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孙群
【中图分类号】R24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在颈椎病发病中占60%以上。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以及骨与关节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引起颈神经根炎症反应及颈神经根功能障碍,从而出现颈痛伴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本人采用腺苷钴胺粉针和曲安奈得注射液颈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0例患者分别来自我院门诊及病房,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6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5年。
12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①劲痛伴上肢放射痛;②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③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或椎间 L挤压试验阳性;④颈椎x线可见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椎问孔变小;⑤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变窄。①④为确切诊断标准,②③⑤为辅助诊断标准。
13排出标准
① 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肩周炎);②疑有或已确诊的颈椎及椎管内肿瘤,脑部肿瘤者;③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④骨关节结核、骨髓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⑤诊断不明确的脊柱损伤伴脊髓损伤症;⑥有严重精神疾病或治疗不合作者。
14方法
在进行穴位注射之前,先根据患者上肢皮肤感觉异常情况来选定相应病变节段的颈夹脊穴,患者双侧上肢皮肤感觉异常则选取两侧的穴位,注射用量两边平均为1.5-2ml;若患者主要表现为单侧上肢皮肤异常,则主要取患侧夹脊穴,注射用量为1.5-2ml,相应健侧可适当注射0.5-1ml混合液。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用水3ml,溶解腺苷钴胺粉针3mg,再加入曲安奈得注射液0.5mg,形成混合溶液。患者取坐位,略微低头,确定夹脊穴的位置,在其左右两侧常规消毒后,针尖对准穴位,快速刺人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液注入,每穴注入药液1.5-2mL,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如需巩固治疗,疗程为一周三次,连续治疗两周,在巩固治疗阶段停用曲安奈得注射液,只使用腺苷钴胺粉针。
15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制定: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阳性体征完全改善,颈部活动自如;显效:I 床症状基本缓解,颈部活动自如,主要阳性体征消失,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临床症状减轻,颈部活动改善,部分阳性体征消失;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无改变。
2结果
本组30例,痊愈20例,占66.6%;显效和有效共9例,占30%;无效1例,占3.4%。
3典型病例
朱卫国,男,45岁,制造工人,于2014-2-7首诊。自述双侧上肢麻木,左侧甚,左小指及左掌腕尺侧麻木明显,时有颈肩部扳滞,无明显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查体:神清,精神佳,双侧项根、风池压痛明显,双侧斜方肌肌张力偏高,双侧大小鱼际肌未见明显萎缩症状,颈挤压试验弱阳性,牵拉试验阳性,霍夫曼证阴性。MR显示:C5/6、C6/7椎间盘向后轻度突出,硬膜囊前缘受压(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2013-2-15)。肌电图诊断报告:左正中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正常;左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沟下至腕正常,沟上至沟下减慢20%,左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7%;右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2%,远端潜伏期延长,右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9%;右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沟下至腕正常,沟上至沟下减慢23%,左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30%,右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6%,波幅降低;双骨间肌、双胸锁乳突肌、双三角肌未见明显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损伤(117医院,2013-5-14)。自2014-2-7起予腺苷钴胺粉针1.5mg和曲安奈得注射液0.5mg配置成3ml混合溶液,分别在双侧项根穴进行穴位注射。至2014-2-15,治疗一周后双上肢麻木情况较前好转,睡眠时明显,停用曲安奈得注射液,仅适用腺苷钴胺针进行定点穴位注射。至2014-3-7,治疗总计17次,患者自述麻木症状有较大好转,日常工作生活无明显妨碍。
4讨论
华佗夹脊位于脊柱棘突下两侧,与督脉、膀胱经伴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根据现代解刨学,夹脊穴正是脊神经出口的位置,根据CT定位诊断,在病变的颈椎脊柱节段,穴位注射相应的夹脊穴,更能体现中医针灸直达病所的理论;加之曲安奈得注射液其抗炎和抗过敏作用较强且远较持久,在穴位注射后数小时内生效,经1~2日达最大效应,作用可维持2~3周。腺苷钴胺针是氰钴型维生素B 12的同类物,为细胞合成核苷酸的重要辅酶,参与体内甲基转换及叶酸代谢,促进与甲基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也参与三羧酸循环,对神经髓鞘中脂蛋白的形成非常重要,可使巯基酶处于干活性状态,从而参与广泛的蛋白质及脂肪代谢,是完整形成神经鞘脊髓纤维和保持消化系统上皮细胞功能所必须的因素;肌内注射后吸收迅速而且完全,1小时后血浆浓度达峰值,贮存于肝脏,主要从肾排出,大部分在最初8小时排出。三者结合充分发挥了针刺的机械性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且加强了疗效,使其快速恢复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endprint
特别健康·下半月201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