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68例肺栓塞患者的疗效影响分析

2014-08-25 21:39:12崔玲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肺栓塞护理

崔玲

【摘要】目的: 分析肺栓塞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8例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气均改善,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CL-90各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躯体化、敌对、其它因子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在肺栓塞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干预;肺栓塞;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肺栓塞是呼吸内科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多为血栓,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偶见气体栓、脂肪栓等[1]。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肺栓塞的检出率也逐渐增多,同时肺栓塞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增高。护理人员及时的掌握肺栓塞的进展能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我院68例肺栓塞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为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标准符合2001年5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标准[2]。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54-78岁,平均(63.6±6.5)岁;观察组34例,男17例,女17例,年龄56-79岁,平均(64.2±6.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 常规护理

①一般护理:保持良好的治疗环境,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每4h测量一次体温,注意保暖;②症状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给予下肢皮温和肿胀等情况的观察;③体位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是导致肺栓塞的主要原因,所以为了防止血栓脱落再次导致肺栓塞采取的措施有热敷下肢、避免挤压肌肉、禁止随意搬动患者或者突然改变体位[3],同时抬高患肢利于静脉回流和减轻下肢肿胀;④溶栓和抗凝护理:出血是肺栓塞溶栓和抗凝后常见的并发症,应密切观察皮肤有无出血倾向,减少动静脉穿刺次数。

1.2.2 心理干预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缓解其紧张恐惧的情绪;患者心理状态的稳定与良好的治疗环境相关,所以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能提高治疗疗效;将肺栓塞的相关知识讲解给患者及其家属,使其了解诊治的过程,并且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将治疗成功的例子讲给患者听能够增加其治疗的信心;嘱患者家属及朋友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鼓励来缓解患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帮助患者战胜病魔;将溶栓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和不良反应讲解给患者,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13观察指标

生命体征指标:血压,心率、体温、呼吸、脉搏。血气指标:PH值,PaCO2,PaO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心理状态。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处理采用SPSS 11.0 统计软件进行,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别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体温和血压在正常范围(P>0.05),治疗后观察组呼吸频率和心率下降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比较(x±s)

组别n时间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呼吸频率

(次/min)心率

(次/min)PaO2

(mmHg)PaCO2

(mmHg)PH观察组34治疗前28±2112±1246.9±

7.455.4±

7.67.24±

0.07治疗后16±2*91±9*72.8±

7.1*#41.0±

7.8*#7.38±

0.05*#对照组34治疗前29±2111±1348.4±

7.356.3±

8.57.20±

0.06治疗后27±2106±1164.0±

7.3*48.5±

9.0*7.33±

0.05*

注:观察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PaCO2、PaO2、PH值与治疗前相比,t值分别为14.697,25.720,17.638,31.721,3.715,P<0.05;对照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PaCO2、PaO2、PH值与治疗前相比,t值分别为3.264,6.124,9.553,4.792,4.416,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PaO2、PaCO2、PH值相比,t值分别为13.472,18.371,10.778,9.186,2.041,P均<0.05。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CL-90各因子评分差异比较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L-90各因子评分比较(x±s)

项目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人际关系1.90±0.201.89±0.211.76±0.14*1.62±0.23*#抑郁2.33±0.232.34±0.221.94±

0.10*1.55±0.20*

#焦虑2.00±0.312.00±0.321.67±

0.12*1.40±0.15*

#躯体化1.80±0.181.81±0.161.71±

0.12*1.40±0.11*

#敌对1.99±0.341.97±0.331.75±

0.16*1.49±0.13*

#强迫症状2.01±0.322.03±0.311.70±

0.11*1.65±

0.20*偏执1.70±0.121.71±0.141.47±

0.12*1.46±

0.12*恐怖1.65±0.311.60±0.301.29±

0.14*1.23±

0.16*精神病性1.40±0.201.42±0.201.30±

0.07*1.28±

0.10*其它2.15±0.282.21±0.331.82±

1.01*1.39±0.11*

注: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相比,t值依次为4.914,7.765,4.061,3.208,3.448,4.142,4.577,4.115,4.155,4.069,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t值依次为4.737,4.327,4.276,8.059,5.280,5.289,4.189,6.416,3.716,5.774,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t值依次为4.651,4.841,4.592,8.176,5.162,5.577,4.178,5.952,3.735,5.784,P<0.05。

