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胭脂扣》与曲意回环的交响曲

2014-08-25 05:07:41安静
电影文学 2014年15期
关键词:胭脂扣经典

[摘 要] 2013年岁末,中国知名电影人、编剧、导演邱刚健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媒体在报道的同时还提及多年前他的作品《胭脂扣》。电影《胭脂扣》已经成为记忆深处的最令人感动的一部艺术作品,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虽不能假设,但我们还是要说,离开了邱刚健先生出色的编剧技巧,或许其感染力也会大打折扣。《胭脂扣》——那天堂人间的不了情,意绵绵,情绵绵,藕断丝连。不可否认,那曲意回环的交响曲,更为电影增加了永恒的魅力。

[关键词] 《胭脂扣》;女性情怀;曲意回环;经典

时值2013年岁末,媒体里传来一个噩耗:中国知名电影人、编剧、导演邱刚健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与他合作过四次的著名导演关锦鹏第一时间在微博上表示哀悼:“一路走好,永远怀念您!”媒体在报道的同时还提及多年前她的作品《胭脂扣》。

一、女性情怀的绵绵缠意

1988年,成龙监制、关锦鹏导演,当年红极一时的歌星梅艳芳和张国荣倾情出演,还有万梓良、朱宝意、温碧霞、谢贤等名角出演的电影《胭脂扣》隆重上映。当年看过此片的人,无一不被片中如花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牵挂和人鬼殊途的无奈所深深打动,片中的主题歌成为至今仍传唱不衰的经典,由主题歌转化而来的主题曲也成为标志性的艺术元素,久久萦绕在观众记忆深处。2003年张国荣和梅艳芳相继去世,《胭脂扣》又被人多次提及。但是或许没有几个人关注到打造《胭脂扣》剧本的邱刚健。而先生逝去,或许真该以此文来追念邱先生。

《胭脂扣》的故事来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邱戴安平(即邱刚健笔名之一)亲自操刀改编为电影剧本。影片讲述一个五十多年前自尽殉情的妓女如花在阴间苦苦等待自己的爱人十二少陈振邦未果,遂以约定的3811作为暗号重返人间来寻找,找到在报馆工作的袁永定和阿楚求助,虽有误解,但在讲述身世之后得到二人的同情和帮助,最终弄清了事实的真相,见到了负心苟活于人世备受熬煎、穷困潦倒的陈振邦,放下了五十余年的恩情与怀念牵挂,恩断义绝而去投胎转世的故事。电影在前世与今生间切换,也将袁永定与阿楚的爱情牵涉进来,既有半个世纪香港的变迁,也有两个时代恋人之间爱情观的差异比较。故事最感人的在于妓女之身的如花对自己的爱人情至真意至切,为人不能相拥相伴,做鬼也要一路同行,黄泉路上不喝那碗孟婆汤,只是为了痴痴等待,为了人生最后一个约定。痴情种子竟然是一个妓女,而被认为本质洁净只是受了蛊惑和勾引的十二少陈振邦却在最后一刻选择了退避和苟存,究竟谁更有资格得到真爱?不言自明。

片中有大量的场景和剧情来反映如花活着时候与十二少的相拥相依,也有十二少对如花的挥金如土和一掷千金为一笑的慷慨。二人终于有了真感情,如花和十二少的幸福洋溢在银幕上,也感染着观众。如花在阴间找不到十二少的秘密在影片中段才揭露,而十二少的苟活与绝情则是作为秘密背后的秘密在影片最后才揭晓。情节设计之巧,构思之妙,人物安排之合理,故事情节发展自然而然,一步步将观众引导入戏,情感之一波三折,令人动容。常言说婊子无情,可故事里的如花谁又能说是无情无意的人呢?古往今来,中国文学宝库里从来不乏才子佳人,也不缺少杜十娘之类的悲剧人物。可是用情深刻的却是如花这样的人,无情无义的反倒是那些衣冠楚楚、潇洒风流的浪荡公子。这是命运开的一个玩笑吧!?

