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机械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菌的影响

2014-08-25 21:37:26陈建华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

陈建华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牙周机械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菌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PCR技术检测患者基线,进行牙周机械治疗后以及50名健康对照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菌的含量。结果:牙周机械组治疗后PLI、PD、BI数值均明显降低,其中在治疗后2个月降到最低,治疗后4个月有所回升,但较治疗前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周机械组6中牙周致病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机械治疗慢性牙周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PLI、PD、BI数值,Aa、Pg、Tf、Pi、Fn、Pn6种牙周致病菌的感染在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参与作用。

【关键词】牙周机械;慢性牙周炎;牙周致病菌

【中图分类号】R7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牙周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牙周组织感染性疾病。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 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及福赛类杆菌(Bacteroidesforsythus, Bf)等6种细菌是慢性牙周炎主要致病菌[1]。本研究主要以选择我院2012年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牙周机械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菌的作用。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牙周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分布23-78岁,平均年龄:(45.4±3.4)岁。

12方法

样本采集:选择受检者前牙和双侧磨牙作为研究对象,牙周机械治疗组取样位点BI≥2,PD≥4mm。取样前30min用英国生产的Whatman,AE 240电子天平对滤纸条进行称重。于患者漱口后取样位点,用气枪将牙面吹干,在龈下插入事先称重的滤纸条。10s后取出,并记录差值,放置在温度为-70℃的环境中保存。解冻样本后,加入离子水并震荡10min,以3000r/s的速度进行离心操作20min,弃上清液,加入200LLTE液,再次离心后,放置在温度为-20℃的环境中保存。提取DNA(试剂盒由上海华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牙周致病菌的检测:利用PCR技术检测Aa、Pg、Tf、Pi、Fn、Pn6种牙周致病菌的含量。6种微生物扩增目片段长度为:556 bp、405 bp、640 bp、315 bp、575 bp和817 bp。

13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经SPSS16.0统计软件录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X_±S),分析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百分率,分析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2.1 牙周机械治疗前后取样点位的临床情况,见表1。

表1牙周机械治疗前后取样点位的临床情况

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4个月PLI2. 2±0. 51. 7±0. 3*1. 9±0. 3PD5. 5±1. 33. 3±0. 3*3. 6±0. 5*BI3. 6±0. 42. 3±0. 2*2. 4±0. 5*

注:*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中数据可知,牙周机械组治疗后PLI、PD、BI数值均明显降低,其中在治疗后2个月降到最低,治疗后4个月有所回升,但较治疗前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牙周机械组致病菌的检出状况,见表2.

表2牙周机械组致病菌的检出状况[n(%)]

组别例数Tf PgPiAaPn Fn牙周机械组502(4.0)2(4.0)1(2.0)2(4.0)1(2.0)2(4.0)健康组5046(92.0)37(74.0)34(68.0)16(32.0)32(64.0)45(90.0)P值<0.01<0.01<0.01<0.01<0.01<0.01

由表中数据可知,牙周机械组6中牙周致病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牙周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牙周组织感染性疾病,其始动因子是龈下牙菌斑的生长。而慢性牙周炎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牙周炎,在所有牙周炎患者中占有率超过了90%。临床研究表明,牙周炎是由多种条件致病菌混合感染后导致的疾病。牙周机械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主要手段。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4],Aa、Pg、Tf、Pi、Fn、Pn等6种牙周致病菌和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本研究通过对5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利用PCR技术检测患者基线,并在进行牙周机械治疗后与50名健康对照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菌的含量对比,结果显示,牙周机械组治疗后PLI、PD、BI数值均明显降低,其中在治疗后2个月降到最低,治疗后4个月有所回升,但较治疗前数据差异显著,表明牙周机械治疗慢性牙周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PLI、PD、BI数值。另外,牙周机械组6中牙周致病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表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Aa、Pg、Tf、Pi、Fn、Pn6种牙周致病菌含量明显更高,这一结果和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吻合[5]。因此我们认为,6种牙周致病菌的感染在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参与作用。

综上所述,牙周机械治疗慢性牙周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PLI、PD、BI数值,Aa、Pg、Tf、Pi、Fn、Pn6种牙周致病菌的感染在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参与作用,对慢性牙周炎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参与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启强,孟焕新,高学军,等.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有机酸的分析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5, 40(3): 208-210.

[2]冯向辉,张 立,孟焕新,等.侵袭性牙周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6, 41(6): 344-347.

[3]吴坚,李亚静,唐倩,梁焕友.吸烟和非吸烟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后龈沟液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0,7(01):56-58.

[4]梁焕友,李亚静,唐倩.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7(08):43-46.

[5]吴亚菲,赵寰,徐屹.不同牙周状况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分布[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2,45(01):7-10.

