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敏+李伟春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心电图ST-T改变和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研究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对象为他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125例患者,分析患者在其他医院的常规心电图显像资料和冠状动脉进行造影的结果。结果:125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呈阳性者92例,其中36例心电图ST-T改变;冠状动脉造影呈阴性者33例,其中18例心电图ST-T心电图改变。冠状动脉造影42例呈阳性且单支病变者中17例心电图ST-S改变,其余50例阳性多支病变者18例心电图ST-T改变。结论:依据心电图ST-T改变确诊冠心病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较高,冠心病的诊断不能只依赖于心电图ST-T的改变,应及早实行冠脉造影以准确判别。
【关键词】心电图、冠心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长时间以来心电图ST-T改变一直被认作是因为冠状动脉产生粥样硬化或者狭窄所导致的冠脉供血不充分的心电图的典型表现。近些年来,对此已有许多学者提出疑问。本次试验分析比较125例患者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测结果,研究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观察对象为他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125例患者,其中男性82例,女性43例,年龄56~70岁,平均年龄为(57.21±7.21)岁。所有患者均无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失衡等诊断。
12方法
1.2.1 心电图检查 全部患者在不同时间于安静状态下进行至少2次12导联心电图检查,有些患者在出现胸痛时记录其心电图。ST段发生改变的诊断依据:(1)安静状态下病人心电图上有至少2个导联ST段在J点后的0.06~0.08s为下斜状或水平状压低≥0.05mv;(2)2份以上不同时间的心电图有着相同ST段压低的程度和导联。T波视为异常的标准:主要为R波导联T波呈倒置、双向、低平。
1.2.2 冠脉造影 经桡动脉对左右两侧冠状动脉行多体位的造影,官腔狭窄超过50%视为阳性,分别对冠状动脉的各分支评定狭窄状况,超过2个分支病变视为多支病变。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版软件处理所获数据。
2结果
2.1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ST-T改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ST-T改变比较
组别例数心电图ST-T改变阳性率(%)冠心病组923639.13%非冠心病组331854.54%X20.071P>0.05
2.2心电图ST-T改变与冠脉病变支数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心电图ST-T改变与冠脉病变支数的比较
组别例数心电图ST-T改变阳性率(%)单支病变组421740.48%多支病变组501836.00%X20.086P>0.053讨论
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标准常为此三项指标:冠心病患者具高危因素、胸前区出现疼痛及心电图ST-T改变。然而,随着冠脉造影的广泛应用,一些患者有持续性的ST-T改变,冠脉造影结果却表明正常;而冠脉造影显示多支病变者,心电图结果却表明无异常。
本研究中125例患者中冠脉造影呈阳性者92例(冠心病组),其中36例心电图ST-T改变;冠脉造影呈阴性者33例(非冠心病组),其中18例心电图ST-T心电图改变(P>0.05),组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心电图均有较高的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所以,针对有冠心病症状伴随ST-T改变者,必须先排除非缺血性ST-T改变的病症后再判断冠脉是否异常。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为高血压,因为其冠脉微血管有较大阻力,冠脉灌注压下降显著及继发心肌肥厚引起的心肌缺血[2],此外心室处肌复极病变、各种因素引起的心肌肥厚、电解质失衡、药物作用、甲状腺疾病等因素也会造成心电图ST-T的改变,进而导致确诊冠心病的复杂性。
本组研究结果还表明,即使存在冠状动脉的严重病变,大部分情况下心肌无缺血表现,血液供需处平衡状态,也观察不到心电图的改变,此种平衡可能为心肌不同部分及情况的综合结果,心肌坏死区域不供血,缺血区域的冠脉供血减少,需求也减少。而正常心肌处的冠脉正常供血,需求正常。因而,心脏整体血液的供需呈相对平衡。
本组一些常规静息状态下的心电图无改变的患者,发生胸痛时心电图记录到短暂的缺血性ST-T改变,胸痛停止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表明冠状动脉有严重病变者安静情景下的心肌氧供需呈低水平的平衡,在紧张或者活动等心肌耗氧增加的情况下时,此种低水平的平衡立即被打破,进而表现出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以及对应的心电图发生改变。此种情况下心电图的诊断可作参考。
总之,冠心病的诊断不能只依赖于心电图ST-T的改变,应及早实行冠脉造影以准确判别。
参考文献
[1]董巧玲,高雯,马贺等.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9):575-576.
[2]司徒志强, 王明飞, 张晶晶. 心电图 ST-T 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 当代医学, 2011, 17(17): 88-89.