李碧华也许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熏染,在原著中描写的如花就已经令人高度同情,经过梅艳芳和张国荣的演绎,更是入木三分,令人肝肠寸断,但这种感人的效果来源绝对离不开邱刚健先生的生花妙笔,才能将原著改编得可以在短短96分钟展示人间的悲欢离合、人鬼殊途的无悔爱恋。如花在得知真相后并未有报复之心,而是释然而去,谅解和宽容了负心之人。这又是何等的胸襟。

不用说,影片具有明显的女性意识,虽有第三者的角度,却难以抹去女性的情怀。影片主角虽是如花与十二少,但刻画的重点在如花身上怕是没有谁来质疑。如花的形象即便是以女鬼的身份出现,却也没有令人恐怖质感,而是充满了脉脉深情,饱含着幽怨与无助,宛如一个受了莫大委屈的小女子。在《胭脂扣》里,如花虽死犹生。李碧华如此的奇思创造了如花这一女性文学形象,邱刚健先生将其提炼成为艺术的经典,使得如花有了如此广博的人气,也成就了梅艳芳和张国荣的电影艺术。

也许,是李碧华的原著缺少的鬼气感染了邱刚健,也或者是邱刚健本就不想将它打造成一部鬼片,而是两位女性将和鬼有关的题材演绎成为情意绵绵的爱情故事,不过是活人爱情的延续,是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将如花当作核心人物,其中有大量女性化特色很明显的趋势,这绝对是影片感人的源头。影片对如花的生活进行了详尽的描绘,寻找十二少的历程也以如花为核心,不论如花的幸与不幸都是镜头关注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说如花才是影片惟一的主角。这一改变,则是原著中所不曾有的。邱刚健对原著的改造正在于此,使得情节更加紧凑、冲突更突出、人物更丰满、情感更动人。也许正如一些影片人所言,梅艳芳本人并不算很漂亮,但关键就在于气质,在于那种味道。而电影中如花的形象感人也正是那种味道,那种楚楚可怜而又毅然决然,柔情万种却难成眷属,黄泉路上也等不到的凄楚的味道。说到底,还是影片自始至终都洋溢着的女性的味道。

二、曲意回环的交响曲

拍摄《胭脂扣》的时候,导演关锦鹏仅仅三十出头,正是意气风发。当时港片已经出现了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等名家,关锦鹏已经跟他们尤其是与许鞍华合作多年,学习了不少。《胭脂扣》也让关锦鹏成功晋身艺术片导演行列。关锦鹏创作认真,风格婉约细腻,在1985年的《女人心》、1987年的《地下情》已经有所展现,拍摄女性影片《胭脂扣》则已是轻车熟路。

《胭脂扣》出现的年代,港片中已有了《倩女幽魂》,张国荣饰演的宁采臣早已深入人心,在歌坛也已成长为天王级的人物。都是言情,是人与鬼的恋情,表现手法却截然不同,但都成为一代经典,毕竟不是偶然。

五十多年,算不了沧海桑田,对如花来说确实是已经隔世,对袁永定和阿楚,如花的爱情也是隔世。滚滚红尘,人鬼异路,旧日风月无限的塘西生活的如花如何会在现代香港找到失散的十二少呢?在《血似胭脂染蝶衣》中李碧华写道:“胭脂扣松脱烟消,现实中角色对换。”可谓字字见血。影片在旧塘西段落拍出了港片罕见的颓废美,满含着浓厚的哀怨缠绵。也或者,后来的王家卫的作品,也隐约有着这样的味道,应该不是巧合。

如花在镜头里频频出现,因为她是影片的核心。而镜头在旧塘西和新香港之间的回环,如花不同装束的形象,爱情情景的再现,无一不是循着如花的思想。黎小田打造的电影主题音乐更以不同的乐器来演奏,每每响起主题音乐,那种幽怨的感觉就会让观众心中盈满。这带有回旋曲特征的音乐交响曲多次出现,也给电影带来了曲意回旋的感觉。佛教里的八苦就有爱别离之苦,那么如花承受的苦却是五十多年。这样的苦或许没有谁能体会。但电影将如花的苦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令人感同身受。即便如花是一个电影中的艺术形象,观众心中或许也在感念世上竟有如此奇女子,生生死死的痴情不改,岂是一声叹息所能表达心中的感受。感人的还有:当如花苦苦寻觅到潦倒不堪的十二少,把戴了五十三年的胭脂扣送还,了断前缘,潸然离去时,十二少颤颤巍巍奔出,满带懊悔与无奈的撕心裂肺哭号:“如花,如花,原谅我……”如花当真是个奇女子,一诺千金,誓言不改,不论阴间还是阳世。主题歌的出现则更是具有撕心裂肺的感觉。尽管心中只有爱没有恨的如花已经放下了,可观众大概没有放下,歌声里,如花远远地渐渐消失,观众已难以抑制久久蓄满的泪水滚滚而出。这一节,当是邱刚健先生神来之笔、点睛之作,因为原作不是如此。

