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蕤
摘要: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不管是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到近代的“再现自然”说,还是中国从隋以来姚最的“心师造化”说,都指出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只有在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中获取创作的原动力。
关键词:以造化为师;艺术创作;现实生活
不管我们怎样追根溯源艺术是怎么发生的,都必须承认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在模仿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不论是美术还是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如此。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这里的生活泛指天地、自然界的一切客观事物,在古代将其称之为“造化”,“以造化为师”就是强调要向自然学习,在感悟自然的同时真实的反映客观现实生活。
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形象性是人们对艺术品最直接的感受,我们通过看一幅画,听一段音乐或者观赏一段舞蹈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他的影子。艺术的形象性就是通过对自然的模仿进而把形象化的东西呈现出来,给观者一个直观的印象。艺术的各个门类均是如此,都是遵从“以造化为师”而不断发展。音乐,舞蹈,绘画,以至于我们的文字都是从最初简单的模仿自然到不断的加工完善才得以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完美的艺术体系。虽然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形象性具有不同的特点,诉诸的是人不同的感官,但失去形象性,艺术也就无处存在。19世纪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个是证明,另一个是显示”。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艺术形式都是对现实生活感受中客观与主管,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在原始艺术中,从出土的早期彩陶上的装饰纹样来看,以几何纹样、动植物造型居多,动植物造型毫无疑问是依据客观事物的映像然后把它再现出来,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对所见到的各种生物加以提炼然后再描绘出来,比如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发掘出的彩陶上的动物纹虽然非常简练,但表现得很生动:自由自在游动的鱼,奔跑的鹿,站立吠叫的狗等等。同时又把生产劳动之余人们的生活也再现出来,比如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舞蹈纹彩陶盆,舞蹈者形象以单色平涂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组舞人绕盆一周形成圆圈,脚下的平行弦纹,像是荡漾的水波,小小陶盆宛如平静的池塘。欢乐的人群簇拥在池边载歌载舞,情绪欢快热烈,场面也很壮阔。而几何纹样则是从不断的模仿动植物造型,由写实逐渐变为抽象化、形式化的一种主观处理,以直线、孤线、三角形和圆圈等来表现。追根溯源还是在大自然中提取素材。因为我们目力所及无一不是自然界的东西,在接触的同时又经过大脑的加工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
艺术总是要反映和表现客观世界的生活和自然。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艺术唯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艺术创作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认为艺术创作要“以造化为师”就是强调艺术必须来自现实美,必须以现实美为源泉。如:隋朝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的“心师造化”;唐代张藻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倡导“度物象而取其真”; 清代画家石涛讲“搜尽奇峰打草稿”;王履在其《华山图序》中说:“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能图耶?……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等等,这些说法虽然简约,却高度概括,触到了艺术本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艺术就是再现现实,再现生活。中国书法艺术也着意于汲取自然和生活的养分,唐代李冰阳说:“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鱼虫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但是,这种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必须先经过艺术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必须是客观现实的形神与画家主观的情思有机统一的东西。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然带有艺术家主观情思的烙印。
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这里我们所说的“以造化为师”与西方的模仿说十分相近,强调现实是艺术的根源。或许有人说西方抽象主义的作品看起来似乎远离生活,不知所云,但他们也无法违背这个艺术规律,也必须承认现实存在对艺术的本源作用,被称为抽象艺术预言家的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中认为:“移情冲动是以人与外在世界那种圆满的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密切关联为条件的,而抽象冲动则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的内心不安的产物”。
遵造化为师,首先对大自然要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独特的情怀,进而有属于自己的感悟。中国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西方绘画侧重于再现,中国绘画不是这样,在面对大自然时,要寄情于自己的主观,从中领悟学习,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艺术观和艺术思想等凝聚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去,是有感而发的。这就要求艺术家有厚重的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积累,有自己的艺术语言,方能在平面的艺术空间内表现出艺术的流动性。才能把自然所具有的神韵通过艺术的手段表现出来,例如,徐悲鸿画马的成功,不仅源于徐悲鸿高深的艺术功底,更重要的是他对马的观察领悟。一幅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对时间、空间瞬间凝固的捕捉,画面虽然是静止的,但意境却是流动无限的。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自己的理想寄情于自然,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抽象自然的理想化,还原给观众的都是理想化的自然。因而,画家只有遵造化为师,艺术作品才能鲜活、生动并且富有人性化。反之,如果一味模仿前人或别人的作品,即使技巧方面有很高水准,但是究其根本是苍白无力的,也缺乏艺术价值。徐悲鸿的艺术是伟大的,他的绘画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但他的模仿者却只能制造赝品。毕加索的作品是震撼人心的,他的艺术充分表现出本世纪四分五裂的幻像,而所有的后继者斗不过是给毕加索做的脚注。再比如我们经常感叹电影中对外太空的描绘,不管是场景还是生物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在地球上找到他的原型,人不可能凭空想象出一个物体,在创造这个物体时都会根据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素材去进行加工创作。
艺术家在平时的生活中面向自然,积累感官经验,丰富创作感受,汲取创作源泉,这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同时通过写生和实践训练,能够锻炼观察、取舍、分析和创作的艺术能力,使他们在理论和实践、生活和技巧、临摹和创作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艺术的美得力于创作者内心的想像力,创造力,对美的感知能力等。艺术创作得益于创造者客观观察和主观思维的能力,艺术的创造不是简单的模仿,是对大千世界,万物造化的美观体现,这种美,源于创造者对客观世界事物的领悟,这种领悟是自身对外界的认知,包含有创造者自身的精神在其中。只有在对客观事物有一定的领悟之后,加上想像力,精神等,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所以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方有佳作。
试想,如果对外界事物无一领会,对大自然没有一点感动,那么,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何而来?人类的意识源于客观事物,主观的对于美的领悟源于客观事物,所以,艺术家作为个体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注释】
[1]满涛,别林斯基选集[M],北京:时代出版社,2005:429
[2]王才勇,移情与抽象[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P35
[3]毕加索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250
【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