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牙周机械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菌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PCR技术检测患者基线,进行牙周机械治疗后以及50名健康对照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菌的含量。结果:牙周机械组治疗后PLI、PD、BI数值均明显降低,其中在治疗后2个月降到最低,治疗后4个月有所回升,但较治疗前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周机械组6中牙周致病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机械治疗慢性牙周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PLI、PD、BI数值,Aa、Pg、Tf、Pi、Fn、Pn6种牙周致病菌的感染在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参与作用。

【关键词】牙周机械;慢性牙周炎;牙周致病菌

【中图分类号】R7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牙周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牙周组织感染性疾病。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 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及福赛类杆菌(Bacteroidesforsythus, Bf)等6种细菌是慢性牙周炎主要致病菌[1]。本研究主要以选择我院2012年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牙周机械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菌的作用。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牙周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分布23-78岁,平均年龄:(45.4±3.4)岁。

12方法

样本采集:选择受检者前牙和双侧磨牙作为研究对象,牙周机械治疗组取样位点BI≥2,PD≥4mm。取样前30min用英国生产的Whatman,AE 240电子天平对滤纸条进行称重。于患者漱口后取样位点,用气枪将牙面吹干,在龈下插入事先称重的滤纸条。10s后取出,并记录差值,放置在温度为-70℃的环境中保存。解冻样本后,加入离子水并震荡10min,以3000r/s的速度进行离心操作20min,弃上清液,加入200LLTE液,再次离心后,放置在温度为-20℃的环境中保存。提取DNA(试剂盒由上海华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牙周致病菌的检测:利用PCR技术检测Aa、Pg、Tf、Pi、Fn、Pn6种牙周致病菌的含量。6种微生物扩增目片段长度为:556 bp、405 bp、640 bp、315 bp、575 bp和817 bp。

13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经SPSS16.0统计软件录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X_±S),分析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百分率,分析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2.1 牙周机械治疗前后取样点位的临床情况,见表1。

表1牙周机械治疗前后取样点位的临床情况

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4个月PLI2. 2±0. 51. 7±0. 3*1. 9±0. 3PD5. 5±1. 33. 3±0. 3*3. 6±0. 5*BI3. 6±0. 42. 3±0. 2*2. 4±0. 5*

注:*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中数据可知,牙周机械组治疗后PLI、PD、BI数值均明显降低,其中在治疗后2个月降到最低,治疗后4个月有所回升,但较治疗前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牙周机械组致病菌的检出状况,见表2.

表2牙周机械组致病菌的检出状况[n(%)]

组别例数Tf PgPiAaPn Fn牙周机械组502(4.0)2(4.0)1(2.0)2(4.0)1(2.0)2(4.0)健康组5046(92.0)37(74.0)34(68.0)16(32.0)32(64.0)45(90.0)P值<0.01<0.01<0.01<0.01<0.01<0.01

由表中数据可知,牙周机械组6中牙周致病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牙周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牙周组织感染性疾病,其始动因子是龈下牙菌斑的生长。而慢性牙周炎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牙周炎,在所有牙周炎患者中占有率超过了90%。临床研究表明,牙周炎是由多种条件致病菌混合感染后导致的疾病。牙周机械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主要手段。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4],Aa、Pg、Tf、Pi、Fn、Pn等6种牙周致病菌和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本研究通过对5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利用PCR技术检测患者基线,并在进行牙周机械治疗后与50名健康对照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菌的含量对比,结果显示,牙周机械组治疗后PLI、PD、BI数值均明显降低,其中在治疗后2个月降到最低,治疗后4个月有所回升,但较治疗前数据差异显著,表明牙周机械治疗慢性牙周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PLI、PD、BI数值。另外,牙周机械组6中牙周致病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表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Aa、Pg、Tf、Pi、Fn、Pn6种牙周致病菌含量明显更高,这一结果和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吻合[5]。因此我们认为,6种牙周致病菌的感染在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参与作用。

综上所述,牙周机械治疗慢性牙周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PLI、PD、BI数值,Aa、Pg、Tf、Pi、Fn、Pn6种牙周致病菌的感染在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参与作用,对慢性牙周炎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参与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启强,孟焕新,高学军,等.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有机酸的分析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5, 40(3): 208-210.

[2]冯向辉,张 立,孟焕新,等.侵袭性牙周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6, 41(6): 344-347.

[3]吴坚,李亚静,唐倩,梁焕友.吸烟和非吸烟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后龈沟液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0,7(01):56-58.

[4]梁焕友,李亚静,唐倩.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7(08):43-46.

[5]吴亚菲,赵寰,徐屹.不同牙周状况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分布[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2,45(01):7-10.

