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川特产

2014-09-02 11:55:21史银堂
老年世界 2014年2期
关键词:稀粥大青山鲤鱼

史银堂

平川的米

大青山的炭

黄河的鲤鱼美名传。

这是一段表说土默川及其相邻山、河三种不同地形地貌盛产的三种特产的串话。这段串话广泛流传于大河上下、青山南北和整个土默川平原。

“平川”就是指的土默川,因其平坦辽阔、海海漫漫、茫茫荡荡、视野辽远,故概括形容为“平”。“米”,指土默川平原盛产的糜米、黄米、谷米。这三种米,特别是糜米,一直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土默川人经常食用的最主要的主食品种。

糜米是由糜子去掉糠皮后留下的籽粒。糜子古称穄 ,也作稷。《植物名实图考》说:“穄,稷也,为不粘之黍。”糜米的蛋白质含量高,当地有“滚水(即开水)泡饭,一吃个肉蛋”的俗话传世。

糜黍的用处极为广泛:用糜子可炒制炒米。炒米是当地蒙汉人民特别喜欢食用的方便食品,既可随时随地干吃,又可泡在奶茶、油面茶中食用,又脆又香,止饿耐饥。将糜子的糠壳去除后,留下的子粒即为米。糜米可熬稀粥、稠粥,可焖米饭,蒸捞饭,可用油、盐、葱与米饭一起炒成油炒饭,也可用油、鸡蛋等料与米饭一起炒制蛋炒饭,也可与面条、蔬菜等一起煮成搁锅饭。当地还相当流行用浆米罐将糜米浆酸(发酵)吃酸饭的风俗。酸饭包括酸稀粥、酸稠粥、酸焖饭等。酸饭在暑热天吃祛暑泻火,筋道爽口,特别是将酸粥抹上胡油炝熟的辣椒吃,酸中有辣,辣中有酸,那个劲儿真令人馋涎欲滴。因此当地有“辣角子抹粥——挺兜”的歇后语传世。其意思是吃着辣椒子抹粥,感到特过瘾、满足、惬意。过去,当地男女青年找对象去相人家,其中内容之一,就是看对方家的锅渠壕里有无浆米罐子,有几个浆米罐子,有者,多者,为殷实富裕之家,无者则是穷困人家。

20世纪60年代前,土默川一带面少米多,当地居民,特别是农村农民,多数时日,差不多每日三顿糜米饭,只在过节或待客时才吃白面。糜米加工成面粉称米面,米面可作米凉粉、煎饼、发糕、窝窝头、刀切花儿,还可泼茶糖。过春节时将米面加水发酵后用鏊子摊成花儿,冷冻后吃起来冰凉微甜,水凌凌的,十分可口。

黍子粘糯,压成面作成的窝头叫软筋窝窝,这是过去穷人家常吃的主食。将黍子去掉糠皮留下的籽粒为黄米。黄米可作稠粥、凉糕、粽子、腊八粥等。黄米加工成面粉为黄米面,也称糕面。糕面可做素糕、枣糕、元宵、油蛋蛋、油圐、油炸糕等。炖肉汤汤沾素糕为土默川一带的出色佳肴。油炸糕粘糖或佐以烩菜、炖肉则是当地居民过节或待客的上等好饭,油炸糕的表层酥脆油香、糕面又软又筋,趁热吃热腾腾、软溜溜令人难忘。糜黍的糠皮可作家畜、家禽的精饲料,颖壳和秸秆是牲畜、特别是耕牛的好饲料;脱粒后的穗可作扫炕、床的笤帚。

谷米,又名小米,是谷子去糠皮后留下的籽粒。谷子古称粟,也称狗尾粟,为禾本科狗尾属一年生草本粮食、饲料兼用作物。我国为其起源中心。土默川沿山区多有种植。那里多为沙质土,背风向阳,有井水和沟水浇灌,又人多地少,能精耕细作,所产谷米颗粒饱满不仅供当地人食用,而且远销张家口、北京、天津等地,在京包铁路沿线颇有名气。谷米营养丰富,籽粒可作主食,做稀粥、稠粥、焖饭、凉粉等,谷米面可作发糕、窝窝,可摊花儿,糯性谷米可制作糕点和酿酒。谷粒为家禽和笼鸟的优质饲料,谷糠可喂猪、鸡,谷草为大牲畜骡马的重要上等饲料。当地有谷米稀粥好消化养人的说法,是大病初愈者和坐月生孩子母亲的上好调养品、保健品。谷米绿豆稀粥是夏季祛暑下火的常用食品。

