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特征、城市文化资源与居民图书阅读

2014-08-15 02:03:31王正祥
出版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研究者媒介个体

王正祥

[摘 要] 研究关注居民个体和城市特征因素对他们图书阅读的影响,采用多层模型的方法对个体和城市层次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当前居民图书阅读既与个体的社会位置、家庭社会化因素相关,也与居民的媒介消费环境相关,同时,城市的文化资源也会影响居民阅读。本研究发现也提醒研究者,在未来研究中,不仅应重视对个体特性因素的探讨,也应关注宏观层面因素的影响。上述发现,对改善国民阅读状况有参考价值。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4-0025-07

图书阅读是民众重要的文化实践活动之一,也是自我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民众个体而言,图书阅读能帮助人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满足多种兴趣、爱好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有益的休闲方式。对社会而言,国民阅读有利于弘扬、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有利于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软实力。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学习型社会建设,在推动国民阅读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不过,当前我国民众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国内开展的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此现象也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促进阅读,成为共众讨论的热点话题。此外,还有研究者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把我国的国民阅读状况与周边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我国民众的阅读状况堪忧,研究者还指出,国民阅读不足,可能会影响国家未来的综合竞争能力[1]。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对图书阅读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多年来,在图书阅读方面,社会分层理论是主要的解释框架,研究者关注教育程度、阶层、收入、职业等个体特征性因素对图书阅读的影响,多数研究表明,社会地位高的群体对图书的阅读更多,支持社会分层理论的假设[2-3]。此外,相关研究还表明,在当前多媒体时代,不同类别的媒介存在竞争关系,个体对其他媒介使用的差异也会对图书阅读产生影响[4-5]。

上述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图书阅读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层面媒介使用的相互作用,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对不同国别、城市和社区图书阅读的差异关注不够。相关研究表明,不仅不同国别的民众媒介消费不同,一国之内,不同城市或社区的居民在媒介消费方面也存在差异,在图书阅读方面也是如此。这些差异表明,宏观层面的特征变量对媒介消费的影响不容忽视,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还就宏观层次变量对民众报纸阅读、电视收视和网络媒介使用的影响进行过探讨[ 6-8]。在图书阅读方面,有研究者指出,正是近代城市的印刷革命催生了阅读文化,城市的特征有可能会影响居民的图书阅读[9]。不过,到目前为止,一国之内城市特征对民众图书阅读的影响还没有研究者关注。

本研究将探讨城市宏观层次变量对居民图书阅读的影响。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我们将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06年调查数据和200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对居民的图书阅读频次做多层分析。考虑到我国社会贫富分化显著,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同,多样化媒介环境存在竞争,都可能与居民的图书阅读相关,我们将聚焦居民个体特征、所在城市的经济文化资源以及媒介消费环境对他们阅读行为的影响。

1 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本研究关注居民个体差异以及所在城市的特征因素对他们图书阅读的影响,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并提出研究假设和问题。

1.1 个人因素的影响

首先,民众的社会地位会影响图书阅读。多年来,在个体性因素对图书消费的影响方面,社会分层理论是主要的研究视角。该理论认为,社会位置会影响民众的文化消费,社会地位不同的民众,其文化消费的品位不同,对图书的阅读也会存在差异。研究表明,在社会分层的诸多因素中,教育程度是影响阅读的首要因素,民众受教育程度越高,则阅读越多。研究者指出,教育构成了理解文化代码能力的基础,也决定了人们参与文化实践的能力,因此,会影响阅读[10]。除了教育之外,相关研究表明,民众的经济资源也会影响图书阅读,富裕者、收入高的人群也会阅读更多,因为读者购买图书是要一定花费的[11]。

当前,在我国社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们更应重视社会分化对图书阅读的影响。本研究把教育和收入作为居民社会地位的代表,关注它们是否会影响图书消费。根据上述相关研究发现,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 受教育程度高的居民,其图书阅读更多。

假设2 收入高的民众,其图书阅读更多。

其次,图书阅读与个人成长环境相关,家庭背景会影响阅读。社会化理论强调,家庭是未成年人文化社会化的场所,也是他们文化实践的蓄水池[12]。在家庭出身对阅读的影响方面,最受关注的,还是父母教育程度的影响。研究者指出,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更重视子女教育,出生在这些家庭的子女,早年接触印刷文化的机会也更多,而未成年人早年对某种文化类型接触越多,成年后越会偏好参与某种文化形式。因此,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则子女成年后阅读也越多。