3讨论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引起肺循环障碍而导致的病理综合症,发病急,主要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咯血[4]等,所以一旦发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如恐惧、悲观、绝望、烦躁等[5],及时准确的治疗和护理是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本次研究显示在治疗前SCL-90各因子评分明显增高,以人际关系、抑郁、焦虑、躯体化、敌对、其它6个因子最为明显。 在做好常规护理基础上,心理护理干预是护理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得到其理解和支持,将疾病相关知识讲解给她们,分析患者此时的心理状况,给予患者帮助以满足其需求。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一方面能够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其脱离危险期,另一方面提高了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了不良情绪,有利于提高预后水平。所以,护理人员要针对肺栓塞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尤其是人际关系、躯体化、焦虑等问题,使得患者能在良好的心态下接受治疗,促进康复。本次研究中通过实施心理护理明显的改善了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气情况,同时也改善了负面情绪,提高了临床疗效。表明心理干预在肺栓塞护理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刘玉芬,王淑慧,岳洪涛.5例普通外科手术后急性重症肺栓塞的临床分析和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6):523-525

[2]邓跃林.急性肺栓塞的规范化诊疗——英国最新指南[C].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32-34

[3]田丽.急性肺栓塞的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4):1299

[4]陈云辉,罗巍,曾博文,等.急性肺栓塞35 例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3,19(4):572-574

[5]颜喜梅.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817

endprint

【摘要】目的: 分析肺栓塞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8例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气均改善,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CL-90各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躯体化、敌对、其它因子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在肺栓塞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干预;肺栓塞;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肺栓塞是呼吸内科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多为血栓,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偶见气体栓、脂肪栓等[1]。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肺栓塞的检出率也逐渐增多,同时肺栓塞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增高。护理人员及时的掌握肺栓塞的进展能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我院68例肺栓塞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为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标准符合2001年5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标准[2]。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54-78岁,平均(63.6±6.5)岁;观察组34例,男17例,女17例,年龄56-79岁,平均(64.2±6.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 常规护理

①一般护理:保持良好的治疗环境,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每4h测量一次体温,注意保暖;②症状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给予下肢皮温和肿胀等情况的观察;③体位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是导致肺栓塞的主要原因,所以为了防止血栓脱落再次导致肺栓塞采取的措施有热敷下肢、避免挤压肌肉、禁止随意搬动患者或者突然改变体位[3],同时抬高患肢利于静脉回流和减轻下肢肿胀;④溶栓和抗凝护理:出血是肺栓塞溶栓和抗凝后常见的并发症,应密切观察皮肤有无出血倾向,减少动静脉穿刺次数。

1.2.2 心理干预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缓解其紧张恐惧的情绪;患者心理状态的稳定与良好的治疗环境相关,所以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能提高治疗疗效;将肺栓塞的相关知识讲解给患者及其家属,使其了解诊治的过程,并且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将治疗成功的例子讲给患者听能够增加其治疗的信心;嘱患者家属及朋友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鼓励来缓解患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帮助患者战胜病魔;将溶栓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和不良反应讲解给患者,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13观察指标

生命体征指标:血压,心率、体温、呼吸、脉搏。血气指标:PH值,PaCO2,PaO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心理状态。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处理采用SPSS 11.0 统计软件进行,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别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体温和血压在正常范围(P>0.05),治疗后观察组呼吸频率和心率下降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比较(x±s)

组别n时间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呼吸频率

(次/min)心率

(次/min)PaO2

(mmHg)PaCO2

(mmHg)PH观察组34治疗前28±2112±1246.9±

7.455.4±

7.67.24±

0.07治疗后16±2*91±9*72.8±

7.1*#41.0±

7.8*#7.38±

0.05*#对照组34治疗前29±2111±1348.4±

7.356.3±

8.57.20±

0.06治疗后27±2106±1164.0±

7.3*48.5±

9.0*7.33±

0.05*

注:观察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PaCO2、PaO2、PH值与治疗前相比,t值分别为14.697,25.720,17.638,31.721,3.715,P<0.05;对照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PaCO2、PaO2、PH值与治疗前相比,t值分别为3.264,6.124,9.553,4.792,4.416,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PaO2、PaCO2、PH值相比,t值分别为13.472,18.371,10.778,9.186,2.041,P均<0.05。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CL-90各因子评分差异比较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L-90各因子评分比较(x±s)

