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歆杰:MOOC,小故事里有大乾坤

2014-08-21 01:34:56王左利
中国教育网络 2014年4期
关键词:教育网络清华大学电路

文/本刊记者 王左利

MOOC应该是针对网络学习特有的行为和特点而精心设计的视频和问题的集成体。制作过程需要费很多心思,需要教学模式全新的改变——从大故事转向讲小故事。

2013年底,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主任于歆杰在edX以及清华学堂上的《电路原理(第1部分)》课程都已结束。来自全球的18000人选修了这门课程。考试结束后,两大平台的最高分是99分,来自一名在校高中生。

“关于MOOC的讨论已经很多,基本上大而全的问题都讨论过一遍。但是,我认为,有一个出发点是,学校做MOOC的根本原动力在于提升本校的教学质量。在这件事靠谱之后,我们再来说提升国际影响力或者说提升高校联盟的影响力。一定不能整反了。”于歆杰说。

《电路原理》主讲人,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主任于歆杰

分合之道

《中国教育网络》:一个好的MOOC课程应该有哪些要素呢?

于歆杰:做好MOOC要懂分合之道。MOOC不应当是课堂90分钟的翻版,一定不是将课堂的内容不加思考地、被动地拆分成小片段。它应当是一个全新的思考,要符合互联网的传播模式,要有减少的部分,也要有增加的部分。

减少的部分应当是考虑到整个学习群体的基础能力,和校内学生比较,难度上应当做适度降低。增加的部分是交互的部分,主要是“混合式学习”在实体课堂内的尝试。校内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可以在MOOC上把基础知识过一遍,以便有更多讨论时间留给课堂。

实际上,不同的教师对于MOOC的精髓理解不一样,导致做出来的课程良莠不齐。在我看来,首先,它至少不能是90分钟课程录像的重放,也不是一个把90分钟的录像切成9×10分钟录像的重放。只要这两句搁这里,至少有30%的课程就被枪毙了。

MOOC应该是针对网络学习特有的行为和特点而精心设计的视频和问题的集成体。制作过程需要费很多心思,需要教学模式全新的改变——从大故事转向讲小故事。

以清华大学为例,我们原来的课程时间是50+50分钟,现在改成45+45分钟,在这100分钟或者90分钟里,教师往往喜欢说大故事——起承转合,高潮结尾,酣畅淋漓,非常完整。但是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不可能听一个大故事。所以视频必须要短,才符合认知规律。因而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把每一段视频都从原来那种完整的大故事变成相对完整的每一段里有起承转合的小故事。

这个过程里,教师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思考,既需要符合互联网传播模式,也要考虑实际学习者的心理需求。

《中国教育网络》:MOOC的工作量据说很大,大体是个什么情况?

于歆杰:整个工作量确实非常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路的调整。另一个,为确保几乎没有错误的修改、重录等工作。

以《电路原理(第1部分)》为例,上个学期在edX上线,我们准备了8周课程。总共有6位教师和3位助教参与。6位教师中2位负责准备内容,2位负责录制,主要是PPT的截屏,1位负责录制仿真,1位负责录制实验。3位助教中1位负责上传材料,2位负责翻译,非常忙。8周课程全部加起来时间大概是11个小时,分成103段,每一段6~7分钟。如果折算成原始工作量的话,相当于100~200个小时。

从2013年10月中旬开始,课程在edX以及清华学堂两个平台同时上线,12月底考试结束。注册人数上,学堂在线的人数是6000多,edX是1万多人,加在一起注册人数18000人左右。最后通过考试的比例确实很低,但我觉得MOOC就是一个漏斗,小于5%的通过率也是可以接受的。

最大敌人是散漫症和拖延症

《中国教育网络》:MOOC的学生散落在全球,他的学习背景、基础、文化都是教师所不知的。所以怎么能够吸引他们持续参与?