格瑞斯沃德等(Griswold, et al.)还指出[13],家庭作为社会化的机构,不仅提供了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提供了物质条件,家庭图书收藏等与阅读相关的物质条件也会影响图书阅读,不过相关研究对此关注不多。本研究将不仅关注父亲教育程度的影响,也将关注家庭图书收藏的影响,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 父亲教育程度高的居民,其图书阅读更多。

假设4 成长过程中家庭图书收藏多的居民,其图书阅读也更多。

再次,媒介环境会影响阅读。多年来,书籍阅读与其他媒介使用之间的替代、补充和促进关系,也引发研究者的持续关注和探讨。在个体报纸阅读与书籍阅读关系方面,研究者发现,两者之间是正向相关关系,人们报纸阅读越多,则书籍阅读也越多,两者彼此促进[14]。在多种媒介使用相互作用方面,研究者关注最多的还是电视媒介使用对印刷媒介的移用和功能替代,经验研究表明,电视收视与图书阅读负相关,民众看电视越多,则图书阅读也越少,电视收视对图书阅读构成冲击[15]。在网络新媒介与图书阅读的关系方面,多数研究发现,网络媒介不同于电视,对阅读具有促进作用,网络使用多者,恰好也是阅读多的人群,读书和参与网络虚拟文化活动能相互促进[16]。我们提出如下假设:endprint

假设5 报纸阅读多的居民,其图书阅读更多。

假设6 电视收视多的居民,其图书阅读更少。

假设7 网络使用多的居民,其图书阅读也更多。

1.2 城市特性因素的影响

图书阅读作为一种文化消费行为,会受到宏观因素的制约,社会经济条件、地方文化特色等都会影响图书阅读[17]。近年来,国内研究者指出,国民教育状况、公共图书馆服务等会影响民众的阅读[18]。格瑞斯沃德等认为,书籍大量印刷发行发端于近代城市,上海、拉各斯、莫斯科等都曾是所在国的图书印刷中心,男女市民在此开始消费印刷文化,阅读的风尚也从中心城市向周边不断扩散[19]。不过,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研究者关注不同城市的特征因素对居民图书阅读的影响。

我们认为,城市的经济、文化资源会影响城乡居民的图书阅读。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整体的富裕程度越高,则其居民图书阅读更具有物质上的保证,对图书消费也会更多。同时,居民所在城市的整体教育状况、公共图书馆服务、私人藏书情况等,构成了一个地方阅读文化的基础条件,也会影响图书阅读。在教育方面,居民整体的受教育程度高,会促进图书阅读,一个地方的阅读文化氛围会更浓[20]。在公共图书馆服务方面,图书馆服务水平高的城市,藏书更多样化,有阅读需求的居民在图书馆借阅更方便,能促进阅读[21]。就私人藏书而言,它的水平高低反映各地方居民对阅读重视和投入的程度,藏书多,也更有利于塑造地方书香文化氛围。此外,在我国虽然存在城乡差异,但考虑到城市的经济、文化资源具有辐射作用,因此上述资源不仅会影响城市居民阅读,也会对所在城市的农村居民阅读产生影响。此前,有关城市的经济、文化资源对居民图书阅读的影响还缺少相关研究,我们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居民图书阅读产生怎样的影响?

问题2 城市的文化资源会对居民图书阅读产生怎样的影响?

另外,在多样化的媒介环境下,国家、地区层面的不同媒介使用的聚合也可能会影响民众阅读[22]。在城市层面上,首先,图书阅读与读报都是城市阅读文化的组成部分,报纸阅读水平高的地方,其图书阅读也会更多。其次,多年来,研究者一直攻击电视会损害印刷文化,电视收视多的地区,居民的平均阅读水平会更低。最后,与个体层面的关系类似,城市层面的网络使用水平与阅读也能相互促进,网络覆盖率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受教育程度高的居民更多,对图书阅读有促进作用。不过,居民城市层面媒介使用的聚合对图书阅读的影响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我们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3 城市层面上居民其他媒介使用水平会对他们图书阅读产生怎样的影响?