“大青山中的炭”中的“大青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土默川平原之北,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海拔一般在1500~1800米,南部巍峨陡峭,北侧则倾斜和缓。矿产资源有煤、铁、金、银、铜、石英石、石棉、云母、石灰石等,其中煤为大宗。“炭”即煤炭,是重要的工业燃料、原料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大青山的炭”蕴藏在呼和浩特市西北——包头市北的大青山中。

大青山的煤炭开采历史较长,据《绥远通志稿》记载,清朝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有反清失败兵将潜入大青山产煤处,向当地蒙古人租地开采煤炭。到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煤窑已增至157座,而且历久不衰。据有关史料记载,石拐煤矿是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开始开采的,宽甸子煤矿是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左右开始开采的,杨圪愣煤矿也是与之同期开采的,葫芦斯太煤矿是道光十四年(1834年)开始开采的。这些煤矿的始起阶段均为私人所有,采煤全靠人工用铁锤、镢子、铁锹、撬棍采挖,以篓、筐、拖子作搬运工具,窑工下窑戴毡制窑帽,点燃绑在窑帽上的窑灯作照明,窑内靠自然通风。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二月,绥远将军贻谷等奏请朝廷,将万家沟、巴图沟、五当沟一带煤窑改为官办。清朝末年,土默特旗设立“窑厘局”专收煤税。

民国2年(公元1913年),时任晋西镇守使兼陆军第九师师长的孔庚,联合王同春、王建屏等创办漠南矿业有限公司,次第开办石拐营盘湾、西官井、窑沟等煤矿,到民国5年(公元1916年),拥有员工1200人,年产原煤12万吨。加之附近其他私人和军人开办的煤窑,当时,石拐到包头的山路上驮煤驼队、毛驴和拉煤的车辆络绎不绝,昼夜不停。

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大青山的万家沟、一前晌沟、前察沟、白狐子沟、圪臭沟、康巴尔渠沟、杨圪塄、石灰沟、巴图沟、大斗林沁沟、马留沟、小炭沟、阿刀亥沟、水涧沟、五当沟、后店子、忽洞沟、宽甸子、葫芦斯太、井子沟、灶火沟、杨树沟、果木里沟、白石头沟、窝尔沁壕、哈页忽洞、甲坝等处,共开办煤窑100多处,所产煤炭除供土默川、大青山的居民、铁匠炉、铸匠炉等使用外,还可外销相当多的数量。日寇侵占土默川、大青山期间,成立“大青山煤炭株式会社”,对大青山的煤炭资源进行疯狂掠夺式开采,年均日产原煤300余吨,绝大部分运到日本。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相继成立煤炭管理机构,对大青山煤田逐步实现有计划的现代化开采。

“黄河的鲤鱼美名传”。滚滚滔滔的黄河水弯弯曲曲地从土默川南缘流过,不仅给土默川带来丰富的浇灌水源,而且盛产鲤鱼、鲶鱼、鲫鱼、草鱼、蛇鱼等水产品,其中黄河盛产的“红拐子金翅鲤鱼”数量最多、产量最大、肉质最鲜美,闻名遐迩。

鲤鱼属鲤形目、鲤科,又名鲤子、鲤拐子。黄河鲤鱼是鱼类中一个别具特点、别具风味的品种。其外形呈纺锤形,头小、眼睛大、体长而略扁,背鳍基部较长,侧线鳞34~40片,口部上颚有须两对,背鳍和臀鳍硬如锯齿,背部颜色灰黑,腹 部为白色,体侧颜色从背部向腹部逐渐变浅、变黄,尾的中部与臀鳍两端部分呈显红色,因此得名“黄河红拐子金翅鲤鱼”。其肉质紧厚、鲜嫩,味道香美,是土默川人常吃的风味食品。特别是每年黄河冰消河开之时的“开河鱼”肉质肥厚鲜嫩,味道美不可言,价格昂贵。慕名食用者蜂拥而至,黄河沿岸专售“开河鱼”的餐馆更是车流不断,座无虚席。清朝时,黄河鲤鱼曾是进贡朝廷、皇宫的上等贡品。因此,黄河鲤鱼的美名传遍四方。endprint

猜你喜欢
稀粥大青山鲤鱼
保护大青山
读《鲤鱼跳龙门》有感
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9:04
巍巍大青山
大青山颂
草原歌声(2021年3期)2021-03-09 05:10:26
鲤鱼旗装饰坠
鲤鱼跳龙门
学生天地(2018年18期)2018-07-05 01:51:36
各有其土 (外一首)
中国诗歌(2017年12期)2017-11-15 04:04:05
稀粥南北味
特别文摘(2017年14期)2017-11-13 18:42:20
谁喝光了我的汤
广西大青山西南桦人工林群落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