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云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善于和敢于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引导初中学生的正确行为,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笔者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陶冶学生积极的情操,增强学生调节的能力,组织开展丰富的活动,开辟心理沟通的渠道等策略措施与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德育教育
实行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后,小学和初中都采取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设置课程的方式,构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结构,既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衔接,又淡化了各学科的界限,并强调了在各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和实施德育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把德育教育纳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抓好贯彻落实。在对初中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充分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与心理特征,善于和敢于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引导初中学生的正确行为,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进行分析探讨,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德育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关系
初中语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涵盖面较广。对初中学生而言,它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内容。一是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冲突、渗透是不可避免的。21世纪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更大胜利的世纪,培养学生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这正是语文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二是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当前,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需要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逐步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等等,显然,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三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正在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爆炸性增长,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相互关系日益复杂,这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四是养成自觉的法律意识。现代化社会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法制化。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法制观念、守法意识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是我国悠久的人文思想传统中一个明显的薄弱点。语文教师在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中,应当有意识地自觉加强这方面的努力。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德育
(一)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物品质,进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比如在《徐霞客游记》中,教师要通过教材描写徐霞客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敢于抛弃传统的思想观念,不畏艰险,游览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并创作出了有名的《徐霞客游记》,并以此教育和引导学生要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陶冶学生积极的情操
陶冶学生积极的情操,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础。这是因为,情感是构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心理因素,初中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发展状态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初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积极赋予学生情感因素,教育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使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进而不断地陶冶自己积极的情操。
(三)增强学生调节的能力
增强学生调节的能力,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前提。实施德育教育不仅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材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积极主动磨练自己的意志。
(四)组织开展丰富的活动
组织开展丰富的活动,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沟通能力,进而逐步消除心理障碍,也能够使师生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进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学生缺乏自信、恒心和毅力等实际情况,积极教育和引导他们,从而使他们受到极大的启发,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进而促使其全面健康发展。
(五)开辟心理沟通的渠道
开辟心理沟通的渠道,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的初中学生为了应付教师,并没有讲真话。针对这一现状,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辟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与学生进行充分平等的沟通交流,同学生一道探讨人生问题,进一步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喜怒哀乐,进而了解和掌握其出现不良心理因素的原由。此外,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进行谈话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思想,同学生培养感情,进而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由此可见,积极开辟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有效和科学合理的。
总之,德育教育虽然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那么,如何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继续探讨与实践。因此,我们要制定详实有效的目标和计划,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积极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寓教于乐,切实把德育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领域,加强道德教育的内化,积极探索和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兴兵.《初中语文教学实施德育的材料与途径》[J].《素质教育论坛》.2010(06).
[2]易斌.《例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学术论坛》.2009(08).endprint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