三、经典作曲与永恒传唱

黎小田作为《胭脂扣》的作曲,为电影的成功作出的贡献用四个字来表达就是——不可磨灭。

多年以前的一首老歌,今天还时常被人唱起。听到这首歌,人们都会联想起梅艳芳和张国荣,人们更会回忆起《胭脂扣》这部令人流泪的记录旷世奇情的电影。当人们想到那个柔情似水的女子如花,甚至会忘了如花青楼女子的身份,而把她当作一个温婉可人的邻家小妹……一部好的电影必然有好音乐,好音乐一定会成就好电影。《胭脂扣》的主题音乐就是主题歌的音乐以各种形式和乐器的变奏,哪怕是其中一个段落的几个音符,也足以产生撼动心灵的力量。黎小田使用了箫、笙、埙甚至二胡来演绎,有时用电子乐器来演奏,具有纯音乐的格调和意境,在不同的场景出现,与剧情和人物相协调,有着不同的表现效果。或是唯美浪漫,或是悠然自得,或者带有悲情和抑郁的成分,而在结尾时,却给人一种无奈的凋零质感。

黎小田在影视音乐和通俗歌坛都有不俗的表现,与许多重量级歌手都有合作,在《胭脂扣》里的表现堪称清丽脱俗。影片中,不论作为配乐还是作为主题歌,黎小田的创作都克尽细腻之能事,所选的音乐段落、不同的配器,甚至是同样的旋律,都彰显功力深厚。所配合的影片画面或奢华亮丽浪漫、或阴暗萎靡彷徨,或平淡似水、或激情如火,音乐却似乎从未显得多余或格调不同而给人生拼硬凑之感。即便是用电子乐器,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味道,反而放在哪里哪里好,这就不能不令人佩服世间竟有如此的音乐人,能有如此出色的音乐作品。假如拿《胭脂扣》音乐与当今影视音乐作比,或许许多作品都无法望其项背。这可能与当今时代许多音乐人急于求成或根基不深有相当的关系,或者我们可以说是他们都没有如黎小田这样的敬业态度和对艺术的高度责任心。

曾记否?苏轼《蝶恋花》:“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场跨越时空和阴阳两界的爱情感动了剧中的袁永定和阿楚,也感动了那么多的观众,怎么可以将背后营造氛围烘托气氛的音乐人黎小田忘到九霄云外呢?如果没有黎小田这位出色的大师级的杰出创作,怕是只有梅艳芳和张国荣,影片的感人不至于到如此地步。自然,梅艳芳的歌声中包含的苍凉和柔情,也是对影片主题的深化,她富于弹性和独具特色的嗓音为影片做了最佳的阐释。也许正由于此,才有人说只有梅艳芳才能将《胭脂扣》演绎得如此完美。

也可以说,电影《胭脂扣》不愧为一代经典佳作,这经典不仅是一部电影,还包括其主题曲和主题歌,歌曲《胭脂扣》是经典中的经典更毋庸置疑。

总之,丝丝入扣、揪心的电影《胭脂扣》已经成为记忆深处的最令人感动的一部艺术作品。虽不能假设,但我们还是要说,离开了邱刚健先生出色的编剧技巧,或许其感染力也会大打折扣。邱刚健先生自己也当过导演,更多进行编剧创作,对电影艺术的谙熟是《胭脂扣》成功的必要前提。正如一个女孩,如果不是天生丽质,大概用多少粉黛也不会让她如同出水芙蓉。邱先生与世长辞,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大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菁.“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浅析《胭脂扣》中李碧华写作特点[J].才智,2010(09).

[2] 张劲松.《胭脂扣》:爱情神话的解构[J].电影文学,2013(05).

[3] 薛红霞.电影《胭脂扣》的结构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0(01).

[4] 乔宗玉.又见《胭脂扣》[J].文化月刊,2005(05).

[作者简介] 安静(1977— ),女,河南洛阳人,音乐学硕士,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胭脂扣经典
雨打芭蕉
辽河(2021年4期)2021-08-27 16:53:45
浅析《胭脂扣》与《家·梅表姐》之异与同
戏剧之家(2019年29期)2019-11-14 12:32:53
李碧华《胭脂扣》浅析
浅探李碧华作品中的悲剧主题
世界家苑(2018年8期)2018-09-04 09:15:52
黑白色视觉特点及其在服装设计中应用探析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5:05:30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49:52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浅论李碧华《胭脂扣》的寻根意识
《胭脂扣》:爱情神话的解构
电影文学(2013年5期)2013-04-10 07: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