室外楼梯(图3)。设计师似乎借鉴了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西班牙楼梯(Spanish Steps) 的设计(图4),以期使室外楼梯能够像西班牙楼梯那样成为整个场地的空间核心,成为引导人们交往活动产生的触发点。室外楼梯的设置,也使得内广场的空间更加丰富,增加了内广场的空间层次。

图3 北区商业街室外楼梯

图4 西班牙大楼梯

5 结束语

建筑是处于特定场所中建筑,场所的场所精神应该是以人的交往活动为基点,以满足人们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目标。建筑应该是在对场所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积极的回应。因此大学校园商业街的设计应把重点放在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需求以及精神寻求的关怀上,努力塑造层次更丰富的空间特征和场所精神,体现当今的时代精神和城市特色,同时展现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这才是大学校园商业街场所精神塑造的关键所在。

[1] 诺伯舒兹.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台北: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7

[2] 芦原义信. 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3] 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 李和平.现代步行商业街的本质特征与规划设计[J].规划师, 1998, (3)

[5] 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 2001, (1)

猜你喜欢
北区商业街场所
成都市商业街船棺与古蜀水文化
天府新论(2024年2期)2024-03-14 09:38:14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听的场所
现代装饰(2020年7期)2020-07-27 01:28:32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债券(2020年6期)2020-07-06 03:36:00
张集矿北区铁专线软土段路基加固维护技术研究
工程与建设(2019年4期)2019-10-10 01:45:46
远离不良场所
黄骅坳陷中北区多元复合成因浅层气藏与序列
录井工程(2017年4期)2017-03-16 06:10:48
恋爱场所的变化
现代商业街区设计与商业模式的探讨
淮北选煤厂北区工艺设备改造对选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