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玥
编辑导语
本文章通过记叙“元宵节”后,家乡民间“跑旱船”一事,展现了故乡的风俗风情和文化景观。小作者以一个观众的身份,极其详细地记叙了家乡“跑旱船”这一民间习俗的全过程,凸显了现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和幸福生活。
我的故乡有一个风俗,每年过完“元宵节”,总要玩玩“采莲船”,走村串户给大家送上祝福。
“采莲船”是一支由本乡本土的农民组成的民间“旱船队”。“桨舵手”不过三人,另有四人负责敲击锣鼓之类的乐器伴奏。“采莲船”其实是一只制作精美的纸船,人们并不会真的将它撑到水里去。当夜幕降临时,这只“船队”就在热闹的锣鼓声中出发了。他们会挨家挨户地给各家拜年,送上祝福,“船队”在我们乡下可受欢迎了!当“船队”行进时,人们都会在自家的大门上高挂门灯,兴高采烈地看“船队”如何闹元宵,听他们说一些吉祥的祝福语,心里便乐滋滋的。
今年正月十六日晚,朗月当空。我刚吃完饭,就隐约听到了锣鼓的敲击声。不一会,喜庆的锣鼓声由远及近,一定是“采莲船”要到了。大人们赶紧打开门灯,几个年纪稍长的人还用烟酒之类的礼品摆出了所谓的“故事”——划船的“艄公”必须破译出故事,否则还要举行“洗船”仪式,直到猜中破解方可收下主人摆“故事”用的礼品,划船走人。“船队”终于在阵阵锣鼓声、鞭炮声和人群的簇拥下,缓缓荡进了我家的院子,停在了一块空场上。
但见那船有一人多高,表面裹着一层各种颜色的彩纸,船篷上装饰着整齐的花篮格子,船篷四角各挑一只灯笼,发出红亮的彩光。“坐船”的是一个年轻的后生,他其实并没有“坐”在“船”上那么轻松,而要担负起将船撑起来的重任。一位划船的“老艄公”手持竹竿,面容和蔼,哼着动听的民间划船调,唱着幽默吉祥的恭贺词。还有一位酷似女性的船手装扮成赶船的“老婆婆”,头裹毛巾,身穿蓝布上衣,腰系红布围裙,拿一把大蒲扇,两只手左右摆着,围着船扭起了秧歌。他那故意夸张的舞步和扭捏作态的身姿,令人忍俊不禁。村里的一些顽皮的孩子们,这时也纷纷地模仿着那“艄婆”的动作,在场外做出各种滑稽的表演,逗得大人们笑的前俯后仰。
那“老艄公”一边划着花纸船,一边唱着祝福歌,一边思索着船边桌椅上用礼品摆成的“过关故事”。只听他唱道:“主人的意思深呀,让我划个三转想一想啊!”但见这“老艄公”作出划船的姿势,在场子中央转荡了三圈,在“赶船太婆”喊出的“喂——喂!停——停!”的吆喝下,方才拨稳船头,微微一笑,继续唱道:“主人的意思我知道呀!两条烟上再放十二支烟,旁边摆着一瓶酒和一挂冲天爆竹,意思是,我国成功发射了“神九”飞船,大家伙应该喝酒燃炮,以示庆祝呢!”一旁的观众热烈地鼓起掌来,齐声夸奖“艄公”的聪明和悟性。
这时,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旱船队”便在这充满着祥和愉悦的“交响乐”中缓缓划向另一农户的院落……
教师点评
本文选材新颖,叙事完整。文章文笔生动,描写细腻。主题明确,时代感强。这篇反映民风民俗的习作仿佛让我们重新体味到了那浓浓的年味,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富足的物质生活和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烘托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
(指导教师:王代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