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牙周机械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菌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PCR技术检测患者基线,进行牙周机械治疗后以及50名健康对照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菌的含量。结果:牙周机械组治疗后PLI、PD、BI数值均明显降低,其中在治疗后2个月降到最低,治疗后4个月有所回升,但较治疗前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周机械组6中牙周致病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机械治疗慢性牙周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PLI、PD、BI数值,Aa、Pg、Tf、Pi、Fn、Pn6种牙周致病菌的感染在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参与作用。

【关键词】牙周机械;慢性牙周炎;牙周致病菌

【中图分类号】R7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6牙周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牙周组织感染性疾病。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 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及福赛类杆菌(Bacteroidesforsythus, Bf)等6种细菌是慢性牙周炎主要致病菌[1]。本研究主要以选择我院2012年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牙周机械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菌的作用。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牙周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分布23-78岁,平均年龄:(45.4±3.4)岁。

12方法

样本采集:选择受检者前牙和双侧磨牙作为研究对象,牙周机械治疗组取样位点BI≥2,PD≥4mm。取样前30min用英国生产的Whatman,AE 240电子天平对滤纸条进行称重。于患者漱口后取样位点,用气枪将牙面吹干,在龈下插入事先称重的滤纸条。10s后取出,并记录差值,放置在温度为-70℃的环境中保存。解冻样本后,加入离子水并震荡10min,以3000r/s的速度进行离心操作20min,弃上清液,加入200LLTE液,再次离心后,放置在温度为-20℃的环境中保存。提取DNA(试剂盒由上海华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牙周致病菌的检测:利用PCR技术检测Aa、Pg、Tf、Pi、Fn、Pn6种牙周致病菌的含量。6种微生物扩增目片段长度为:556 bp、405 bp、640 bp、315 bp、575 bp和817 bp。

13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经SPSS16.0统计软件录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X_±S),分析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百分率,分析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2.1 牙周机械治疗前后取样点位的临床情况,见表1。

表1牙周机械治疗前后取样点位的临床情况

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4个月PLI2. 2±0. 51. 7±0. 3*1. 9±0. 3PD5. 5±1. 33. 3±0. 3*3. 6±0. 5*BI3. 6±0. 42. 3±0. 2*2. 4±0. 5*

注:*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中数据可知,牙周机械组治疗后PLI、PD、BI数值均明显降低,其中在治疗后2个月降到最低,治疗后4个月有所回升,但较治疗前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牙周机械组致病菌的检出状况,见表2.

表2牙周机械组致病菌的检出状况[n(%)]

组别例数Tf PgPiAaPn Fn牙周机械组502(4.0)2(4.0)1(2.0)2(4.0)1(2.0)2(4.0)健康组5046(92.0)37(74.0)34(68.0)16(32.0)32(64.0)45(90.0)P值<0.01<0.01<0.01<0.01<0.01<0.01

由表中数据可知,牙周机械组6中牙周致病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牙周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牙周组织感染性疾病,其始动因子是龈下牙菌斑的生长。而慢性牙周炎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牙周炎,在所有牙周炎患者中占有率超过了90%。临床研究表明,牙周炎是由多种条件致病菌混合感染后导致的疾病。牙周机械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主要手段。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4],Aa、Pg、Tf、Pi、Fn、Pn等6种牙周致病菌和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本研究通过对5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利用PCR技术检测患者基线,并在进行牙周机械治疗后与50名健康对照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菌的含量对比,结果显示,牙周机械组治疗后PLI、PD、BI数值均明显降低,其中在治疗后2个月降到最低,治疗后4个月有所回升,但较治疗前数据差异显著,表明牙周机械治疗慢性牙周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PLI、PD、BI数值。另外,牙周机械组6中牙周致病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表明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Aa、Pg、Tf、Pi、Fn、Pn6种牙周致病菌含量明显更高,这一结果和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吻合[5]。因此我们认为,6种牙周致病菌的感染在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参与作用。

综上所述,牙周机械治疗慢性牙周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PLI、PD、BI数值,Aa、Pg、Tf、Pi、Fn、Pn6种牙周致病菌的感染在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参与作用,对慢性牙周炎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参与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启强,孟焕新,高学军,等.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有机酸的分析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5, 40(3): 208-210.

[2]冯向辉,张 立,孟焕新,等.侵袭性牙周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6, 41(6): 344-347.

[3]吴坚,李亚静,唐倩,梁焕友.吸烟和非吸烟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后龈沟液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0,7(01):56-58.

[4]梁焕友,李亚静,唐倩.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7(08):43-46.

[5]吴亚菲,赵寰,徐屹.不同牙周状况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赛斯坦纳菌的分布[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2,45(01):7-10.

endprint

猜你喜欢
慢性牙周炎
牙周基础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清Hcy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1期)2017-06-09 14:25:43
慢性牙周炎患者与牙周健康者种植修复后的长期临床疗效差异
种植修复治疗慢性牙周炎伴有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研究
T.f和P.g在慢性牙周炎和冠心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分布
中外医疗(2017年2期)2017-03-20 22:49:08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邦沃磁致伸缩牙周治疗仪与传统牙周基础治疗的对比研究
Florida探针与普通牙周探针对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疗效的评价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应用时机对超声龈下刮治治疗慢性牙周炎效果的影响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研究
派丽奥软膏治疗老年慢性牙周炎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