[3]林榕. 心电图 ST-T 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1, 24(001): 112-113.
endprint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心电图ST-T改变和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研究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对象为他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125例患者,分析患者在其他医院的常规心电图显像资料和冠状动脉进行造影的结果。结果:125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呈阳性者92例,其中36例心电图ST-T改变;冠状动脉造影呈阴性者33例,其中18例心电图ST-T心电图改变。冠状动脉造影42例呈阳性且单支病变者中17例心电图ST-S改变,其余50例阳性多支病变者18例心电图ST-T改变。结论:依据心电图ST-T改变确诊冠心病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较高,冠心病的诊断不能只依赖于心电图ST-T的改变,应及早实行冠脉造影以准确判别。
【关键词】心电图、冠心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长时间以来心电图ST-T改变一直被认作是因为冠状动脉产生粥样硬化或者狭窄所导致的冠脉供血不充分的心电图的典型表现。近些年来,对此已有许多学者提出疑问。本次试验分析比较125例患者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测结果,研究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观察对象为他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125例患者,其中男性82例,女性43例,年龄56~70岁,平均年龄为(57.21±7.21)岁。所有患者均无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失衡等诊断。
12方法
1.2.1 心电图检查 全部患者在不同时间于安静状态下进行至少2次12导联心电图检查,有些患者在出现胸痛时记录其心电图。ST段发生改变的诊断依据:(1)安静状态下病人心电图上有至少2个导联ST段在J点后的0.06~0.08s为下斜状或水平状压低≥0.05mv;(2)2份以上不同时间的心电图有着相同ST段压低的程度和导联。T波视为异常的标准:主要为R波导联T波呈倒置、双向、低平。
1.2.2 冠脉造影 经桡动脉对左右两侧冠状动脉行多体位的造影,官腔狭窄超过50%视为阳性,分别对冠状动脉的各分支评定狭窄状况,超过2个分支病变视为多支病变。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版软件处理所获数据。
2结果
2.1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ST-T改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ST-T改变比较
组别例数心电图ST-T改变阳性率(%)冠心病组923639.13%非冠心病组331854.54%X20.071P>0.05
2.2心电图ST-T改变与冠脉病变支数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心电图ST-T改变与冠脉病变支数的比较
组别例数心电图ST-T改变阳性率(%)单支病变组421740.48%多支病变组501836.00%X20.086P>0.053讨论
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标准常为此三项指标:冠心病患者具高危因素、胸前区出现疼痛及心电图ST-T改变。然而,随着冠脉造影的广泛应用,一些患者有持续性的ST-T改变,冠脉造影结果却表明正常;而冠脉造影显示多支病变者,心电图结果却表明无异常。
本研究中125例患者中冠脉造影呈阳性者92例(冠心病组),其中36例心电图ST-T改变;冠脉造影呈阴性者33例(非冠心病组),其中18例心电图ST-T心电图改变(P>0.05),组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心电图均有较高的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所以,针对有冠心病症状伴随ST-T改变者,必须先排除非缺血性ST-T改变的病症后再判断冠脉是否异常。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为高血压,因为其冠脉微血管有较大阻力,冠脉灌注压下降显著及继发心肌肥厚引起的心肌缺血[2],此外心室处肌复极病变、各种因素引起的心肌肥厚、电解质失衡、药物作用、甲状腺疾病等因素也会造成心电图ST-T的改变,进而导致确诊冠心病的复杂性。
本组研究结果还表明,即使存在冠状动脉的严重病变,大部分情况下心肌无缺血表现,血液供需处平衡状态,也观察不到心电图的改变,此种平衡可能为心肌不同部分及情况的综合结果,心肌坏死区域不供血,缺血区域的冠脉供血减少,需求也减少。而正常心肌处的冠脉正常供血,需求正常。因而,心脏整体血液的供需呈相对平衡。
本组一些常规静息状态下的心电图无改变的患者,发生胸痛时心电图记录到短暂的缺血性ST-T改变,胸痛停止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表明冠状动脉有严重病变者安静情景下的心肌氧供需呈低水平的平衡,在紧张或者活动等心肌耗氧增加的情况下时,此种低水平的平衡立即被打破,进而表现出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以及对应的心电图发生改变。此种情况下心电图的诊断可作参考。
总之,冠心病的诊断不能只依赖于心电图ST-T的改变,应及早实行冠脉造影以准确判别。
参考文献
[1]董巧玲,高雯,马贺等.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9):575-576.
[2]司徒志强, 王明飞, 张晶晶. 心电图 ST-T 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 当代医学, 2011, 17(17): 88-89.
