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喜欢的功课。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写作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但是我们发现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却没有一本作文教材,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又要应付考试中的作文,教师从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一一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致使小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另外,作文的批改总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教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导致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所以很多学生害怕作文,视作文为烦事、苦事。把作文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课外作文选的参考和自己的凭空想象,东拼西凑,改头换面,乱写一通,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达”意。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厌恶之情。
二、让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一切的创作有赖于人的思维能力的发达和创新意识的产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作文与生活相结合的途径具体说来就是感悟自然、社会、人生。所谓感悟就是观察、感受、体悟、思考。感受是基础,体悟是升华。
长期以来,爱应试教育的影响,校园生活单调乏味这就造成学生作文脱离生活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传统作文教学没有重视引导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是造成学生作文脱离生活的主观原因。从某种意义上,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阅历,还不如说学生缺乏生活的体验。学生缺乏生活气息,与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敏感不无关系。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和养成体验生活的习惯。
感悟自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灵性,小至花鸟虫鱼,大至山川河流,非大自然不能陶其情,非大自然不能冶其性。回归自然,感受自然,就是回归人的天性。感悟自然有重要的审美作用。
感悟社会,可以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作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譬如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科技发展、就业等等。这些都是作文的现实题材,可是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作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包括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也包括社会生活。否则作文教学的视野就狭窄了。
感悟人生就认识别人,认识自己。交际和阅历是人生的财富。只得对人生较深的体验,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人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为做文章提供的丰富的材料,是作文的丰富矿藏。问题在于我们每天都在生活,却很少留心去观察,从丰富的人生矿藏中去感受。要引导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呼唤学生的人生信念和理想。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从人生的百科全书式去撷取写作素材。
三、让学生自己作“文”
小学生的所谓“创造”,只能是相对模仿而言的,我们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自己作文,要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极发现和了解事物,然后运用自己的想象,或者感悟,重组语言,进行“作文”。只要是书上和其他同学没有用过的,哪怕只是一个句子的叙述,一个词语的新用法,教师都要抓住机会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尝到独立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树立他们独立写作的信心,也借以激起其他学生的创造欲。尤其是在课堂上新学的词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运用,例如造句,再要求学生把它们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对于有自己新观点、新体会的作文,或者是描写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的新问堂上当作范文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讨论,为什么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写,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创造,如何创造。
我们倡导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当他们做到眼观四处、耳听八方,接触和了解了一些事物后,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引起大脑的思考,考虑成熟之后就产生了同外界交流的欲望,加上教师的及时引导和鼓励,一篇优秀的作文就这样创作出来,抄袭和机械模仿的现象当然就不复存在了,也就更加真实了,更能表情达意。
四、作文评价要善用良性激励评价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文章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教师适当的激励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让一些中等生可以更好地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还可以激发上等生的竞争意识。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之路毕竟是艰难的。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注重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写作技巧,注重作文评改,让学生从“厌”写变“乐”写,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真正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endprint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