2 变量测量和分析策略

本研究数据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居民个体层次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于2006年9—10月组织实施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项目。此次调查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采用PPS抽样从省级单位抽到社区,再在每个社区以系统抽样抽取调查户,用基什(Kish)表每户抽取一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18—69岁的成年城乡居民,共抽取有效样本10151人,样本人群分布在107个地级或以上城市。城市层面数据中的各市人均经济指标数据、公共图书馆每百人藏书量来源于200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居民教育均值、私人藏书水平、各种媒介使用均值则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年数据计算得出。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年数据的城市编码,我们将两个层次的数据进行对接,得到居民个人、城市的两层数据,在最终的分析模型中,第一层参与分析样本10150人,第二层的城市数为107个。

2.1 变量测量

居民图书阅读频次。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居民图书阅读频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数据中,在调查民众媒介使用情况时,对居民图书消费情况进行了测量,即询问居民在闲暇时间读文学、社会科学或科技类书籍的频率是怎样的?根据受访者的回答,给以1至7分不等的分值(1=不看;7=几乎每天看),分值越高,则表明受访的居民阅读频次越多。

居民个人层次变量。居民个体层面的变量包括人口特征、阅读的家庭社会化因素以及个体的媒介使用。首先是居民的个体特征。多年来,研究者一直强调图书消费与人口因素、社会地位相关,我们将对此加以检验,本研究的人口因素包括居民的年龄、性别(男=1;女=0)。同时,我们把教育、个人收入水平作为居民社会地位的代表。测量教育程度的方式是直接询问居民的受教育年限。测量个人收入水平的方法是询问被访者2005年个人全年的总收入,对样本中的缺失值,用每个城市的收入均值进行了插补,对收入是0元的居民,则统一用1元替代,然后对居民的收入取自然的对数值。另外,城乡居民在图书阅读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我们也对居民的居住地类型进行了控制(城市居民=1)。

在阅读的社会化因素方面,我们用两个变量来测量家庭社会化的影响,父亲受教育程度和18岁时家庭藏书量。父亲教育程度测量其受教育年限,具体赋值如下,小学生为6,初中为9,高中( 职高、中专) 为12,大专是15,本科是16,研究生及以上是19,对样本中的缺失值,用每个城市的教育均值进行了插补。18岁时家庭藏书是阅读的物质条件,调查居民18 岁时家里有多少本书,根据受访者回答,给以1至7分不等的分值(1=没有;7=500本以上),分值越高,则家庭藏书越多。

在个体其他媒介使用方面,分别询问居民在闲暇时间里收看电视的频次、阅读报刊的频次、浏览互联网的频次,根据受访者的回答,给以1至7分不等的分值(1=从不;7=差不多每天),分值越高,则表明受访的居民从事上述活动也越多。

城市层次变量。本研究中,城市层次变量包括城市经济、文化资源和媒介使用均值。测量城市经济、文化资源的指标有四个:一是城市的人均GDP,二是各城市居民受教育年限的均值,三是公共图书馆每百人的藏书量,我们把它作为图书馆服务水平的代表,四是各市私人藏书水平。我们以人均GDP作为经济资源的代表,它的高低反映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以各市居民受教育年限的均值、公共图书馆每百人的藏书量和各市私人藏书水平作为文化资源的代表,这些文化资源构成了地方阅读文化的基础。此外,居民所在城市的级别(3=直辖市,2=省会城市,1=地级市)不同,意味着都市化程度有差异,也可能会影响居民图书阅读。endprint

媒介使用均值是各地居民媒介使用状况的聚合,包括各市居民阅读报刊的均值、收看电视的均值和浏览互联网的均值,它们也可能与居民的阅读相关。

2.2 分析策略

本研究的数据包括个人和城市两个层次,居民个人层次的数据从属于受访者所居住的城市,考虑到居民图书阅读不仅存在个体差异,也存在城市差异,有必要对不同层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将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来检验不同层次变量对居民图书阅读的影响。

多层线性模型有几种类型,本研究采用的是随机截距模型。在随机截距模型里,每组的差别是根据因变量的平均值来变化的,随机截距是惟一的组效应,个人层次的每个回归系数在这些模型里面都是固定的。具体分析模型如下所示:

个人层次

该模型包含了个体层次的预测变量,其中 s是居民个体层次的估计系数,rij是未被方程解释的残差。

城市层次

上述模型包含了宏观层次的解释变量, s表示宏观变量的估计系数,U0j是宏观层次的残差。同时,个人层次预测变量的回归系数被假设为固定的,即不包括城市层次的变量和随机误差。数据分析使用HLM 软件,同时运用完全最大似然法估计各参数值。

3 研究发现

本研究采用多层模型来检验居民个体和城市特征因素对他们图书阅读的影响,我们将首先对零模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居民图书阅读的多层分析结果(N=10150,J=107)