[3]林榕. 心电图 ST-T 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1, 24(001): 112-113.
endprint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心电图ST-T改变和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研究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对象为他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125例患者,分析患者在其他医院的常规心电图显像资料和冠状动脉进行造影的结果。结果:125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呈阳性者92例,其中36例心电图ST-T改变;冠状动脉造影呈阴性者33例,其中18例心电图ST-T心电图改变。冠状动脉造影42例呈阳性且单支病变者中17例心电图ST-S改变,其余50例阳性多支病变者18例心电图ST-T改变。结论:依据心电图ST-T改变确诊冠心病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较高,冠心病的诊断不能只依赖于心电图ST-T的改变,应及早实行冠脉造影以准确判别。
【关键词】心电图、冠心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长时间以来心电图ST-T改变一直被认作是因为冠状动脉产生粥样硬化或者狭窄所导致的冠脉供血不充分的心电图的典型表现。近些年来,对此已有许多学者提出疑问。本次试验分析比较125例患者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测结果,研究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观察对象为他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125例患者,其中男性82例,女性43例,年龄56~70岁,平均年龄为(57.21±7.21)岁。所有患者均无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失衡等诊断。
12方法
1.2.1 心电图检查 全部患者在不同时间于安静状态下进行至少2次12导联心电图检查,有些患者在出现胸痛时记录其心电图。ST段发生改变的诊断依据:(1)安静状态下病人心电图上有至少2个导联ST段在J点后的0.06~0.08s为下斜状或水平状压低≥0.05mv;(2)2份以上不同时间的心电图有着相同ST段压低的程度和导联。T波视为异常的标准:主要为R波导联T波呈倒置、双向、低平。
1.2.2 冠脉造影 经桡动脉对左右两侧冠状动脉行多体位的造影,官腔狭窄超过50%视为阳性,分别对冠状动脉的各分支评定狭窄状况,超过2个分支病变视为多支病变。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版软件处理所获数据。
2结果
2.1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ST-T改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ST-T改变比较
组别例数心电图ST-T改变阳性率(%)冠心病组923639.13%非冠心病组331854.54%X20.071P>0.05
2.2心电图ST-T改变与冠脉病变支数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心电图ST-T改变与冠脉病变支数的比较
组别例数心电图ST-T改变阳性率(%)单支病变组421740.48%多支病变组501836.00%X20.086P>0.053讨论
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标准常为此三项指标:冠心病患者具高危因素、胸前区出现疼痛及心电图ST-T改变。然而,随着冠脉造影的广泛应用,一些患者有持续性的ST-T改变,冠脉造影结果却表明正常;而冠脉造影显示多支病变者,心电图结果却表明无异常。
本研究中125例患者中冠脉造影呈阳性者92例(冠心病组),其中36例心电图ST-T改变;冠脉造影呈阴性者33例(非冠心病组),其中18例心电图ST-T心电图改变(P>0.05),组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心电图均有较高的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所以,针对有冠心病症状伴随ST-T改变者,必须先排除非缺血性ST-T改变的病症后再判断冠脉是否异常。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为高血压,因为其冠脉微血管有较大阻力,冠脉灌注压下降显著及继发心肌肥厚引起的心肌缺血[2],此外心室处肌复极病变、各种因素引起的心肌肥厚、电解质失衡、药物作用、甲状腺疾病等因素也会造成心电图ST-T的改变,进而导致确诊冠心病的复杂性。
本组研究结果还表明,即使存在冠状动脉的严重病变,大部分情况下心肌无缺血表现,血液供需处平衡状态,也观察不到心电图的改变,此种平衡可能为心肌不同部分及情况的综合结果,心肌坏死区域不供血,缺血区域的冠脉供血减少,需求也减少。而正常心肌处的冠脉正常供血,需求正常。因而,心脏整体血液的供需呈相对平衡。
本组一些常规静息状态下的心电图无改变的患者,发生胸痛时心电图记录到短暂的缺血性ST-T改变,胸痛停止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表明冠状动脉有严重病变者安静情景下的心肌氧供需呈低水平的平衡,在紧张或者活动等心肌耗氧增加的情况下时,此种低水平的平衡立即被打破,进而表现出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以及对应的心电图发生改变。此种情况下心电图的诊断可作参考。
总之,冠心病的诊断不能只依赖于心电图ST-T的改变,应及早实行冠脉造影以准确判别。
参考文献
[1]董巧玲,高雯,马贺等.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9):575-576.
[2]司徒志强, 王明飞, 张晶晶. 心电图 ST-T 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 当代医学, 2011, 17(17): 88-89.
[3]林榕. 心电图 ST-T 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1, 24(001): 112-113.
endprint
特别健康·下半月201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