于歆杰:必须有一套与MOOC学习特点相适应的规则,我们的团队付出了很多努力。

《电路原理(第1部分)》这门课的规则是:每周的周四格林威治时间零点,视频就出现了。下周的零点这一节课的作业时间截止,如果你不交,这部分分数就没有了。每周的作业占最终成绩的2.5分,满分是100分。分数虽小,但积少成多,很多参与者也还是很在乎平时的作业的。

此外,散漫和拖延症是MOOC学习中的大敌人。网络化学习最大的问题就是拖延症,一开始所有人都雄心勃勃,但是,随后就陷入散漫和低迷,惰性在此体现到极致。OCW不能做得太好的原因就在于缺乏约束导致学习效果往往很差。所以MOOC一定要以时间拴住学习者。

我们尽量试图做到:第一,将视频做到短小而精美。每一小段里要有一个出彩的地方。第二,每一段视频紧跟着一个小问题,这个问题是学生看完视频就应该能回答得出来的,让他产生点成就感。而每一个小问题,对于学生的期末成绩都有贡献。第三,课程中有一些调查问卷,加强学生的参与感。有一些反馈的结论是学习者自己所感兴趣的。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管理,这是MOOC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极其重要的渠道。我们也在反复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规律。比如,教师和助教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回答适当的问题,并非问题一出现就回答就是合适的,当然更不能漠视这些问题。

另外,要主动地设置一些大家都愿意说话的帖子,或者有意识地把每周的话题置顶一个帖子。此外,作为教师,还要每周至少给学生发一个电子邮件,总结上周内容,预告下周课程,这都是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手段,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中国教育网络》:目前看来,您认为它最有可能的盈利点再哪里?

于歆杰:在互联网时代,有了人气以后自然就有盈利模式出来。MOOC现在是一种聚拢人气的手段,所以会有很多风险投资者往里砸钱,可能会砸好几年。

MOOC的成长中从来不缺质疑,MOOC的未来在哪里?MOOC的盈利点一定在于那些需求旺盛的领域。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这次将核心课程都搬到了MOOC上,我看作是一次战略的试水。清华大学的MBA课程和EMBA课程从来不乏需求。每年大量的报名,但也只有少部分人才能上,MOOC的应用无疑能释放一部分需求。

另外,有了MOOC后,许多专业课程的培训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开设的班就可以多很多,规模化之后就会产生盈利模式,这样企业内部培训完全可以依托MOOC来完成。

总的来说,MOOC要想能够良性发展,三个要素必不可缺,第一,相关部门以及政策的支持。第二,企业有足够的热心,要舍得往里扔钱,并且能找到盈利模式。第三,教师要热心,教师得从中发现自己的收益是什么。

《电路原理》学历情况

不开放就过时

《中国教育网络》:那您觉得从MOOC中您自己的收益是什么?

于歆杰:我们打算从2014年春季开始,本校学生可以直接用MOOC的方式上《电路原理》,完全可以不来教室上,最后MOOC上和课堂上的学生一起参加同卷考试,可以拿相同的学分。

我们有援建青海大学《电路原理》课程的任务,2014年秋季合作计划是:组织青海大学某一个班级完整地听我们的MOOC课,由当地的教师负责答疑。期末,在MOOC上学习的学生和青海大学课堂学习的学生通过考试做一个对比,分析其具体效果。这种尝试对于我来说也很宝贵。因为我对于高等教育的理解、理念能够得到实施,对培养学生能够真正起作用,这就是我的收益。

在清华,初期做MOOC的教师是没有任何经济收益的,不过这对于有理想主义情怀的教师来说基本不重要。因为我们意识到,MOOC对于改变整个高等教育的形态值得一试。

《中国教育网络》:MOOC的流行会使得其他教师产生压力吗?

于歆杰:教师会有压力。清华大学第二批MOOC的课程报名很踊跃,最终确定上线的几乎都是名师名课,各个系报上来的课程都是最核心的课程。

这种压力会传导到各种教师和各类学校中。有一句话叫“不开放就过时”,基于这种压力和危机感,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大学参与其中。

我们一开始接触MOOC的时候,有一个教师说,这是教育领域的“优胜劣汰。”就是说如果不想被淘汰的话,你就要直面危机尽快长大。所以MOOC的发展潜力远大于原来的OCW。

猜你喜欢
教育网络清华大学电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在线学习(2022年4期)2022-05-31 22:38:44
电路的保护
解读电路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巧用立创EDA软件和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电路
电子制作(2019年24期)2019-02-23 13:22:20
基于MATLAB模拟混沌电路
电子制作(2018年17期)2018-09-28 01:56:44
2015年度教育网络舆情概述及特点分析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02
新常态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融合模式
教育网络舆情议题演变分析
教育网络舆情监测评估指标体系权重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