注: ***p<.001,**p<.01,*p<.05,#p<.1。

3.1 零模型分析结果

表1中的模型1是不包括任何解释变量的零模型,零模型又称为随机效应的单因素方差模型,该模型无论在个人还是城市层次,都不包含解释变量。通过零模型的分析,可以将总方差分解到不同的层次,观察两层随机方差各占总方差的比例。分析结果显示,层1效应的方差估计是3.17,远远大于层2的方差估计(0.59)。根据方差估计的结果,可以计算出组内相关系数(ICC),组内相关系数=00 /(00+ 2),该系数越高,则说明城市层次的变量能解释更多的总体方差。结果发现,城市特性可以解释居民图书阅读差异的15.7%,同时,对城市层面的方差检验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说明不同城市居民图书阅读均值存在差异。综合上述发现,我们认为,居民图书阅读差异主要可以从个人特性加以解释,但城市特征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3.2 居民个体因素的影响

在模型2中,加入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社会化因素变量,结果显示,居民教育程度的影响显著,受教育程度高的居民,图书阅读频次更多。同时,居民个人收入的影响也具有显著性,收入高的居民图书阅读也更多。本研究的假设1和假设2获得支持。多年来研究者一直强调民众的社会位置会影响他们的图书消费,我们在教育程度、收入对图书阅读影响方面的发现,也与相关研究者在其他社会的发现相一致[23]。此外,性别因素也会影响图书阅读,模型2显示,与女性相比,男性阅读更多,不过,在控制其他媒介使用变量之后,女性与男性相比,阅读更多。在年龄方面,年龄与阅读负相关,不过,年龄平方与阅读正相关,说明年轻的居民阅读多,年长的居民阅读少,但居民到了一定年龄之后,阅读频次又有一定程度的回升。

在阅读社会化因素的影响方面,我们主要关注父亲的教育程度、18岁时家庭藏书是否会影响图书阅读。模型2显示,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则居民图书阅读也越多, 假设3被验证,我们的发现也与相关研究者在其他社会的发现一致。另外,18岁时家庭藏书多的居民,其阅读频次也更多,假设4获得支持,说明居民成长过程中与阅读相关的物质条件也是影响他们日后阅读的重要因素。总之,我们在父亲受教育程度和18岁时家庭藏书方面的发现,都支持阅读社会化理论的假设。

模型3加入其他媒介使用变量,关注居民个体其他形式的媒介消费与图书阅读的关系。结果显示,报纸阅读与图书阅读正相关,居民读报越频繁,图书阅读频次也更高,假设5获得支持。在多种媒介使用相互作用方面,研究者关注最多的还是电视媒介使用对印刷媒介的冲击,本研究发现,电视媒介的使用与图书阅读负相关,电视收看多的民众,其图书阅读频次也更低,假设6得到验证。在网络媒介方面,模型3显示,网络媒介使用与图书消费正相关,网络浏览越多,图书的阅读频次也越多,假设7获得支持。

3.3 城市特征因素的影响

除了关注个体因素的影响之外,我们还关注城市宏观层面的影响。在模型4中,分别加入城市经济、文化特征变量,包括城市级别、人均GDP、教育均值、公共图书馆每百人藏书量、城市私人藏书均值。城市级别反映城市的都市化水平,人均GDP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均值、每百人藏书量、私人藏书量则反映当地的文化发展水平,构成了图书阅读的基础条件。有研究者指出,现代阅读文化发端于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会制约民众对印刷文化的消费,我们对此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城市化程度的影响显著,但影响是负面的,城市化程度越高,其居民的图书阅读频次则越低,城市人均GDP的影响则不显著。同时发现,城市的文化资源会影响居民的图书阅读。在受教育程度均值的影响方面,模型4显示,平均教育程度高的城市,居民图书阅读也更多;私人藏书的影响也具有显著性,私人藏书水平高的城市,居民图书阅读更多。另外,多年来,研究者指出,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会影响读者阅读,本研究把每百人藏书量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的代表,模型4显示,每百人藏书量对居民阅读频次的影响不显著,但在模型5中,当控制了不同城市媒介使用水平的影响之后,城市公共图书馆每百人拥有的图书越多,则读者阅读频次更多,上述发现表明,图书馆服务水平高的城市,居民阅读的量也越大,支持公共图书服务能促进居民阅读的假设。总之,虽然城市的经济条件对居民阅读的影响不大,但城市的文化资源会显著影响居民的阅读水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者媒介个体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40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中华手工(2018年6期)2018-07-17 10:37:42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0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