项目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人际关系1.90±0.201.89±0.211.76±0.14*1.62±0.23*#抑郁2.33±0.232.34±0.221.94±

0.10*1.55±0.20*

#焦虑2.00±0.312.00±0.321.67±

0.12*1.40±0.15*

#躯体化1.80±0.181.81±0.161.71±

0.12*1.40±0.11*

#敌对1.99±0.341.97±0.331.75±

0.16*1.49±0.13*

#强迫症状2.01±0.322.03±0.311.70±

0.11*1.65±

0.20*偏执1.70±0.121.71±0.141.47±

0.12*1.46±

0.12*恐怖1.65±0.311.60±0.301.29±

0.14*1.23±

0.16*精神病性1.40±0.201.42±0.201.30±

0.07*1.28±

0.10*其它2.15±0.282.21±0.331.82±

1.01*1.39±0.11*

注: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相比,t值依次为4.914,7.765,4.061,3.208,3.448,4.142,4.577,4.115,4.155,4.069,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t值依次为4.737,4.327,4.276,8.059,5.280,5.289,4.189,6.416,3.716,5.774,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t值依次为4.651,4.841,4.592,8.176,5.162,5.577,4.178,5.952,3.735,5.784,P<0.05。

3讨论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引起肺循环障碍而导致的病理综合症,发病急,主要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咯血[4]等,所以一旦发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如恐惧、悲观、绝望、烦躁等[5],及时准确的治疗和护理是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本次研究显示在治疗前SCL-90各因子评分明显增高,以人际关系、抑郁、焦虑、躯体化、敌对、其它6个因子最为明显。 在做好常规护理基础上,心理护理干预是护理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得到其理解和支持,将疾病相关知识讲解给她们,分析患者此时的心理状况,给予患者帮助以满足其需求。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一方面能够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其脱离危险期,另一方面提高了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了不良情绪,有利于提高预后水平。所以,护理人员要针对肺栓塞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尤其是人际关系、躯体化、焦虑等问题,使得患者能在良好的心态下接受治疗,促进康复。本次研究中通过实施心理护理明显的改善了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气情况,同时也改善了负面情绪,提高了临床疗效。表明心理干预在肺栓塞护理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刘玉芬,王淑慧,岳洪涛.5例普通外科手术后急性重症肺栓塞的临床分析和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6):523-525

[2]邓跃林.急性肺栓塞的规范化诊疗——英国最新指南[C].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32-34

[3]田丽.急性肺栓塞的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4):1299

[4]陈云辉,罗巍,曾博文,等.急性肺栓塞35 例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3,19(4):572-574

[5]颜喜梅.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817

endprint

【摘要】目的: 分析肺栓塞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8例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气均改善,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CL-90各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躯体化、敌对、其它因子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在肺栓塞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干预;肺栓塞;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肺栓塞是呼吸内科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多为血栓,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偶见气体栓、脂肪栓等[1]。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肺栓塞的检出率也逐渐增多,同时肺栓塞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增高。护理人员及时的掌握肺栓塞的进展能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我院68例肺栓塞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为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标准符合2001年5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标准[2]。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54-78岁,平均(63.6±6.5)岁;观察组34例,男17例,女17例,年龄56-79岁,平均(64.2±6.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 常规护理

①一般护理:保持良好的治疗环境,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每4h测量一次体温,注意保暖;②症状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给予下肢皮温和肿胀等情况的观察;③体位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是导致肺栓塞的主要原因,所以为了防止血栓脱落再次导致肺栓塞采取的措施有热敷下肢、避免挤压肌肉、禁止随意搬动患者或者突然改变体位[3],同时抬高患肢利于静脉回流和减轻下肢肿胀;④溶栓和抗凝护理:出血是肺栓塞溶栓和抗凝后常见的并发症,应密切观察皮肤有无出血倾向,减少动静脉穿刺次数。

1.2.2 心理干预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缓解其紧张恐惧的情绪;患者心理状态的稳定与良好的治疗环境相关,所以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能提高治疗疗效;将肺栓塞的相关知识讲解给患者及其家属,使其了解诊治的过程,并且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将治疗成功的例子讲给患者听能够增加其治疗的信心;嘱患者家属及朋友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鼓励来缓解患者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帮助患者战胜病魔;将溶栓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和不良反应讲解给患者,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13观察指标

