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分公司炼油厂计划处 黑龙江 大庆 163711)
针对油品计量,目前最常用的静态计量方式是容器计量,容器计量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计量方法也基本相似,差异在于计量器具的形式、所装油品的种类和内销外贸的场合等。此外,在具体操作和工作程序上也有所差别。其根本原理就是对标注体积的容器内油品实施检尺检温待计量作操,得出容器内油品的体积,然后根据油品的密度和温度等参数计算出油品重量。
油量计量公式如下:
m=Vt×VCF×((ρ20-1.1)
式中:
Vt——表载体积
VCF——体积修正系数
在进行油量计算时,需要用到的计量参数包括油高、油温、试验温度、视密度、容器的容积表等,在以上计量参数的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将直接导致油品交接量的误差。
油品储运的主要设备是立式金属罐和铁路罐车,在油品的静态计量中,各种储油容器在使用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测量数据产生偏差,增加了计量误差。
1.对于立式金属储罐,在储罐建成后首次投用时,罐底突起部分会产生弹性形变,在计量操作时,由于罐底下移会导致计量误差的产生,误差的大小根据罐底突起部分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此外在正常计量操作过程中,罐内充装液体后,由于液体静压力的作用,罐的直径增大,储油液面高度降低,导致使检尺口的总高度有微小下降,对检实尺计量无影响。但对检空尺计量有直接影响。
2.在利用铁路罐车进行静态计量时,容器的形变和液体静压力作用产生的误差相对较小,其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铁路罐车容积表不准确。如果罐体上的容积表号错了,容重计量结果将偏差很大,而且无法判断该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容易使贸易双方产生计量纠纷。
由于全国铁路罐车数量较多,部分车辆在厂修和段修时会在车体上重新喷涂容积表号,容易出现容积表号喷涂错误的现象,笔者在处理计量纠纷过程中曾发现车号为6123765的罐车,车体上喷涂的表号A602,检定证书上表号A448,分别进行计算结果相差1.1吨。
1.储罐收发油或者铁路罐车装车后,必须等到液面平稳、泡沫、静电基本消除后,才能进行人工计量操作。对于立式储罐,轻质油收发油作业不少于30min,重质油不少于2h;对于卧式罐、罐车,轻油不少于15min、重油不少于30min。稳油时间如果不足,进行油高测量时,由于液面波动将导致油品高度测量值不准确。
2.在进行油品的温度测量时,测温位置的选取、测温点的数量、测量方法及温度计浸没时间等因素都能引起测量误差。此外,环境温度对油品温度的测量也至关重要,在储罐进行油品收发作业后搁置一段时间重新测量,由于环境温度变化导致罐内油品温度产生分层现象,即选取的任意两个相邻测温点的温度值相差1℃以上。如现场实测底部温度为-2℃,中部温度为4℃,温度相差6℃,对体积修正值的影响为6×0.8‰=4.8‰。如果在冬季温度会相差10℃以上,出现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就是增加测量点数量,直到相邻两测量点的温度值小于1℃,然后取所有测量点的品均值或进行加权平均。
3.进密度测量时,取样部位、采样数量和取样方法都是导致密度值产生误差的因素,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进行采样和测量能够减小人为因素产生的测量误差。对于储罐内同一种介质,在不同的实验温度下取样读取视密度,对最终换算成的标准密度影响不大。例如铁路罐车充装0#柴油,装车温度38℃,放置一段时间后温度下降到0℃,在此过程中分为36.8℃、33.6℃、27.7℃、11.2℃、4.0℃、0.8℃共6个温度点进行取样测量,得出的标准密度值(kg/m3)分别为818.9、818.7、819.0、818.5、818.7、818.5。
如测量过程中器具损坏,如石油尺尺带弯折、温度计感温泡破裂等导致测量数据没有意义。
立式储油罐或者铁路罐车铅封被破坏或不完整,造成不明原因油品数量减少;填写油品计量单时出现人为记录错误,都能够导致计量结果出现较大偏差。这种产生误差的原因比较明显,也比较容易查找。
在静态计量过程中,减小误差,提高计量准确度,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和设备,必须符合计量条件,并在检定周期内使用,对油罐进行定期检定,作必要的误差修正。
2.测量罐内的液位,必须待油面稳定和泡沫消失后再进行测量。检尺要进行两次,相差不大于1mm时,以第一次检尺为准,超过1mm,应重新检尺。对尺铊要定期检查,如铊尖端部磨损变秃,要及时更换。
3.测温时,温度计位置要正确,停留时间无误,在停留时间内,还要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活动两次,以达到温度平衡。提出温度计时,要确保测温盒下部装满液体,读数时注意背风隐蔽。
4.计量人员要相对稳定,并加强对计量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责任感。
在油品计量操作的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测量值的不准确,影响计量的准确性。在上述的各种影响因素中,有些是无规律,难以定量的,因此,要确保计量的准确性,除按操作规程、国家标准操作外,还应密切注意每个参与油量计算的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以及产生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在测量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肖淑琴,油品计量员读本.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1