生命体征指标:血压,心率、体温、呼吸、脉搏。血气指标:PH值,PaCO2,PaO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心理状态。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处理采用SPSS 11.0 统计软件进行,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别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体温和血压在正常范围(P>0.05),治疗后观察组呼吸频率和心率下降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比较(x±s)

组别n时间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呼吸频率

(次/min)心率

(次/min)PaO2

(mmHg)PaCO2

(mmHg)PH观察组34治疗前28±2112±1246.9±

7.455.4±

7.67.24±

0.07治疗后16±2*91±9*72.8±

7.1*#41.0±

7.8*#7.38±

0.05*#对照组34治疗前29±2111±1348.4±

7.356.3±

8.57.20±

0.06治疗后27±2106±1164.0±

7.3*48.5±

9.0*7.33±

0.05*

注:观察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PaCO2、PaO2、PH值与治疗前相比,t值分别为14.697,25.720,17.638,31.721,3.715,P<0.05;对照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PaCO2、PaO2、PH值与治疗前相比,t值分别为3.264,6.124,9.553,4.792,4.416,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PaO2、PaCO2、PH值相比,t值分别为13.472,18.371,10.778,9.186,2.041,P均<0.05。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CL-90各因子评分差异比较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L-90各因子评分比较(x±s)

项目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人际关系1.90±0.201.89±0.211.76±0.14*1.62±0.23*#抑郁2.33±0.232.34±0.221.94±

0.10*1.55±0.20*

#焦虑2.00±0.312.00±0.321.67±

0.12*1.40±0.15*

#躯体化1.80±0.181.81±0.161.71±

0.12*1.40±0.11*

#敌对1.99±0.341.97±0.331.75±

0.16*1.49±0.13*

#强迫症状2.01±0.322.03±0.311.70±

0.11*1.65±

0.20*偏执1.70±0.121.71±0.141.47±

0.12*1.46±

0.12*恐怖1.65±0.311.60±0.301.29±

0.14*1.23±

0.16*精神病性1.40±0.201.42±0.201.30±

0.07*1.28±

0.10*其它2.15±0.282.21±0.331.82±

1.01*1.39±0.11*

注: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相比,t值依次为4.914,7.765,4.061,3.208,3.448,4.142,4.577,4.115,4.155,4.069,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t值依次为4.737,4.327,4.276,8.059,5.280,5.289,4.189,6.416,3.716,5.774,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t值依次为4.651,4.841,4.592,8.176,5.162,5.577,4.178,5.952,3.735,5.784,P<0.05。

3讨论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引起肺循环障碍而导致的病理综合症,发病急,主要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咯血[4]等,所以一旦发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如恐惧、悲观、绝望、烦躁等[5],及时准确的治疗和护理是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本次研究显示在治疗前SCL-90各因子评分明显增高,以人际关系、抑郁、焦虑、躯体化、敌对、其它6个因子最为明显。 在做好常规护理基础上,心理护理干预是护理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得到其理解和支持,将疾病相关知识讲解给她们,分析患者此时的心理状况,给予患者帮助以满足其需求。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一方面能够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其脱离危险期,另一方面提高了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了不良情绪,有利于提高预后水平。所以,护理人员要针对肺栓塞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尤其是人际关系、躯体化、焦虑等问题,使得患者能在良好的心态下接受治疗,促进康复。本次研究中通过实施心理护理明显的改善了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气情况,同时也改善了负面情绪,提高了临床疗效。表明心理干预在肺栓塞护理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刘玉芬,王淑慧,岳洪涛.5例普通外科手术后急性重症肺栓塞的临床分析和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6):523-525

[2]邓跃林.急性肺栓塞的规范化诊疗——英国最新指南[C].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32-34

[3]田丽.急性肺栓塞的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4):1299

[4]陈云辉,罗巍,曾博文,等.急性肺栓塞35 例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3,19(4):572-574

[5]颜喜梅.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817

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肺栓塞护理
危险度预测联合肺栓塞排除标准对剖宫产术后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肺栓塞16例误诊分析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方法及体会
医学信息(2016年30期)2016-11-28 21:41:12
个体化心理干预对妊娠呕吐孕妇焦虑抑郁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41:27
创伤性骨折病人的心理干预护理研究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56:00
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41:00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2
56例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颅面部动静脉畸形治疗中肺栓塞死亡1例
法医学杂志(2015年4期)2016-01-06 12: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